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捕食者—蟋螽论文_徐星星 李明阳

(固安鼎泰海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 廊坊 固安 065500)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居住着200多万种生物体。生存环境千差万别,从水面到陆地,从天空到地下,即使是雨后剧集成的小水沟也生存着数以亿计的生命体。人们往往关注着大型的飞禽走兽,或者用显微镜探索着那些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生物,以期许发现不为我们所常见的现象。却忽视了在众多的地球居住者中的一种神秘的物种。它们大多数喜欢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安家落户繁衍后代,在温带地区也有少数亲族落户。在我们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也发现了他们的踪迹。他们就是蟋螽。

蟋螽隶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螽亚目,已知119属共870多种。而目前已知中国国籍的大概有18属63种,主要活动于华南区、华中区和华中区,在北京及山东胶州等地区也有他们的痕迹。

很多人都对蟋螽不熟悉,那是因为他们个头很小,而且同类之间体型很不均匀,体长在1cm~10cm,飞行能力较差,栖息场所隐蔽,多为夜间活动,爬行速度较快,不易观察。即使在大自然中见过,也会由于和大家熟悉的蟋蟀很相似,被误认为是蟋蟀。但是在分类学家眼中,二者是有着很大差别的:蟋螽的胸足跗节为4节,而蟋蟀为3节。这就足以将它们区分开来。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你看到胸足跗节为4节的“蟋螽类似虫”就一定是蟋螽,还要仔细的观察其前足胫节有无听器,雄性前翅有无发声器。前翅具发声器,翅腹面R脉特为发声挫的是另外一种叫螽斯的昆虫。只有前足胫节无听器,雄性前翅无发声器的才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蟋螽。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认识一下我们这个神秘的嘉宾。

蟋螽的体壁十分柔软,并且闪烁着黄褐色、浅绿色或黑色光泽。头、胸、腹三部分中,头顶宽,一般为触角第1节宽的1~2倍,成钝圆形,没有侧隆线;触角通常是身体的数倍长,并且生长在犀利的复眼之间;复眼大多数是卵圆形,但形状变化较大;单眼有中单眼和侧单眼之分,黄色或褐色的是中单眼,1枚或缺,长在头顶下方。往下走是他的嘴巴,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由于常年肉食,使得上颚特别发达强健。前胸背板背面无侧隆线,长着不同形状的斑纹,肩膀微微凹陷。具翅或无翅,飞行能力较弱;前翅柔软,半透明,基部外露,常不被前胸背板覆盖,缺发声器,纵脉简单,停息是后翅不成扇状折叠;后翅膜质透明,具飞行能力,但飞行能力较弱,停息时折叠于前翅下。前足基节外侧具1枚刺,胫节缺听器;跗节均为4节,扁平,前3节具略扩展的跗垫。雄性第9腹节背板变化较大;第10腹节背板带状或不可见;尾须简单,多为长圆锥形;下生殖板具或缺腹突。产卵器发达,背缘于与腹缘光滑,腹瓣与内瓣完全被背瓣包被,或仅腹瓣基部外露。

他们对生存地点的选择有点苛刻,多栖息于植物生长茂盛、无污染的谷地与山区,一般栖息在灌木、乔木的树冠和禾本科植物上,口器中可分泌丝状物质将植物叶子粘连或卷起做成巢穴,有的躲在洞穴、石缝、枯枝落叶层,树皮和朽木中。

如果你认为蟋螽个头小,一定在食物链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们大多数为捕食性,少数为杂食性。比较凶猛,能捕食小昆虫,即使遇到比自身个体大的昆虫,他们也会照样扑上去。在饥饿或环境资源紧张时,为了生存下去,甚至会互相残杀。通常情况下,遇到敌害时会将上颚左右分开,把翅展开竖起来,吓走敌害。一旦遇到危险状况,他们便假死,从卷叶中掉落在地,再伺机逃走。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夜行者,白天一般躲在卷叶中、洞穴或枯枝落叶层中。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活跃起来了,或出来觅食,或寻找理想的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喜欢光,时常在光源附近活动。有时在附近的植物上也可以看到成对的蟋螽。他们的口器可以吐丝,这些丝状物质可以把树叶粘连起来做巢,供蟋螽栖息,也可以结网,蜕皮时对足起固定作用。幼虫的足有再生的能力,当在意外损伤或脱落后,有时可以长出新的足,一般龄期越早,损伤部位距肢体越远,再生和修复能力越强,但有时新长出的足较细较短。

蟋螽属于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他的一生要经历卵、若虫和成虫3个虫态,1年1代。种类较多,多数种类以卵越冬,偶有以成虫越冬。若虫一般5龄,在2~3龄开始出现翅芽。

蟋螽就这样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自己的生活史,演绎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的一生。

论文作者:徐星星 李明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神秘的捕食者—蟋螽论文_徐星星 李明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