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_王华梅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_王华梅

(渠县渠江镇第一小学 渠县 635200)

创新是小学生的一种潜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更新观念,重视学生主动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灵活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学习情景,让学生成为创新的主人

以好奇心点燃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课堂在才会更好的发挥主体作用,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人们在开展创新思维的时候,必须首先具有一种强烈的内部动力。对儿童来说,主动性表现出一系列特征:强烈地好奇心、求知欲、浓厚的兴趣等等。其次在信息化环境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生动营造情景的优势,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将学生引入创新思维的氛围中,展开创新思维;然后,就在要以一定的问题为任务驱动,创造宽松的讨论创新思维的环境,从而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有创造才能。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小学生易于理解。例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小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小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这种带有创造性的思考和推理判断,反映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主动发展,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提供思考素材,多维度启迪学生发散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小学生年龄小、见识少、知识面窄,让他们往往不能独立思维,爱受别人思考结果的影响,很少有发散性思维。我们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进行过程演示,多维度启迪,可以创造环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由现代教育技术提供观察材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综合,是寻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中: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围成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有以下两种答案:(5×4-8×2)÷2=2(分米),或5×4÷2-8=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新解法,5×2-8=2(分米)、5-(8-5)=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边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的两条边。要引导发散思维,就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要他们敢于打破旧框框去想问题,让他们多问自己:“真是这样吗?”“是不是与此正相反呢?”“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为此,要鼓励学生勇于争辩,既不去附和现成的结论,又不是钻牛角尖,而且信守真理。还要使学生懂得,自己的结论应该言之有理,而不是信口雌黄,无理诡辩。

三、多样化训练,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的演练形式多样,可以灵活多变,这给课堂主体灵活思维的形成创造也条件。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变式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变式训练的方式有许多,一题多变就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方式。对于同一类题目,由于思考的角度、方法或理解的方式不同,就会产生多种解法。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但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在列举学生多种解题思路之后,要进行讲评,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哪些具有简便、独特、新颖特点的解题方法。

如在教学《组合图形》时,先在计算机中出示图片如右图: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学生自己在电脑上画,出现的情况有:梯形加上长方形(中间画一条横线),老师把学生画的图形调到教师机上,向全班同学展示;另一位学生(竖着画一条竖线),老师也把学生画的图形调到教师机上,向全班同学展示;学生们很快地把用这两种方法的算式及结果在电脑上打出来。这时老师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们开动脑筋,有的同学在电脑上画成了分成三个三角形来计算。老师把这个图形调到教师的计算机上,向全班同学展示,老师问:把图形分成三个三角形,该怎样计算呢?因为中间的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不知道,这样分不容易计算。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学生们又展开思维,把上面的图形补完整,这样就是长方形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同一个问题,引起不断的思考,学生在前面已解答的基础上,迅速地做出需要的调整。这样的演练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和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是培养其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展示问题,有利于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我们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启学生想象力的时候,应当重视学生的首创思维培养,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究问题的各种可能解决途径和办法。引导他们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势而另辟蹊径,敢想别人之未想,做别人之未做。

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质疑问难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的思维习惯。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封闭的状态里解放出来。遇到问题时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有意识地去发展和培养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要重视变幻学生对概念叙述方式,以培养发散性思维。概念是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反映。形成概念的过程也往往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学中不仅要求掌握理解概念。而且还要灵活地运用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某一概念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概念,变换概念的叙述方式或表达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定会脱颖而出。在小学数学中合理运用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论文作者:王华梅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6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2

标签:;  ;  ;  ;  ;  ;  ;  ;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_王华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