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论文_张红芳

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论文_张红芳

□ 张红芳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 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 理念,其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问题。有效主 要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 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功 利主义的影响,政治课长期得不到重视,特 别理科政治是非高考科目,学生更不愿意 学,教学效果欠佳。因此,要求政治教师在平 时要切实地把有效教学的理念贯彻于自己 的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1 课前精心备课

1.1 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教材是教师 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 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 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 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 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我们说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对研究教材的价值有 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 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 考虑。知识性包括原理、观点内含的知识和 课外延伸的知识。

1.2 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新时政。新教材的 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生活性、丰富性和 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 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在备课时要广 泛阅读有关新闻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时政 热点,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 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

1.3 按新课程标准,备好学生。“为了每一 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 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 我们的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 为。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课堂上跃跃欲势, 逆反心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 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 堂上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 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 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 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 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学 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 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 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 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分组中要 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 学生的合作意识。

2 课堂教学要“活”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倡导政治课堂要充 满活力,因为只有“活”起来的课堂,才能引 导学生会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给 予学生充分的时空,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 中,拥有主动心态,敢想、敢说、敢问、敢动, 让每个学生的灵性都得到主动活泼的释放, 让他们的智慧火花得以闪现。

2.1 让学生自信地表达。在政治教学中,教 师要时时刻刻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 在第一位,因为学生有了积极性,才会在课 堂上充满激情。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宽松、 和谐、开放的教学气氛,给学生多提供表达 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唤起学生的自 信心。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 不同的说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拥有自信 “说”的时空,都能表达自己所想、所思,从而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如我教的一个同 学,每次请他回答问题,他要么不出声,要么 就说:“我不会。”于是,我故意让他回答一些 简单的问题,在我和学生们的期待的目光 中,尽管回答得不很完美,但我都会极力表 扬他,让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渐渐地,他能 主动大胆举手回答问题了。教师只要为学生 营造一个适合展示的氛围和舞台,学生就会 有精彩的发言,就会有思维的火花,就会有 创造的冲动。

2.2 让学生大胆地创新。牛顿说过:“没有 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测可 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猜测可 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新机会,创新的 灵感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会诞生。猜 测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 的思维,探索意识明显提高,既培养了能力, 又体验了创新,感受了乐趣。

2.3 让学生成功地体验。每一个学生都特 别在意来自于老师的奖励和同学们的认可,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活泼、 好胜、喜好表现自己的特点,创设一些情景, 让学生勇敢地表现自己的才能。激发强烈的 求知欲望,唤起学习的自信心,勇敢地探索, 满足心理的成就感。要让我们的政治课堂充 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系于学习的 场所,让学生充分地在课堂上“活起来”,学 得有滋味,有特色。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堂活 起来,多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 表现见解的机会,多关注“学生会怎么想”, 使他们淋漓尽致的发挥,自身潜藏的创新能 力得以充分挖掘。活起来的课堂将成为学生 们求知、做人的乐园,活起来的政治课堂将 是充满人文气息、富有挑战性与激情的课 堂,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政治课堂教学。

2.4 应让学生参与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是 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 极参与者,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 教师的事,而让学生只是被动地进入教师所 创设好的情境中。用系统论的观点去研究教 学情境的创设,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创设 情境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学生 的共同参与,是师生情感的交融、沟通过程。 在这里,教学情境应当是一个系统,由相互 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合而成的具 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教学中的师生是教 学情境的两个极,教学行为是教学情境的中 介。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 学行为显现出来。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 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促进思维的问 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 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 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 的情绪氛围,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 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也一样能形成 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 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 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 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 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宁晋第一中学

论文作者:张红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1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4

标签:;  ;  ;  ;  ;  ;  ;  ;  

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论文_张红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