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应在正确的地方进行_正方体论文

复习应该发生在恰当的地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恰当论文,地方论文,发生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般来说,复习就是要把平时相对独立进行教学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方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贯通和应用能力,以达成助推学生数学素养的生成和发展的复习目标.但在实践层面,师生虽然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却收效甚微.相对而言,这种现象在“图形与几何”总复习过程中尤为多见.如何改变“图形与几何”复习中的低效高耗现象,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相关研究和实践,提出三点教学策略和大家分享.

一、开展学情调研——投石问路,摸清底子

经历了小学阶段六年的数学学习,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对小学数学里的知识及其体系已经有所了解,基本认识和掌握了各种数学概念、数学规则,具备了一定的解题经验,对数学思维方法及数学思想也有所领悟.倘若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现实,一味凭经验臆测学生的复习起点,不重视以学定教,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失去复习兴趣.因此,复习时必须立足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精选教学内容、重组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

案例1 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要求学生完成如下题目:

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20,如果在这个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半圆,这个半圆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学生的错误情况,有三个发现:(1)学生在解决有关圆面积问题时,已形成思维定式,即总是试图先求得半径,再利用S=π这一公式得出圆面积或半圆面积;(2)多数学生并不真正理解圆面积公式中的到底是指什么;(3)学生对圆与正方形的关系经常搞错.

案例2 在复习“体积和体积单位”时,要求学生解答如下题目:

通过对调研情况的深入分析,教师对学生复习前的数学现实能达到更为清晰和确切的把握(下文有具体情况介绍),这为科学地确定“复习什么”“怎样复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满足学生需求——铺石筑路,领好路子

1.学生思维混乱无序,怎么办——优化“认知结构”

由于复习中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间联系复杂、应用知识要求高等因素,学生常常出现思维混乱无序的问题.如果不顾这一现实,强行进入解题训练活动,往往是越练越乱.依笔者经验,此时必须慢下来,让学生先理一理自己纷乱的思绪,对自己的认知状况有个清晰的认识,并做一次“再整理”和“再优化”.比如,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时,我们采取的是“先整理,再应用”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利用半节课的时间画出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结构图”(下图是学生的一种画法),发挥“温旧知、明联系”的功效,后半节课才进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环节.我们发现,通过知识整理,学生的思维更有条理,也清晰多了.

2.学生知识漏洞特别多,怎么办——聚焦“核心知识”

在一次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课上,通过课前交流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但有几个学生竟然连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图形特征、计算公式都想不起来.如此大的差异,该如何应对?老师向全班同学提出如下要求:快速阅读课本中“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内容,找出你认为最核心、最重要的知识,并理清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学生准备好了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和全班展示.教学实践表明,这几个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寻找核心知识、探寻知识间的联系,也能达到基本的复习要求,全班学生对“要学会掌握核心知识”都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解.

3.学生迷恋做题技巧,怎么办——回归“通性通法”

有些图形与几何的题目,存在着十分巧妙的解法,在给学生带来思维惊异的同时,也激发了一部分学生对“巧法妙法”的迷恋心理.遇到题目,他们不是遵循“通性”利用“通法”,而是一味“讨巧”,试图一招制胜.结果往往是被“巧”所迷惑,导致解题失败.其实,一些“巧法和妙法”固然对解答某题十分高效,但只适用某题而已,根本不具普遍性.章建跃先生指出,在“通性通法”中,“通性”就是概念所反映的数学基本性质,“通法”就是概念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解题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才是追求数学教学的“长期利益”.所以,作为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通性通法的复习.

4.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薄弱,怎么办——强化“活动体验”

案例3 小明和小华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长方体小纸盒(如下图).请你根据小明和小华看到的图形,测量这个纸盒的长、宽、高并标在图中(精确到0.1厘米).最后请计算出这个纸盒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有的学生面对此题一脸茫然,实在想象不出长方体小纸盒的实际模样.教学中,教师采取了“三步”引导法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第一步,观察体验.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纸盒拿在手里,指出它的上面和前面及其所对应的长和宽.第二步,回忆想象.把长方体纸盒暂时藏起来,由学生“脑中构图”,教师及时设问引导.第三步,对图想象.针对图意,引导学生“脑中构物”并“物形互换”.经此“三步”引导,绝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获得了较大提升.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量的积累才能获得质的提升.类似案例4的辅助训练也十分必要,并需要经常进行.

5.学生推理能力不强,怎么办——体现“过程理解”

案例5 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角与顶角度数的比是1︰4,底角是多少度?

有些学生一看此题,便不假思索地列出了这样的算式,自认为理所当然.见此状况,我请学生再解决“一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比是l︰4︰4,三个角各是多少度”这一问题,然后让他们对照两题的题意和解法,学生终于悟出不能机械照搬按比例分配的解题办法,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题目中真正的“对应”关系(内角和180度对应着的是三个内角的总份数,而非只是一个顶角和一个底角的份数和),并据此合理构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浙江省宁波市的张颖颖老师设计的如下题目,也能很好地体现“过程理解”.

案例6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我们可以这样探索: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如右图),发现四边形的内角和=(∠1+∠2+∠3+∠4+∠5+∠6)=________度.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五边形的内角和是________度.(请在图中画出来)

6.学生习惯于机械模仿,怎么办——彰显“思想方法”

案例7 一个密封的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8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当水箱如右上左图放置时,水深30厘米;当水箱如下右图放置时,水深多少厘米?

部分学生搞不清长方体水箱的容积、横放时水箱中水的体积、竖放时水箱中水的体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出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不讲理”的做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水箱横放和竖放两种状态下,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这一核心问题加以辨析,使学生分辨出变化过程中哪些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哪些只是无关(或背景)因素,如何根据关键因素和不变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的教学,不是直接瞄准“做对题”,而是着眼于“如何想”,看似效率低,实则效果好.

三、助推“素养生成”——多路贯通,做好引子

在复习中,除了设计和运用综合性题目引导学生的发展,笔者在这里特别介绍一个小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给大家开拓复习思路提供一种借鉴.

案例8 一位教师复习完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正方体,若我们将其切一刀,所产生的截面会是什么形状?”教师心中猜想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教学时,一个学生说道:“老师,将正方体切一刀,截面也可以是正六边形.”听到此语,这位老师愣住了,心中一时没有定论,最终下课铃声催促老师草草收场了.课下这位老师经过反复思考,通过验证终于确定:将正方体切一刀,截面可以是正六边形.同时就此确定出学生实践活动作业就采用这个选题,大家都积极地投身到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的研究之中,最终都收获颇丰.

请大家欣赏张嘉惠同学的课题研究报告.

土豆中的学问

——正方体截面研究报告

在正方体上任意切一刀,新得出来的面就是它的截面.

1.我的问题:正方体有几种可能的截面形状?

2.我的猜想:可能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

3.我的实验方法:把一个土豆切成正方体,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切开土豆,观察截面的形状.

4.我的结论:除我猜想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以外,正方体截面还有可能是五边形和六边形.刀面接触的每条棱上都会切出一个截面的顶点,多边形有几个顶点就有几条边,所以正方体截面的形状与刀面接触的正方体棱数有关.

5.深入思考:(1)正方体截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与正方体的大小、刀面切下去的角度、刀面在棱上切割的位置有关:刀面切下去的角度和刀面在棱上切割的位置不变时,正方体体积越大,截面越大;正方体的大小和刀面在棱上切割的位置不变时,刀面切下去的角度越大,截面越大;正方体的大小和刀面切下去的角度不变时,刀面在棱上的位置也决定着截面的大小.

(2)正方体截面形状只有上述几种吗?

当刀面逐渐向后移动时,原来截面的一个顶点会“变”成两个,截面边数就增加了一条.而当刀面从切出六边形的角度的基础上继续向后移动,原来的两个顶点会“合”成一个,截面边数就会逐渐减少,直到变成三角形.所以六边形是正方体截面中边数最多的,所以正方体截面的形状只有上述几种.

6.我的收获与感受.(略)

笔者认为,将小课题研究引进复习活动,能把传统的复习活动提升到一个“新境界”.期待有更多这样的探索.

标签:;  ;  

审查应在正确的地方进行_正方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