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论文_吴小妹

例谈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论文_吴小妹

吴小妹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中心小学 511483

摘 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追求。本文以《创造文明的环境》这个主题的教学来谈谈自己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看法。立足学生生活,挖掘典型的素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活动体验,引领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把教学内容更“本土”化,并适时根据教学内容组织体验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效果;重“研”重“情”,燃亮真实美的课堂,从广度、深度挖掘课程的情感内涵,丰满品德与社会课堂,熏陶孩子们的心灵,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立足生活 组织体验 情感熏陶 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追求,教学中,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创造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也是每一位《品德与社会》老师的追求。如何深化课程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就以《创造文明的环境》这个主题的教学来谈谈我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看法。

一、立足学生生活,挖掘典型的素材

《创造文明的环境》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第六单元《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中的第二个主题《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的一个小主题。本单元有三个主题:《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本主题侧重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为维护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尽自己的努力。

《创造文明的环境》一课通过呈现两组图文以及《生活体验小报告》引导学生学习,其中一组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文明行为,另一组则是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的行为与文明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将社会文明与自己联系起来,萌发责任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材提供给我们典型的个别范例,为了调动孩子的参与积极性,在活用教材的同时,还必须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让他们在身边的文明和不文明的事例中,激发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牢固的道德观,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懂得怎样维护和创造文明的环境。在《创造文明的环境》课文中,我们发现,教材所呈现的“清扫积雪、在火车站吸烟”两幅图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于是我深挖生活素材,适时补充“为广州式排队点赞”、“广州十大不文明行为”等素材,学生直观地感知,内心顿起波澜,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二、活动体验,引领真实的情感体验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多地从儿童的生活世界中撷取有价值的教育素材,引导儿童通过课内课外的参观、访问、调查等体验活动,积累感性认识,进行自我教育,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促进品德内化,实现知行统一。

“为广州式排队点赞”这一片段的教学,由于体验源于孩子的真实生活,不但丰富了课程资源,而且学生在体验、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了美的享受。“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课堂体验形式多样,同学们的介绍多姿态多彩,这些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为进一步诱发学生文明的行为的语言做好情感铺垫。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适时根据教学内容组织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效果。

三、注重点评,燃亮真实美的课堂

《创造文明的环境》更是让我们明白了品德与社会课不是一节很复杂的课,我们只要像对自己的孩子讲话那样娓娓道来,儿童就可以从中获取信息,受到启发,那样的情感也是最真、最有效的。在“我为文明改陋习”这一教学片断中,注重点评,整合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当学生说有人讲粗口、不文明的语言时,可顺势进行点评提升,不文明的语言跟我们生活的文明环境很不协调,听着很刺耳,心里也很不舒服。这样一步步点出本课核心:文明的行为、不文明的行为是个人素养的体现,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形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这一节课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时表扬文明行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长点,引导学生定下《文明公约》,用心设了《每天文明一小步》记录表,让学生在生活中记录自己文明言行的点点滴滴,把文明落到实处。

情感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是支撑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最亮点。就如斯普朗格说的:“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它所呈现出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扬童心、葆童贞、激童趣,为儿童所喜欢、所需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要讲究、追求其有效性,这样,课程才能浸润每一颗参与的童心,激活每一份灵动的童趣。

参考文献

[1]胡春娜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策略与行为诊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2]李季《小活动 大德育》.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11。

[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吴维屏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

论文作者:吴小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5月总第15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3

标签:;  ;  ;  ;  ;  ;  ;  ;  

例谈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论文_吴小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