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论文_薛雯雯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论文_薛雯雯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江山路第一小学 山东 青岛 266555

摘要:小学诗歌教学美育的实施要以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为指导,充分关注学生的审美主体地位和审美心理的发展。小学诗歌教学的美育过程实际是一种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受美主体,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通过读诗、品读和书写等,跟随老师美的指引,将眼睛、耳朵、必灵等感觉器官充分调动起来,去发现诗歌本身的美,去感知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逐渐获得审美的感受能力,逐巧养成比较深刻的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美育

诗歌教学的美育要立足于真正的诗歌教学的课堂,美育的实施首先要将诗歌教学的课堂看成是一个巨大的“审美场”,在整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如春风化雨般怀情而教,学生带情而学,将诗歌文本作为审美对象,充分挖掘和品味其中的审美因素,让审美的心理因素积极参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审美情趣得以提高,审美能力得到发展,下面就诗歌教学中的几点建议,探究如何进行美育教学。

一,多样导入,激发审美兴趣

把美的导入作为诗歌教学美育的突破口,让学生有一种审美的期待和冲动,能为整个诗歌教学的审美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直观形象、贴近自己生活的事物较为敏感和喜爱,也容易冲动和好奇。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采取多形式化的导入。比较适合小学生诗歌美的导入方法有化活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媒体导入法、问题导入、设疑导入等,下面具体就生活导入、游戏导入、媒体导入等导入方法谈谈具体的运用。

生活导入法。生活导入,是立足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连线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从而积极主动去进行学习的导课方式。如学习古诗《咏柳》,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正好是春光烂漫的时节,导入的时候可联系当时的季节,勾起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来进行美的导入。如此,教师将生活中的场景和诗歌中所要描写的场景进行迁移对接,也能够使学尘对诗歌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从而对诗歌产化极大的审美兴趣,并主动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带入诗歌学习中。

游戏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是把形式多样的游戏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里获得兴趣的一种导入方式。小学生爱游戏的天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并且对要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期待。游戏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对对子、猜谜语、角色扮演等。

媒体导入法。媒体导入法是借助多媒体的设备,通过多媒体设备中的声音、图片、动画等的形象展现,让学生感官参与体验的一种导入方法。新时代的发展,媒体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它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恰当使用多媒体资源媒体进行导入,可将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具体、立体鲜明了,这有利于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和体验。小学生的视听发展的特别敏感迅速,直观形象的视听刺激非常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审美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谓读品语,加深审美感知

在诗歌教学美巧中,想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强调诵读,让学生通过诵读来品味诗歌语言的形式美和内容美。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诵读从古至今一直是诗歌学习和鉴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在诵读中,学生的多重感官能够充分地得到参与和锻炼,眼睛所感知到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通过眼、口、耳、脑、心的相互传达,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吗,美的享受和体验。诵读的基础是朗读,朗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感知诗歌节奏、韵律所形成的音乐美。美读,是一种审美性诵读,特别强调读者情感的带入和体验,通过美读,能够让学生加深美的感受和体验,进而感受诗歌的蕴含的情感美。诵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朗读,而是让学生的情感主动参与,从而引发共鸣,又结合自己的理解,感知出诗歌文字背后的蕴含和意味,是联系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和作为审美客体的诗歌的桥梁。学生在诵读时,多重感官参与体验,从感知诗歌美的形式逐渐过渡到诗歌内容上,在一种循序渐进中逐渐获得美的享受和体验。朗读入韵,感知诗歌语言美。朗读是诵读的第一阶段,诗歌的语言形式凝练简约,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美。朗读就是要侧重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感知诗歌的语言形式所体现的音乐美。美读入情,品味诗歌情感美。到美读的阶段,学生将注意力开始转向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内在的感受和情感会使得他们迫不及待地去品味那些饱含深意的词句,感受词句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送种品味又加深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使他们逐渐获得美的体验。诵读,要贯穿诗歌教学的始终。有层次性的、从形式到内容的反复诵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的必灵,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与感染,也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三,构画品境,发挥审美想象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语言的简约凝练,内涵的丰富深刻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审美想象是审美感受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审美想象,审美感受只能停留在感知的基础点,审美情感和理解都不能够产生。叶圣陶先生也提出诗歌的教学关键是“陶冶学生的性情,扩展学生的想象”,所以重视并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在美育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构“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选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首诗都是由一个或者几组美的画面所组成,小学生对画面的感知能力要比对抽象语言的感知能力要敏感许多,画面中的颜色、形状、事物能够勾起学生直接的如理体验。教师用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建构画面,就可用画面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在诗歌美的画面里感受美、认识美并发展美。

品“境”。意境,是诗歌最具独特魅力的地方,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附着在客观事物身上而形成的一种情景交强、虚实相生的境界。诗歌意境的存在极大地扩充了审美想象的空间。在诗歌教学美育中,如果只按照字面意思进行文意疏通,那么诗歌的意境之美就会受到极大破坏,学生也不能够体会意境的美,更不能唤起审美想象。因此在诗歌美育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意象的分析与体味,进入意境之中,激活也中的想象和情感,获得美的熏陶与感染。

此外,以读促写,鼓励审美创造。诗歌教学的美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鉴赏等的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为。“听”和“读”是输入、领悟和鉴赏,“说”和“写”是输出、表达和创造,重在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事物的理解,也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所以在诗歌教学美育中,借助学生爱模仿爱探索、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鼓励学生通过诗歌的阅读学习来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不断地激发审美的想象和思维,提高审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论文作者:薛雯雯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论文_薛雯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