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古代文论研究的十个热点_文心雕龙论文

新时期古代文论研究的十个热点_文心雕龙论文

新时期古代文论研究的十大热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论论文,十大论文,热点论文,新时期论文,古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以来,古代文论研究日趋繁荣,达到了本世纪的高潮。发表的论文和专著,难以精确统计。仅从以下三组数字,就可见一斑。目前已出版的16辑《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发表论文350多篇;6辑《文心雕龙学刊》发表论文140多篇;据有关统计,1978年至1981年,发表在全国各高等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上的古代文论研究论文就有529篇。这三组数字共计为1000多篇论文。虽然,这些数字远不能反映17年来古代文论研究的整体面貌,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中把握新时期古代文论研究的基本走向。我把这概括为“五个走向”和“十大热点”,前者已有专文论述(《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当代走向》,《文艺报》1994年8月20日),这里就谈谈“十大热点”。

1.关于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讨论。这是1983年广州古代文论年会提出的中心议题,1985年长春年会、1989年上海年会都就此问题进行了集中而深入地讨论,直到现在,仍然是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从发表的数十篇论文来看,有从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宏观角度上谈特色者,也有的则是从诗论、文论、小说理论、戏曲理论、创作思维、风格论和具体范畴等微观角度上谈特色的,在一些主要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这是我国文论界同仁冲破前苏联文艺理论模式,为建构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所做出的有益尝试。

2.关于古代文论当代价值的讨论。这也是近年来古代文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大家一致认为,研究古代文论的目的,并不是“以古注古”、“以古述古”,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以古鉴今”、“古为今用”,为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寻找传统的参照。因此,我们就应该以当代眼光、当代意识和当代方法研究古代文论,以期达到当代的目的。有人认为,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就是沿用价值、生长价值和参照价值。也有人认为,所谓当代意识,就是在确认古人原意的前提下,从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对古代文论进行选择、阐释和创新。还有许多学者从现实出发,做了大量的古代文论普及工作。

3.范畴研究。这是一种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十多年来,广大学者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神、意、神似、传神、神韵、风骨、比兴、文气、文质、意象、味等范畴进行了集中的研究。尤其是“意境”范畴,更是“热点中的热点”。笔者和武风兰编的《意境论文索引》中就收入了1340多个篇目,其中有从古代文论角度谈意境的,也有从当代文论角度谈意境的,还有结合大量的古今艺术作品谈意境的。当今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几乎都著文谈论过意境。意境真正地当代化了。近年出版的一些文艺理论教材,列出专章讲授意境。此外,还出版了论文集《意境纵横探》(南开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和刘九洲的《艺术意境概论》。

4.诗歌理论研究。在古代文论遗产中,诗歌理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新时期以来的古代文论研究的情形也是如此,研究的对象大都集中在诗歌理论方面。例如,目前已出版的16辑《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共发表论文350多篇,其中涉及各种文体理论的文章有184篇,包括诗歌理论100篇,散文理论26篇,小说理论27篇,戏曲理论20篇,词论11篇。诗论研究既指涉孔子、刘勰、钟嵘、司空图、白居易、朱熹、严羽、姜白石、谢榛、叶燮、王夫之、王国维等重要的诗论家,也涉及到一般的诗论家,覆盖面比较宽广,理论开掘也较为深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5.“龙学”成为显学。新时期以来,掀起了持久不衰的“龙学热”。许多高等院校中文系开设了《文心雕龙》选修课程,甚至作为成人教育和中学语文教师的必修内容。1984年,成立了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举行了4次学术讨论会,会刊《文心雕龙学刊》出版了6辑,连同16辑《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上发表的研究《文心雕龙》的论文计算在内,近200多篇论文。如果连各类报刊杂志上所发表的有关论文统计起来,估计至少也在1000篇以上,出版了数十种论著。杨明照、周振甫、王利器、詹锳、王元化、王运熙、牟世金、寇效信等一批“龙学”老专家,在新时期都有新的学术建树;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大批“龙学”研究新秀。这些学者从版本的校订、注释、翻译到对作者的考证、研究,从对术语的阐释、篇章的研究到对体系的重构,从古今比较到中西比较,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近来,又出版了贾锦福主编的《文心雕龙辞典》。在“龙学”领域中的国际交流也日益频繁。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文心雕龙》研究访日代表团,同日本学者进行了广泛接触和学术交流。1984年,在上海举办了中日学者《文心雕龙》讨论会。不久,相继出版了《日本学者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台湾学者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和《<文心雕龙>论文选》等,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6.中西比较文论研究。新时期以来的“比较文学热”传播到古代文论界,产生了“中西比较文论学”研究的又一个热点。“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的讨论”就是这个热点的开始。因为,只有以西方文论作为参照,才能见出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来。寻找“特色”,又与建构民族化的当代文论体系有内在的关系。所以,采取比较的方法研究古代文论,成为时代赋予古代文论研究者的光荣使命。杨明照先生最早著文,提倡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古代文论。王元化、蒋孔阳、周来祥、卢善庆和曹顺庆等著名学者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相继出版了《文心雕龙创作论》、《中西美学艺术比较》(论文集)、《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中西比较美学大纲》、《近代中西美学比较》和《中西比较诗学》等论著,还发表了数百篇论文,表现了中西比较文论学的实绩。

7.中国古典美学研究。新时期初期的“美学热”带来了两种变化:一是将美学界同仁的眼光引向传统,象李泽厚、宗白华、蒋孔阳、周来祥、刘纲纪等著名学者,都从研究西方美学转向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相继出版了《美的历程》、《艺境》、《中国美学主潮》和《中国美学史》等论著;二是将古代文论界同仁的眼光引向美学,如赵盛德、郁源、潘知常等著名学者,由古代文论进而研究古代美学,相继出版了《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中国古典美学初编》和《中国美学精神》等论著。此外还有其他学科领域的同志也在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比如王钟陵先生60万言的《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对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所做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观照和心理探究。这三支大军会师后,共同掀起了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热潮,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出版了数十种专著。这是本世纪以来少见的学术现象。

8.文化文论学研究。80年代的“文化热”传播到古代文论界,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大家纷纷从文化学角度观照和研究古代文论,开辟了“文化文论学”的新学科领域。有从宗教入手研究者,如马宏山的《文心雕龙散论》从佛教角度研究,提出了“以佛统儒,佛儒合一”的新观点;蒋述卓的《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也是一部具有影响的力著。有从传统文化角度研究者,如吴调公的《“神韵”内涵与民族文化》、韩经太的《中国诗学与传统文化精神》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也有从哲学、伦理学、社会思潮和民族心理等方面,来研究古代的文学观念和文艺理论的发展演变的。

9.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这是本世纪来的一个传统的研究课题。80年代以来,有30多所高等院校恢复和新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掀起了教学和研究的热潮。先后出版了十多种专著,有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周勋初的《中国文学批评小史》,夏写时的《中国戏剧批评的产生和发展》,何新文的《中国赋论史稿》,陈谦豫的《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黄保真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等,既继承了前辈学者的优良传统,又有新的突破和建树。尤其是这部七卷本的大型《通史》,集郭绍虞、刘大杰、王运熙等三代学者治史之大成,而且充分反映了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资料丰富,考证翔实,阐释准确,论述深刻,不仅是一部划时代的大史,也是一部能够流传后世的大史。

10.古代文论体系的建构。相对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它的建构不仅需要古代文论研究的量的积累,而且需要有质的飞跃。80年代初期,古代文论有没有体系,大家的看法还不一致。80年代中后期,一些中年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谌兆麟的《中国古代文论概要》虽是讲义气浓了些,但却史论合一,为古代文论走向体系作了初步尝试。樊德三的《中国古代文学原理》运用综合和系统的方法,给古代文论建构了一个现代框架,点线结合,详略得当,是古代文论体系建构的第一本书。尤其是近来出于青年学者祁志祥的《中国古代文学原理》,在框架上与前著大同小异,但却广征博引、新见迭出,是一部值得重视的书。陈良运的《中国诗学体系论》用传统诗学范畴为材料,构筑了一个传统的诗学体系框架,才情横溢,功力深厚,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论著。以上这种探索热,方兴未艾,相信不久还会有大批的优秀论著问世。

综上所述,只是举出荦荦大端,已可见出新时期以来古代文论研究的繁荣面貌了。在这种繁荣的文艺学现象上,充分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方法论热、美学热、文化热、比较文学热等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可以说,古代文论学者并不是遗世孤立地闭门造文,而是跟着时代潮流同步前进的。所以,新时期以来的古代文论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我国的繁荣富强,社会文化的迅猛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汇,古代文论研究将会有一个更加深入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  

新时期古代文论研究的十个热点_文心雕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