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幽谷,孕育兰香论文_董玉芝

身处幽谷,孕育兰香论文_董玉芝

——班主任随笔

◆ 董玉芝 山东省章丘市福泰小学 250200

著名教育家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教育需要“润物细无声”,这不仅仅是一种向往,也不仅仅是一种境界。这更是一种规律,更是一种原则,更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技巧。

一、一句问候语带来的思考

昨天晚饭后出去散步,遇到了亲戚家的孩子。和她交谈时,正好遇到了她的老师。

老师面带微笑地问她:“小雨,作业写完了吗?”她紧张地回答说:“老师,写完了”。然后就再无二话,依然是满脸的紧张,还有些许的期待。等老师走后,她对我说:“我们老师见了我们班的同学总是问作业做完了没有,这是她的习惯,哎,幸亏我写完了……”。 她无奈的叹息声,引起了我的深思。 教师对工作的态度是认真的,她渴望自己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为此安排了适量的作业并多次督促学生及时完成,时间久了,就形成一种职业性的问候习惯。这种做法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一下。

首先,如果教师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询问作业情况,学生就会精神紧张,作业也就变成了一种负荷和精神压力。他们就会讨厌作业,讨厌某学科了。

其次,教师习惯性地问询作业情况,往往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会误以为教师只知道工作,没有情趣。对教师的关心和问候,他们往往认为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不放心。师生之间容易产生心理隔阂,学生心中的老师也变成了一个喜欢唠叨且没有魅力的人。

因此,在教育教学行为中,不必要的重复和习惯是毫无价值的,这种职业习惯或许就是职业陋习吧!师生良好的沟通,平等必不可少。教师一直高高在上,总是俯视学生,总是看到学生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和学生沟通的。教师不必总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下问候时可以换个话题或角度,只要态度真诚,内容丰富,学生就会喜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你这件衣服真漂亮,但是要记着来学校时换校服啊!”真诚的赞美加上善意的提醒,学生一定会很乐意吧!

因此, 只要教师不过分看重分数的指挥棒,心里装着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学生一定会喜欢教师的。

二、认朋友,擦亮眼睛

在上周班会上,我特地召开了一期“认朋友,擦亮眼睛!”为主题的班会。

一开始,我就直接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如果你有两个朋友,一个敢大胆地指出你的缺点、错误,把你没完成作业的情况告诉老师、组长,而另一个却和你很‘友好’,他会对你说:‘没事,我不会和他们说的,放心吧!’这两个朋友,哪个才是你真正的朋友?”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第一个!”。“好,那既然知道这个道理,我也不用多讲,真正的朋友会督促你进步,绝对不会包庇你的丁点儿错误,对你所做的错事,也绝不姑息,他会时时监督你,事事盯着你,同学们,如果你有一个这样的朋友,你就庆幸吧!”

我看到同学们都听得特别认真,像是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猜他们一定在寻思,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朋友?或者在想,我是不是也该做别人的真正的朋友。我相信,这节班会,同学们一定会有收获:懂得认朋友,要擦亮眼睛!

三、你很棒

不是每个孩子都美丽,但他们一定都是可爱的;不是每个孩子都聪明,但他们一定都是独特的。这需要教师用爱心去发现,用爱的阳光去照耀。许康瑞是一个顽皮、淘气的小男孩,从接手这个班开始我发现他是个热情,愿意帮助人,也很愿意为集体做贡献的孩子,但是经常方式不对,总是不时地在课上或者课下发点儿小坏,因此个性较强的他总会给班级惹麻烦,总会跟同学闹矛盾,于是我便开始实施转变他的方案。

记得上学期开始学习英语不久,班级进行了一次测验,许康瑞得了满分。但是在课间由于和同学有了摩擦,有几个同学就去找许康瑞理论,一看对方人多,他自己一人哪能说得过人家呀……当时我恰巧去班里,就听见许康瑞大声地说了一句:“咱不比这个,咱要比就比英语成绩!”他的这一句话让我意识到,这孩子很有可塑性。我也抓住这个例子,在班里及时进行了学生的学习教育,和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关系的教育。

让他尝到被重视、被表扬的喜悦后,我便给他加了“砝码”。这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大好,对学习的兴趣也不大。为此我特地找他进行了一次长谈,告诉他,他能学好英语,同样也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那以后,课堂上我时常把目光落在他的身上,他也时常不好意思地正正身子,或是渐渐举起手来。一段时间以后,他在课堂上精力集中了许多,发言也越来越踊跃了,作业更认真了,数学测试成绩提高了……慢慢地,许康瑞变得有耐性了,学习上也努力了,课堂上经常会有他精彩的发言,他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有责任心了,变得会和同学们和谐相处了。

确实,自信心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现在我尽量多给他锻炼的机会,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去发展,以增强他的自信心。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孩子们如何爱别人。

论文作者:董玉芝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0

标签:;  ;  ;  ;  ;  ;  ;  ;  

身处幽谷,孕育兰香论文_董玉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