浅谈如何应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成性错误论文_刘林

浅谈如何应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成性错误论文_刘林

湖南省澧县宜万乡中心小学(415500)刘林

课堂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动态活动过程,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即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反差时时会出现,面对学生思路的“走岔”甚至是“发难”,该采取怎样有效的应变策略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三点认识:1 宽容错误我在执教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找带分数145的倒数,学生竟然找到的是154。我意识到学生是由于思维定势导致的错误:认为只要分子分母颠倒顺序就行,所以及时地抓住这个错误契机,从定义入手:这两个数乘积是1 吗?学生立即作出恍然大悟状。而在另一堂《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有一个环节是要学生折出这张纸的1/2,并涂上颜色。当一个涂错了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的时候,教室里哄堂大笑。这时教师示意学生们不要笑,并让这位学生陈述过程,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就知道折错了,折了一个1/4。“怎样在1/4 的基础上修改一下得到这张纸的1/2 呢?”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学生通过讨论知道:只要分子是分母的一半,那么这样的分数都和1/2 一样大。“那大家想想,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脸上泛起了红光,仿佛自己一下子又聪明了许多。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很多始料未及的错误,出现错误后如果以冷漠的表情让学生坐下再想想,而不让学生说说理由,一些错误就这样被忽略。久而久之,学生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无法从课堂上获得真实的信息,很多错误在课堂上没有暴露,在课后却是错误一片,看似进展顺利的课堂,实质上抹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独特性。如果教师能宽容错误,以“错误”为契机,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让学生坦诚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学生没有了顾虑,就敢说、敢问、敢做,课堂也会随之“活”起来,就能达到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双赢。

2 挖掘错误有时,课堂上老师有意“出错”能有效地调节教学气氛,让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更具诱惑力。教师若能挖掘教材中的“错误”并加以利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上《圆的认识》时,对于半径、直径没有去分析概念,而是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呢互换一下角色:我当学生来画,你们当老师来评价。”我故意画了多条错误的线,学生的情绪一下就调动起来了,纷纷陈述自己的理由。最后,我让一个同学上来画,这位同学不仅画对了,而且紧扣概念,边画边解说,下面的同学也是大力支持他。

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枯燥的概念,“润物细无声”,成功地突破了难点。

3 理清错误当“错误”产生后,要求尽量详尽地分析错误原因。在学生常犯错误的关键之处,经常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反思、回顾,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数学思维品质,又可以完善认知结构,形成系统。如在练习分数除法简便运算时,我出示练习420÷(7/3+6/5),学生练习后出现了这样的二种情况:420×3/7+420×5/6,他们还觉得自己挺有道理。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直接告诉他们,效果显然是很不理想的,因为这样,错误往往还会再三地出现在我所信任的好同学身上。为此,我抓住契机,出示练习420×(3/7+5/6),学生通过练习发现,两道题结果竟是一样。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而深入的辨论活动,有学生通过不用简便方法计算发现,结果不是一样的,转而观察二道算式,逐渐理清了思路:除以一个数(0 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而第一道题除以的是二个数,所以不能转化成乘法,只能用一般计算方法,然后,举出例子(7/3+6/5)÷420 是除以的一个数,可以转化成乘法后用分配律的。从同学们的交流思辩中我们体验到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诗意哲理。可见,让学生经历错误又何妨?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更错”欲望,理清错误,体现出课堂的鲜活性、生成性。

论文作者:刘林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0

标签:;  ;  ;  ;  ;  ;  ;  ;  

浅谈如何应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成性错误论文_刘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