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吴江与水的关系论文

刍论吴江与水的关系论文

刍论吴江与水的关系

李平英

(吴江博物馆,江苏 苏州 215200)

摘 要: 吴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接浙江。水域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吴江河道纵横,水系发达,湖荡星罗棋布,被誉为“鱼米之乡”。吴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水乡古镇文化、千年运河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

关键词: 吴淞江;太湖;大运河;水乡文化

吴江,是太湖东岸的一颗明珠。境内河港交织,湖荡密布,京杭大运河和烂溪纵穿南北,太浦河和頔塘横贯东西,分湖、同里湖、莺脰湖、元荡、三白荡、麻漾、长漾等大小数百个湖泊如星星点缀在沃野上、城乡间。全区水面积共达300余平方公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

1 一个因水而来的名字

自古以来,吴江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得名便来自吴淞江这条河流。吴淞江是现今大上海的一条母亲河,古称松江或吴江,是太湖流域通向上海的重要航道。它的起始点就在吴江城北的瓜泾口。多年来,这里一直作为测量太湖、吴淞江水位的一个基准点。唐代以前南起浪打穿(今横扇街道菀坪社区),北至瓜泾口,都是吴淞江的上源。唐宋以后,进水口逐渐北移,便以垂虹桥为要口。历史上历代名人对吴淞江及江边松江亭、垂虹桥、钓雪滩、华严塔、鲈乡亭等吟咏诗词,留下许多名篇。诗人杜甫就在《戏题画山水图歌》中写下了“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著名诗句,而吴淞江的历史远比这些名篇还要悠久。《吴越春秋》中记载:“……于是吴悉兵屯于江北,越军于江南……明日,将战于江……越王追奔攻吴,兵入江阳松陵……”,其中的“江”指的就是吴淞江,而“松陵”就是指现在的吴江区松陵镇。后梁开平三年(909),吴越王钱镠请割吴县北地、嘉兴北境置县,其名就取吴淞江古名之一的吴江。

吴江县(市、区)名来源于水,其集镇也多因水而名。盛泽、震泽、汾湖、桃源、庙港……这些地名的字面带着水;同里亦名同川,黎里亦名黎川……这些地名的别称也带着水;梅堰、金家坝、南麻(“麻”指麻漾)等地名亦关联着水;平望取自“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横扇意为“沿横港有上下二扇”,这些地名寓意中带着水。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建设发展中,对于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建设研究越来越重视,通过对高职院校建设中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能够在设计过程中,按照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需求,及时将对应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建设实施好,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能力提升。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研究,能够在研究中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图书管理应用需求,将对应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建设好,对于保障高职院校建设中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应用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 一座千桥卧波的小城

吴江与水在“名”上是如此的紧密,在“实”上更是如胶似漆。许多镇不仅河流众多,而且湖荡密布。走进古镇同里,随处可见河流与桥梁。十多条河流将镇分为七座岛屿,镇的四周有同里湖、九里湖等湖泊,环绕滋养着古镇。街道依水路而建,弯曲盘绕,颇有意境。镇中人家依水而居,小舟悠悠绕绕地从窗外摇过,构成一幅自然天成的水乡村居图。站在镇郊的湖岸上纵目望去,波光渺渺,烟云茫茫,芦苇青青,白帆点点,耳畔飘来阵阵渔歌。放眼水巷深处,人们或把盏品茗,或隔河拉家常,或相对而坐剥莲心、剪鸡头米。市河之中,不时摇过卖红菱、卖河鲜的小船,河浜里游着追逐嬉闹的红掌白鹅……

大运河在穿过平望镇往东南去时,经过江南名湖莺脰湖。莺脰湖相传为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所游五湖之一,湖中小岛——平波台四周景色十分宜人,包括张志和、颜真卿、张先、杨万里、清高宗在内的历代名人途经平望无不吟诗、填词、作赋。清代作家吴敬梓在著名小说《儒林外史》里更是将莺脰湖的夜景描述得出神入化。莺脰湖东北侧大运河畔有江南名刹小九华寺,该寺为我国近现代名僧太虚法师的出家之地,在佛教界拥有特殊的地位。在大运河与頔塘交汇处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古石拱桥,名叫安德桥,为京杭大运河的文物遗存。该桥跨度大、桥孔高,气势雄伟,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咏有“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的诗句。站在古运河东岸隔河望向安德桥,只见一方桥孔把古镇人家尽揽腹中。与安德桥遥遥相望的是平望镇北跨京杭大运河的安民桥,此桥也是京杭大运河的文物遗存,重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至今已历近400年,依旧巍然屹立着。

196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Platt[1]在研究有机染料时发现了电致变色现象,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0世纪以来,大量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能源枯竭等问题[2],使得如何有效地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成为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近20年来,电致变色薄膜在智能窗[3]、大屏幕显示、平板显示器、汽车后视镜、挡风玻璃等[4-6]方面的潜在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

3 一部2000多年的太湖历史

2016年10月28日、29日两天的全国报纸头版中,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中国足协主席蔡振华和里皮同框。里皮上任发布会上,蔡振华表示,要给予新上任的国家队主教练里皮时间和信任。

如今,吴越争霸的硝烟早已散尽,迈步吴江沿岸的太湖地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飘溢着纯朴民风的古村落。松陵的南厍村,河水清澈见底,港岸上的青砖街道与廊棚贴着斑驳的石驳岸连绵逶迤着;横扇的四都村,一棵五、六人合抱的千年古银杏高高耸立,遮荫面积近700平方米,撑起一把“绿色保护伞”;平望的溪港村,那条承载着当年范蠡遣军、兵士抛掷韭菜这一古老传说的小溪正挨着民居,驮着小桥,舔着水田,汩汩向前。

4 一条千年流淌的母亲河

濒临大运河的黄家溪、新杭等市早在明代就是丝绸生产和集散中心,由于清咸丰年间战乱等原因遭到毁坏,其地位便由离运河稍远的盛泽所替代。但在黄家溪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可作为吴江丝绸历史和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的实物佐证的古桥——泰安桥。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起,受人雇织的人每天早晨立于此桥上,待人雇织,名曰“走桥”,又曰“找做”,此风俗一直沿续到清末。由此,泰安桥也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江的母亲湖当推碧波万顷的太湖了。自古以来,吴江与太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部重镇震泽的名字就是太湖的古称,现今松陵、横扇、七都等地均濒临太湖,湖岸线长达50余千米。在吴江沿太湖地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越绝书》云:“太湖周回三万六千顷,《禹贡》之震泽。”相传当年大禹治水奔走在今太湖流域,现古镇震泽尚存一座纪念大禹治水的古桥——禹迹桥,桥北堍有一座初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的慈云寺塔,构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拱桥塔影”景观。现七都、庙港一带在吴越春秋时,先属吴国,后属越国,因此,首当其冲成为吴越争霸的战场。吴、越5次水上大战均与七都、庙港有关,至今,七都镇庙港社区尚有一个名为“吴越战”的自然村。从吴江博物馆馆藏的铜矛、铜戈、青铜剑等春秋时的兵器中也可看出,当时吴江沿太湖地区七都、庙港、横扇、松陵等地确是吴越相争的主要战场。

“水多桥也多”,清乾隆时吴江有“桥梁数千”,如今在一泓泓碧水上尚浮卧着200余座拱形、梁式古石桥,或飞越于河港、横跨于街面,或盘旋于要津、点缀于园林,与水一起展现着一幅幅旖旎隽丽的风景图。走进古镇黎里,只见一座座小石桥躺卧在碧水河上,把小河两岸的人家连在一起。桥的用料材质各异,造型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紫石、青石砌的,有花岗岩垒的;有露于清波之上的,有藏于绿树丛中的;桥连着桥,桥中有桥……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透过桥洞而望,只见洞外有天,水天相映,岸上人家炊烟袅袅,一派诗意盎然的江南水乡风光。

在吴江众多的河流中,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京杭大运河可算是母亲河。大运河吴江段正线自松陵镇刘河浜口起,南至麻溪出口止,全长40.8千米,流经松陵、同里、平望、盛泽等4镇。千百年来“衣被天下”的吴江丝绸就是通过以大运河为中心的水路运往四面八方。同时大运河吴江段两岸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在吴江城区南侧,沿大运河西岸至今逶迤着一条长长的古纤道,以前全长约4.5千米(九里),故又名“九里石塘”,其始筑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宋庆历八年(1048)增石修筑,元至正六年至七年(1346-1347)复以巨石修筑,故又名“至正石塘”。1984年,吴江有关部门组织能工巧匠,用统一的旧青石对九里石塘进行局部修缮,两段计长1.8千米,现为世界文化遗产点。

5 一种永恒传承的水乡文化

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记载,吴江的水与历代名人紧紧相连着。震泽镇的蠡泽湖相传大禹曾在此治水,力斩黑龙,故原名斩龙潭;又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偕西施在湖畔隐居,遂改名为蠡泽湖;松陵三里桥东,在梁陈年间曾筑有一室,名为听江轩,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就是在这里撰下了与《说文解字》并重的我国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西起浙江湖州、东至吴江交通枢纽平望镇的頔塘,原名荻塘,因唐代苏州刺史于頔修缮塘岸而改名……吴江的水与历代名人所留下的名作佳篇更是息息相关。从东晋大司马东曹掾张翰的“三千里兮家未归,吴江水兮鲈正肥”到北宋龙图阁直学士陈尧佐的“平波渺渺烟苍苍”“扁舟系岸不忍去”;从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登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到南宋诗人姜夔的“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无一不是在水上泼墨着彩,无一不是在水上妙笔生花。

多年来人们对于电视产生了很多误解,最大误区就是观看电视容易对人视力造成影响,实际上,任何情况下的高强度用眼都会造成视疲劳。例如看书、学习、玩手机、使用电脑、画画、雕刻等,长期用眼过度都会产生近视、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情况,并不仅限于观看电视。OLED产品来讲,其产生的蓝色光波段主要集中在460nm,不属于有害蓝光,能量较小,对人眼危害微乎其微。

吴江的水也给人们带来了精湛的艺术。沿着市河两岸的石驳岸,经流水数百年的冲刷、浸润,仍旧坚实、整齐。石驳岸上镶嵌着系船石,上面的雕刻精致细巧,栩栩如生,或“笔(必)锭(定)如意”或“瓶(平)笙(升)三戟(级)”,又或“犀角双胜”,寓意“接连胜利”……让人目不暇接,赏玩不厌。

吴江的水以她特有的灵气和风韵,滋润、装点着鲈乡大地,与小桥、人家一起组合成一幅出神入化的江南风景画。

【作者简介】 李平英(1978—),女,江苏吴江人,教育学学士,现就职于吴江博物馆宣教部,馆员,从事博物馆社教工作。

标签:;  ;  ;  ;  ;  

刍论吴江与水的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