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与谚语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谚语论文,诗词论文,地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地理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运用一些诗词与谚语,不仅加深学生对地理事项的认识,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诗词在教学中的运用
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方面涉及到光、热、水、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知识的诗词众彩纷呈,各尽其妙。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相关的诗词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激发他们的思想情感,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比如:讲“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后,可引用毛泽东的词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①让学生确定其地理位置(纬度位置);②进一步明确线速度的大小与纬度高低的关系。
再如:讲“快行冷锋”后,可引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学生体会冬季快行冷锋过镜后,寒潮爆发时的情形。
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顺吟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人间(平地)”与“山寺”的景物节候相差这么大?进而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他们: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候和植被等均呈明显的垂直变化。这就为以后学习垂直地带性做铺垫,同时还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横断山区会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现象。
辛弃疾有一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田为水田是青蛙的理想生活环境,青蛙靠吃水田中的昆虫长大,从而利于水稻的生产,故人们就可以从青蛙的多少和蛙声的大小来预测是否能够丰收,同时告诫人们:严禁捕杀青蛙!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原理是:任何一种生物都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最终死后如数归还外界,并被其他生物利用。因此,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系统中可以循环,从而维持生物圈营养物质的收支平衡。之后,启发学生思考“落红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更护花”所蕴含的道理。至此,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落叶归根”“桔杆还田”的科学道理。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述了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降,一泻千里,东流入海的壮丽景象。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但是,从水循环的角度看,这应怎样理解?再用哲学观点,又该怎样认识呢?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发展思维,同时多角度获取知识。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形象地描绘出江南地区梅雨时节的景象:“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热量、水分、土壤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讲地形雨时可引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苏轼对庐山的描绘;登泰山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而游黄山徐霞客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唐诗中把山青水碧、河流沿岸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形容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此外,还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的昆明,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二、谚语在教学中的运用
谚语是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教学中,把有关地理知识方面的谚语适时适量地引进课堂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又能使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在日常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地理现象。
如“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一谚语充分体现了水和肥对农作物的重要性。水分是生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另一方面则说明除了水分外,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直接供给作物养分。此外,“有水无肥一半收,有肥无水看着丢”,“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等都是对水源和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作出的恰当评价。
说完“气团和锋面”后,让学生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为什么有“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现象?并列出几个辅助问题:①冬季(夏季)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__,其性质__;②“春雨”(秋雨)属哪种成因的降水?一般是由哪种锋的活动产生的?③暖锋(冷锋)过境后,气温有何变化?在解决辅助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问题的实质:由于影响我国冬季的干冷气团和夏季的暖湿气团的势力,随季节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冷、暖锋南来北往的季节变化,从而使我国广大东部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这样一句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实这正是对食物链的生动描绘。我们还熟悉一句最通俗的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硅藻”,正是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著名的生态学家林德曼才得以从食物链的角度揭开了湖泊生态系统的奥秘,发表了轰动生物学界的第一篇论文。
“一山不能容二虎”说明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雨后天晴格外蓝”是因雨后空所中尘埃的粒径很小,而蓝色光最易被小粒径的尘埃散射,故雨后天空呈蔚蓝色。
此外,还有一些谚语,若用地理原理来分析,需对它们重新认识。如“井水不犯河水”是指二者互不干涉,而事实是:井水可犯(补给)河水——井水水位高于河水水面时;河水也可以犯(补给)井水——河水水面高于井水水位时,还可以互犯——两者水位一样高。再如:“出污泥而不染”是说荷花虽然生在臭泥潭里,但自身高洁。其实,任何生物都是其生活环境的一面镜子,并对其生活环境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还有“无风不起浪”“立竿见影”“稳如泰山”等。
总之,运用诗词、谚语,丰富了地理课堂教学,喧染了课堂气氛,但必须运用得当,恰如其分,既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喧宾夺主,把地理课上成语文课。要明确引用诗词、谚语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