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素养的概念及简例说明其在历史教学中的落实与评价论文_荣钦军

唯物史观素养的概念及简例说明其在历史教学中的落实与评价论文_荣钦军

荣钦军(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 山东 淄博 255000)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170-0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今天,我着重从概念、落实、评价三个方面简要阐释下唯物史观这个核心素养。

一、唯物史观概念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马恩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人类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非常重要,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要准确把握唯物史观,需深刻理解四对核心概念: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能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能够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能够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4、阶级斗争:能够认识到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简例说明唯物史观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落实

【例一】:高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四对核心概念当中的两对,以“身份认同”和“领土认同”统领全篇,在两个认同之下延伸出三个小标题:“人是中国人,地是中国地。”;“人是中国人?地是中国地?”;“人是中国人!地是中国地!”。三个小标题分别对应中国历史的大一统传统;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提出。

1、第一个小标题下,老师选用了岭南地区(含香港、澳门)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过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和清代港澳台行政区划史料来论证港澳台人是中国人,地是中国地的身份与领土认同。这本身就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数千年以来形成的中华民族大一统基础决定了港澳台地区中国人、中国地的社会意识。

2、第二个小标题“人是中国人?地是中国地?”,讲述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第三个小标题“人是中国人!地是中国地!”讲述“一国两制”实施的条件与实践。老师着力帮助学生理解:百年的殖民,港澳,包括国民党统治后的台湾,已经是资本主义制度,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意识都是资本主义。大陆实行的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能够实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有“强大的国势,利用改革开放优势,以庞大及有潜质的大陆市场扩大与各国的经济联系,大大增强中国在外交上的影响力。”这里就体现了政策的实施得益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例二】: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这节课通过展示农具由耒耜向铁农具过渡,《吕氏春秋》驯牛的故事,帮助学生意识到,基于耒耜等农具,先人们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千耦其耘”式简单协作才能耕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一家一户就能耕作土地,随之而来的就是井田制逐步崩溃和土地私有出现。土地私有出现从根本上催生了各国的变法运动。这就体现了生产工具的变化决定了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也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各国变法又说明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变化。

【例三】:初二历史《战略大决战》,如何理解人民支持是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 这节课以太行区为例出示了解放区土改的一组数据,说明经过土改解放区民众生活得到巨大提高,翻身农民参加解放军保卫胜利果实,然后再出示淮海战役支前统计表,帮助学生认识到,在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暴烈的革命战争中,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否才是决定一方胜利与否的根本原因,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简例说明唯物史观在评价中体现

客观来讲,唯物史观起到统领整个测评的作用。现举与四对核心概念一一对应的几个具体例子:

例一:《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是最大的社会存在。辛亥革命失败,民主共和未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中国知识分子在痛苦中反思发现不改变国民奴性,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于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用唯物史观的术语来表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例二:2018年淄博学业水平检测题,18题第(1)问,“德国何时首次成为“世界性强国”?请作出判断,并列举史实说明。”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如果能够理解从新航路开辟到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就不难理解领第二次工业革命潮流的德国随着经济的急剧发展,其对外政治和经济诉求的变化。理解到位了,这样的问题迎刃而解。

例三: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这道题体现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所有制发生了变化,从单一公有制到不分成人私有制,这是生产关系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表现。

例四: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微信排队洋务派的批评

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洋务派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两派阶级属性不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维新派批评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而不改革政治制度的做法。

以上简单分析了唯物史观的概念、落实与评价。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考量人类历史并牵引学生生出一颗观察历史慧眼的实践任重而道远,我们共同努力。

论文作者:荣钦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8

标签:;  ;  ;  ;  ;  ;  ;  ;  

唯物史观素养的概念及简例说明其在历史教学中的落实与评价论文_荣钦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