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目标区与非线性泰勒定律_泰勒法则论文

通货膨胀目标区与非线性泰勒法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泰勒论文,通货膨胀论文,线性论文,与非论文,法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从1992年开始我国政府每年都会公布当年的通货膨胀目标,如2007年的通货膨胀目标为CPI增长率3%。作为控制通货膨胀最重要的经济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必然受到通货膨胀目标的影响,如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为在2月CPI为2.7的数据出来后,3月对对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提高0.27个百分点,此后的9个月内为了应对不断上涨的通货膨胀率,又连续加息了5次,当年累计加息1.35个百分点。一个自然的问题是,我国货币政策反应是否存在通货膨胀目标区?如果存在,与我国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及区内、区外的货币政策反应有何不同,即该通货膨胀目标是否合理。与此同时,我国的货币政策机制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在1998年中央银行取消贷款限额控制、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这标志着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谢平和罗雄,2002)。货币政策机制的改变,是否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结构的改变,如果改变是如何改变的,是突变还是渐变?

本文将基于线性泰勒法则,应用平滑转移回归(STR)模型、时变平滑转移回归(TV-STR)模型,利用1991年1月至2010年3月的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等的月度数据,对上述问题做出初步回答。与现有中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文献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存在着结构变化,先是在1997年11月突变,然后是渐变。第二,1997年11月前后相应存在着两个通货膨胀目标区,分别为[14.109,16.123]和[0.985,2.902],且后一通货膨胀目标区要比前一通货膨胀目标区合理。第三,随着时间推移,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产出缺口反应系数,逐渐由负转正;利率平滑系数则逐渐变小。

文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非线性泰勒法则以及中国的泰勒法则文献进行了回顾;第三部分是实证模型的设定及检验方法描述;第四部分对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第五部分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自从Taylor(1993)提出“泰勒规则”以来,线性利率反应函数被大量用于分析和评估央行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线性利率反应函数代表了在央行在总供给函数是线性的条件下,最小化对称的二次型损失函数所得出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但是现实中,中央银行可能对有非对称的偏好,在损失函数中对正的和负的通货膨胀偏离和产出缺口赋予不同的权重,因此泰勒法则可能是非线性的(Dolado et al.,2000,Nobay and Peel,2003;Ruge-Murcisa,2003);此外总供给函数也可能是非线性的,因此泰勒法则可能是非线性的(Dolado et al.,2005)。

近期文献对货币政策反应非线性的实证研究反应主要是通过机制转移(Regime Switching)模型来刻画,机制转移模型的一个优点是不需要事先知道机制变化点。常用的机制转移模型主要有三种,其中一种为平滑转移回归模型,该模型假设不同机制之间转移是平滑的,并由一个可观察的状态变量的值决定,该状态变量被称为门阈变量。当平滑转移回归模型的机制转移速度是无限的时候,平滑转移回归模型就变成了门限回归模型,即门限回归模型是平滑转移回归模型的一个特例。Bec,F.,Salem,M.B.and Collard,F.(2000)、Petersen(2007)、Bruggeman and Riedel(2008)等使用LSTR(logistic STR)模型,研究了美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尤其是,Martin and Milas(2004)使用二次逻辑函数式的STR,以通货膨胀预期为转移变量,分析了英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发现英国存在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当通胀预期超出目标区间时,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反应更强。Kesriyeli et al.(2004)采用平滑转移回归模型,转移变量为滞后一期或两期的利率差分、时间趋势,利用1984年一月开始的月度数据分析了美国、法国、德国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发现货币政策反应的结构是不稳定的,对产出和通胀的反应是非对称的。我们将主要借鉴这两篇文献中的方法来分析我国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

另外两种机制转移模型是马尔可夫机制转移(MSW)模型(Kaufmann,2002;Rabanal,2004)和时变系数法(TVP)模型(Cogley and Sargent,2001,2005;Boivin,2006;Kim and Nelson,2006)。马尔可夫机制转移模型假设机制之间的转移是依赖于不可观测的状态变量,以一定的概率在不同的机制之间突变;时变系数法模型对系数的改变没有施加任何限制,研究者在得到了反应系数后,分析系数改变的可能原因。而平滑转移回归模型,借助于系数的改变来识别不同的机制,且系数的改变是由可观测的状态变量的值的改变决定的,其改变是平滑的。所以我们选择平滑转移回归模型来分析我国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

在我国,谢平和罗雄(2002)、王建国(2006)、张屹山和张代强(2007)对我国的线性“泰勒法则”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非线性泰勒法则研究方面,赵进文和黄彦(2006)利用前瞻性经济结构和非二次福利损失函数方式设定的目标函数,测定了中国的最优非线性货币政策反馈规则。发现在1993-2005年,央行存在非对称性政策偏好,货币政策反馈规则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实际造成了中国存在通货膨胀的明显倾向。欧阳志刚和王世杰(2009),采用LSTR模型,分别以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为转移变量,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胀和产出的反应随着预期的通胀和产出的变化有显著的非线性对称性,并通过自举法(Bootstrap)仿真实验确定阈值参数的95%置信区间得出,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率的调节区间为2.96%~3.23%,对经济增长率的调节区间为8.52%~8.83%。Chen and Huo(2009)采用马尔可夫机制转移模型、TVP模型以及分段样本OLS回归,研究了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代替利率作为央行货币政策调节工具的变型的泰勒法则,发现我国货币政策规则在1995年第二季度至2008年第二季度有两个跳跃性结构改变,把我国货币政策区分为三个区间:1998年以前、1998-2002年、2002年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9),采用LSTR模型,以通货膨胀率作为转移变量,发现我国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和M2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LSTR2形式的非线性关系。郑挺国和刘金全(2010),采用马尔可夫机制转移模型,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存在两个区制,在区制1,利率对通货膨胀缺口和实际产出缺口不敏感;在区制2,政策规则表现为一个稳定的“泰勒规则”。在上述对我国“泰勒法则”研究的文献中,只有王建国(2006)、Chen and Huo(2009)对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结构改变进行了研究,其中王建国(2006)是先验的假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是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转折点,然后用Chow断点检验。与他们不同我们对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结构的改变是利用STR模型来分析的,这种方式不用人为假设突变点,完全由数据自身说话,同时不仅可以分析结构突变也可以分析结构渐变。而对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研究,与他们不同的是,我们是直接利用STR、TV-STR模型的回归求出了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三、模型设定及检验方法

1.模型设定

我们模型的出发点是在泰勒法则原型中加入利率平滑,其表达式如下:

为了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是否存在结构改变和通货膨胀目标区,我们借鉴Martin and Milas(2004)和Kesriyeli et al.(2004)的方法,在上述线性泰勒法则的基础引入两个平滑转移函数,一个平滑转移函数是以时间趋势t为转移变量,表示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结构改变,另一个平滑转移函数为以通货膨胀率为转移变量,表示我国货币政策反应是如何随着通货膨胀率的改变而改变的。具体如下:

此外,方程(2)的第一个方括号内的表达式可以认为是通货膨胀目标区内的线性泰勒法则(或结构不稳定的线性泰勒法则)右端的表达式,第二个方括号内的表达式可以认为是通货膨胀目标区外的线性泰勒法则右端的表达式,尖括号内表达式的值可以认为是两个货币政策区内的线性泰勒法则的权重,或者这两个货币政策区的概率。

进一步该式可以整理成如下形式:

2.模型的检验

(1)TV-STR模型的检验方法

(2)TV或STR模型的检验方法

按照Dijk et al.(2002)的方法,将机制转移函数在原点附近进行三阶泰勒展开,并将泰勒展开式作为转移函数的近似式代入(4)或(5)并整理可得:

四、实证检验

1.样本期和数据选取

数据来源于中经网http://www.cei.gov.cn,包括1991年1月至2010年3月,共231个月的月度数据。

(1)利率

现有文献中大多数模型都采用完全市场化的利率作为泰勒规则的利率指标。尽管我国的同业拆借利率是完全市场化的,但由于我国统一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1996年才成立,1996年以前的全国统一拆借利率数据无法获得,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其他利率数据。在我国的利率调整中,央行首先定出一年期存贷款名义基准利率,再确定其他档次的名义利率。同时,一年期名义贷款利率与7天期同业拆借利率在1996年1月至2010年3月的相关系数高达0.957709,所以一年期名义贷款利率成为一个可行的选择。张屹山和张代强(2007)认为,我国的贷款名义基准利率调整次数少,也缺少平滑性,可能难以与解释变量之间产生显著的稳定的关系。我们通过一年将一年期名义利率滞后一期、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率、全国金融机构信贷同比增长率作为因变量,一年期名义利率作为解释变量,回归所得出新的一年期名义利率作为泰勒规则的利率指标。该利率指标不仅反映了一年期名义利率的变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货币供应量、信贷的变化。7天期同业拆借利率与该利率指标在1996年1月至2010年3月的相关系数为0.959946,超过了其与一年期名义贷款利率的相关性。新的一年期名义贷款利率与央行制定的一年期名义贷款利率的变动图如下。

(2)通货膨胀率

(3)潜在产出缺口

由于没有全国GDP的月度数据,我国采用工业生产增加值实际增长率来计算产出缺口。绝大多数文献都采用HP滤波方法计算潜在产出,但刘斌和张怀清(2001)认为,用Kalman滤波方法估计出的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在经济解释上更加合理。因此我们采用Kalman滤波法估算潜在产出缺口。从图2也可以看出用Kalman滤波法估算的潜在产出缺口比HP滤波方法估算的更合理。HP法估算的潜在产出缺口在1992年到1993年第三季度都为负,而事实上1993年是我国经济周期的一个谷峰,Kalman滤波法估算的潜在产出缺口是比较大的正缺口。

2.中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结构突变点的查找

Chen and Huo(2009)采用马尔可夫机制转移模型、TVP模型以及分段样本OLS回归,发现我国货币政策规则在1995年第二季度至2008年第二季度有两个跳跃性结构改变,把我国货币政策区分为三个区间:1998年以前、1998-2002年、2002年后。王建国(2006)先验的假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是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转折点,然后用Chow断点检验。与他们不同,我们采用TV模型,并结合邹式检验来判断我国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结构性突变点。

模型给出的结论对1991年M01-2010年M03期间的TV模型检验的P值为0.011,非常显著,这说明该时期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结构是变化的。同时该反应函数的机制转移速度参数的估计值非常大,为1806.324,这说明货币政策机制的转换速度非常快。如图3所示,机智转移函数在1997年11月发生了跳变,1997年9月-12月对应机制转移函数的值分别为0、0.026、0.988、1。将1991年1月至2010年3月划分为1991年1月至1997年10月、1997年11月至2010年3月两子样本,实施邹断点检验的P值为0.0048,也证实了1991M01-2010M03期间中国货币政策在1997年11月发生了结构性突变。对1991年M01-1997年M10期间的TV模型检验的P值为0.083,在5%水平上不显著,这说明在这段时期内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对1997年M11-2010年M03期间的TV模型检验的P值为0.000,这说明该时期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结构是变化的。同时该反应函数的机制转移速度参数的估计值不大39.459,这说明该时期的货币政策机制转移是较平滑的,如图3所示,该时期的货币政策机制转移从2003年末开始的逐渐转移,直到2008年年初基本完成。

综上所述有,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结构在1997年11月发生了突变,此后的结构则是渐变的。这与1998年初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的重大改变,及1998年以后,我国利率市场化又不断的取得阶段性进展是相吻合的。

通过上述分析知,我们可以将1991年M01-2010年M03期间的中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分成两个子样本分别分析。下面我们分别对1991年M01-1997年M10、1997年M11-2010年M03期内中国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进行实证分析。

3.非线性、时变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检验与估计

(1)1991年M01-1997年M10时期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检验与估计

由前面的分析知,该时期内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结构不存在时变。所以我们采用STR模型即式(4)来估计该时期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检验对STR模型进行检验,对应的P值分别为0.005,所以该时期内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是以通货膨胀率为转移变量的STR模型式的非线性泰勒法则。

线性泰勒法则、非线性泰勒法则估计式分别如下:

与线性泰勒法则相比,非线性泰勒法则的估计效果有明显改善,提高,残差方差明显减小(由6.053下降到2.712)。此外通货膨胀目标区的两个边界值的估计值也非常显著,这说明通货膨胀目标区间是存在的。

(2)1999年M11-2010年M03时期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检验与估计

由前述分析知,该时期内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结构是渐变的,故可以考虑时采用TV-ST模型即式(3)来估计该时期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对该时期间的TV-STR模型检验结果见下页表1。由表1有,各个检验的P值都非常小,所以该时期内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可采用同时以通货膨胀率和时间趋势为转移变量的TV-STR模型来刻画。

线性泰勒法则、非线性泰勒法则估计式分别如下:

与线性泰勒法则相比,非线性泰勒法则的估计效果有明显改善,提高,残差方差明显减小(从5.142下降到2.929)。此外通货膨胀目标区的两个边界值的估计值也非常显著,这说明通货膨胀目标区间是存在的。

五、结果分析

1.实际利率与非线性(时变)泰勒法则利率的偏离

如图4所示,非线性泰勒法则能够较好的刻画中国货币政策的利率反应函数,实际利率与非线性泰勒法则利率的偏离幅度都在1个百分点以内,尤其是2003年开始的最近两届政府所制定的货币政策,实际利率与非线性泰勒法则利率的偏离幅度在0.5个百分点以内。这说明随着我国货币政策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形成,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也越来越往泰勒法则型的货币政策操作转变。

此外,与线性泰勒法则相比,实际利率与非线性泰勒法则利率的偏离的绝对值在1991年M1-1997年M10期间小3.06个百分点;在1997年M11-2010年M03期间则小3.87个百分点;尤其是1993-1995年的宏观调控期间实际利率与非线性泰勒法则利率的偏离的绝对值,比实际利率与线性泰勒法则利率的偏离的绝对值小2.40个百分点。

2.1991年M01-1997年M10时期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分析

将方程(9)改写成如下形式:

由方程(12)可以看出,该时期的货币政策反映函数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为[14.109,16.123],比同期的平均通货膨胀率11.2%和政府实际制定的年度通胀目标(平均10.5%(见表2))高不少,这反映了1993年开始的这一轮宏观调控中,我国采用了更多的其他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如直接信贷控制等货币政策、项目立项控制等非货币政策手段。

进一步,由方程(12)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目标区内和区外的反应函数分别为:

与Martin and Milas(2004)对英国通货膨胀目标区内外的反应函数的分析相比,我国货币政策在通货目标区内对通货膨胀的反应更强烈,与严格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英国恰好相反,这说明了我国的货币政策并不是通货膨胀目标制使得我国通货膨胀目标与实际通胀差距比较大。此外,此期间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产出缺口反应系数为负,说明货币政策并没有对产出波动进行抑制,反而适应产出波动,这不太合理,除非产出波动主要是由供给因素导致的。此时有利的供给冲击导致产出扩张,通货膨胀下降,为了保持实际利率的稳定,名义利率需要下降,所以产出缺口的反应系数为负。对此现象可能的解释是,在此期间我国货币政策主要是直接通过信贷控制,而不是通过利率等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以及我国对经济的调控采取了更多的非货币手段,实际是否如此,有待检验,这是我们今后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3.1997年M11-2010年M03时期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分析

将方程(11)改写成如下形式:

由方程(13)可以看出,该时期的货币政策反映函数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为[0.985,2.903],同期的平均通货膨胀率1.38%和政府实际制定的年度通胀目标(平均2.89%(见表3))均在该区间内,这说明与1991年M1-1997年M10期间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相比,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区更合理。

进一步由方程(13)可以得到通货膨胀目标区内和区外的反应函数分别为:

通货膨胀的反应系数在通货膨胀目标区内外都是一样的,即通货膨胀反应系数不存在非线性。与1991年M1-1997年M10期间的反应函数相比,区域内的通货膨胀反应系数变小了,区域外的通货膨胀反应系数则变大了,变得更为合理。一般对通货膨胀目标制严格实行的国家,通货膨胀区域外的通货膨胀反应系数要大于区域内的通货膨胀反应系数。尽管我国通货膨胀区域外的通货膨胀反应系数仍然不比通货膨胀区域内的通货膨胀反应系数大,但已经向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英国的货币政策反应形式迈进了一大步。此外,与1991年M1-1997年M10期间的反应函数不同,此期间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结构是不稳定的,且是渐变的(图5),转变时间发生在2005年年初到2008年年初,这与我国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是相吻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出缺口的反映系数逐渐变大,从2006年4月开始变为正数,这也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反应函数逐渐变得更理性。而利率平滑系数则逐渐变小,反映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的货币政策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利率这一价格工具。

六、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STR、TV-STR模型,结合1991年1月-2010年3月的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等的月度数据分析了我国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与现有中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文献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存在着结构变化,先是在1997年11月突变,然后是渐变。即,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两个时期,1990M1-1997M10和1997M11-2010M03。其中在1990M1-1997M10期内,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结构是稳定的,而在1997M11-2010M03期内,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结构是渐变的。第二,1997年11月前后的两个时期存在着差别比较大的两个通货膨胀目标区,1997年11月前的通货膨胀目标区是[14.109,16.123],1997年11月开始的通货膨胀目标区是[0.985,2.903],且后一通货膨胀目标区要比前一通货膨胀目标区合理。第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产出缺口反应系数,逐渐由负转正;利率平滑系数则逐渐变小,这反映了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利率这一价格工具。

通过上述分析,有以下两点建议:第一,继续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变得越来越合理。第二,强化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目标区外的通货膨胀的反应力度,将我国通货膨胀控制在通货膨胀目标区内,即严格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区制度。

尽管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结构的改变、通货膨胀目标区的存在性等问题得到了初步的结论,但仍有不足之处。第一,没有考虑汇率制度的改革对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影响。第二,没有考虑我国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影响。这是我们下一阶段要研究的课题。

标签:;  ;  ;  ;  ;  ;  ;  ;  

通货膨胀目标区与非线性泰勒定律_泰勒法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