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探究,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论文_张达霖

生活中探究,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论文_张达霖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对文言文教学做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探究 语文教学 文言文兴趣激发 方法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探究生活,获得语文新知识。新课改实施,初中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内容得到更多的充实。它能让学生更多认识、学习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给人的感受不尽然。学生是“谈文色变”,对学习古文总是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教师把“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当做文言文教学的八字真经,学生单一听老师的讲析,下来是死记硬背,造成了课堂上死气沉沉,少生机活力。文言文教学已经不再是完美的审美整体,而纯粹是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拼装和组合,使本来应生机盎然的文言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学生怕记,又不能变通,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走进一个死胡同。

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曾尝试着改变过去学生那种谈文色变、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的现象。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的被动汲取变成学生的积极参与。扭转过去文言文课堂上那种死气沉沉的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设置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既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文言文课堂教与学的僵化,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如何落实“探究性”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奇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其认知潜能,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性认知与课本文言文内容结合起来,让文言文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问题探究”确定了学生在课堂鉴赏过程中的能动性地位。在一个个问题的探究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不断的思维交锋,激活学生潜在的认知能力,归还其“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参性被激活。我在教学生《以五十步笑百步》中,先整体阅读第一段,围绕文章内容提出问题一:“梁惠王向孟子问了个什么问题”学生思维兴然,积极动脑寻找答案。顺势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梁惠王为什么有此疑问”学生进入具体情境,探讨、交流,答案就在学生的讨论中自然得出。如此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变教师的单纯的教为学生主动地学,学生成为课堂思维的“主体”。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问题的设置要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大概理解文意,就能找出答案。问题不能太难,否则就会,教师就应做到适得其反。因而设置问题时以下两点:

首先,由问题引导学生的寻根究底:恰当的问题设置,能很好引导学生深入到所学文章之中,探究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实际效果的把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在《愚公移山》课文中,设置了一个问题:“愚公的确切年龄是多少?”有的同学说“九十岁”,有的同学说“九十多岁”,还有的同学说“九十岁不到”。愚公的确切年龄到底是多少?文中的一个“且”字回答了这个问题。“且”是将近的意思。学生找到了答案,同时也理解了这个词的意义。学生的寻根究底,将字词的理解融入到问题当中,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毋须死记硬背。

其次,举一反三,激发学生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古文中有许多需要学生识记得文言实词、虚词。仅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效应,达到知识的迁移。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都得到相同的结论:同样水平的学生,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教学效果大为悬殊,迁移效应也大不相同。借助多媒体技术。文言文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借助朗读、表情、动作等外在摹拟,使文言文的情境具体化、文言文的意境形象化,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从而深刻地领会、消化文言文。例如:学习《短歌行》时,我们可以播放电视《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剧情,在直观形象的剧情中,让学生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在感人至深的情境中,让学生体味曹操惜才爱才的渴慕之情、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学习《口技》时,我们可以展现相声中出色的口技表演,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神奇与真实,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如果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欠乏形象,学习印象就很难深刻。

进行竞赛。竞赛可以增强学习的动力、效果。抓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欲望,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促进文言文的学习。开展配乐朗诵活动、文言文抽背比赛、文言文故事大赛、文言文知识竞猜等一系列活动,发动全班学生参与,积极投入学习之中,增强了学习的凝聚力,先进带动后进,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每一次活动都给学生以吸引,为以后的学力,在比赛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习提高信心,学习效果喜人。

我在引导学生辨析《醉翁亭记》中的“也”的不同用法、作用时,我没有逐句逐字指明每个“也”的用法,而是让学生把本文中出现的 21 个“也”字句逐个找出来,按左行15、右行 6 的模式排列出来,提出“它们在表达上有何不同?”的问题,然后运用前面学习古汉语的句式知识加以辨析。学生在联系新旧知识的沟通中,分辨出判断句与陈述句这两种句式,同时也掌握了“也”的不同语气作用。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解决问题、分析推理。在解决问题中得到知识的顺向性迁移,学生就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的效应。

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问题探究式”课堂结构,改变过去文言文课堂的沉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不再是过去那种只简单停留在讲解字词、分析课文上,以问题导引学生,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师虽然在课堂上讲的不多,但学生却能够积极参与到课文内容的学习之中,实现文言文课堂“少教多学”的实效。

“探究性”课堂模式,引导学生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获得真知。以更积极的参与性让文言文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生机、活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南县富水初中

论文作者:张达霖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0

标签:;  ;  ;  ;  ;  ;  ;  ;  

生活中探究,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论文_张达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