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第一小学)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说明新课程改革正大力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3、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5、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这之前,应该清楚: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在愉快中获取知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前,先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再下载了大量秋天的图片,还写了一篇充分体现秋天的风景优美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读完时,并展示秋天美景图片时,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对秋天的喜爱的心情,深刻地体会到秋天带给人们的丰收的快乐,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源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强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二、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要主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小摄影师》一课,一是学生对高尔基不太熟悉;二是拿照相机给大人物拍照的场面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讲《掌声》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在英子上讲台时同学们要鼓掌呢?”“英子为什么不再忧郁?”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等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状态中,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读中悟理,获得情感体验和知识启迪,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教师依托课堂的难点,让学生进行拓展性训练和自由地创造,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
(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例如我教学《绝招》一文,当学生都清楚文中各人物的绝招之后,学生有些满足了,我就让学生思考:这些绝招是怎样练出来的?
(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例如数学《妈妈的账单》,学生对小彼得为什么看了妈妈的账单后羞愧万分不清楚,我就让学生进行思考;妈妈的账单里有十年的幸福生活0分贝,这十年里妈妈为小彼得做了哪些?从衣、食、住、行去想想。这样一点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三)是当学生思维处于洋溢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例如我在进行《妈妈的账单》教学时,学生了解了妈妈的辛苦付出却不要回报后,我就让学生思考:你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
(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积极主动学习。
阅读时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学中还要让学生自主梳理重、难点,紧扣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悟理。例如根绝《绝招》一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可设计三个不同难度层次的练习。
五、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和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的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尽量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 2 : 29.
论文作者:梁婷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学生论文; 习惯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难点论文; 目的论文; 秋天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