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法论文_陈玉玲

再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法论文_陈玉玲

陈玉玲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中学 351111

摘 要: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契约,是让学生思维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提问更应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以求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师生互动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良好的提问,在于善于揣摩学生难以领会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相机诱导。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在撷取几种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方法介绍一下:

一、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缺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的一生整理了一下,为后面的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

二、蚕食鲸吞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大了难以回答,这时就要化整为零,提出一个个的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进行蚕食鲸吞。如《记念刘和珍君》第七部分第二段中心意思较难理解,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此段有几个句子?每一句表达了什么内容?关键句是什么?然后再问:全段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种方法在那些特别复杂的问题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循序渐进提问法

如《愚公移山》,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移什么山?谁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对移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设计提问,使前一个问题成为后一个问题的铺垫,环环相扣,不致于思维跳跃太大、学生一下接受不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教师按段一字一句提问,学生按顺序一字一句解答,得到的必然是零散的点滴的知识。知识如果没有有序地串在一起,那必然印象不深且学生无兴趣,学习效率底。

四、多方位辐射法

教师提一问题要求学生多角度求答,海阔天空,发散思维,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例如教学《苏州园林》,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园林作为苏杭美的代表有什么特点呢?它到底美在何处呢?同学们认真读完《苏州园林》后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五、暂时搁置法

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难以回答的问题尤其有效,明知问题学生很难回答,但还偏要提出,暂时搁置,留待酝酿,不要求立刻回答,而是以后作答,如同打一个灯谜,暂时不揭谜底,让猜谜之人煞费苦心地反复琢磨,给学生充分思索的回旋余地。这样,一旦以后揭开谜底,学生印象会非常深刻,很长时间不会忘记此问题。

六、步步紧逼法

步步紧逼法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后迫使学生立即作答,而且问题如连珠炮似的接连提出。如《边城》的第二自然段,对于翠翠的胡思乱想,教参中是这样设计教师提问的:翠翠胡思乱想了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继而提问:为什么她有这种想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追问:如果你是翠翠,你会不会有这种想法?你不这样想你会怎么样?这种提问方式很合理,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七、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形成了僵局。教师可以改变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如《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有这样一句:“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教师问:这句是复句还是单句?如若学生一时答不出,可以提出一个相关的启发问题:“为”与哪个词搭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八、深挖激趣法

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就提不起来兴趣;但教师如果深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就如投一块石头于平静的湖水之中,激起层层波浪。有的课文看起来很平实、很简单,其实却独具匠心,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如《拿来主义》这一课,开头一部分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学生难以理解。可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抓住学生容易理解的中心论点,从中间入手,扣紧“所以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设计提问“怎样来拿”,并借助“所以”来推断“为什么拿”。学生有了容易理解的“怎样拿”作为自己的知识铺垫,“为什么拿”的部分也就容易理解了。

以上的各种提问法并不是分割开来的,许多课文可以综合运用以上的多种方法,教师要视情况而定,灵活运用之。

论文作者:陈玉玲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  ;  ;  ;  ;  ;  ;  ;  

再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法论文_陈玉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