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位隐喻的认知研究

汉语方位隐喻的认知研究

阮氏玄庄[1]2012年在《越南学生习得汉语方位词空间隐喻偏误分析》文中指出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到的两个概念。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跟时空有关。在汉语方位词系统里面,“前、后、里、外”是表示空间意义的四个常用方位词。在实际使用语言中,人们用他们表示时间意义现象是很常见的。这意味着人们已将“前、后、里、外”的空间方位词转移,即进行一次隐喻。本论文将对汉语“前”“后”“里”“外”和越南语相应词语“tr c,sau,trong,ngoài”的方位隐喻及其隐喻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找出它们之间有何异同并尽力说明其异同的原因。因此,在理论意义方面,论文能成为两种语言的方位隐喻对比的基础。本论文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汉语和越南语中方位词以及其隐喻意义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分别对两种语言阐述方位词的定义和特点,同时也简单地介绍方位隐喻概念,第叁部分是对汉语的“前”“后”“里”“外”和越南语相应词语“tr c,sau,trong,ngoài”进行对比。。第四部分是调查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方位词空间隐喻的偏误从而提出偏误类型与成因。第五部分是笔者经过研究过程后提出的一些建议。最后本人总结该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吴恩锋[2]2007年在《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基于由国内叁大经济类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2003-2006年共62307条文章标题构成的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采用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结合实例对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以期揭示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本论文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由四节构成。第一节为引言,介绍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节为隐喻定义探讨,探析四部汉语词典及六部英语辞典对隐喻及相关术语的定义,并介绍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观和以Lakoff& 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观。第叁节为我国隐喻研究概况,分析我国隐喻研究的热潮,对隐喻认知观和比喻修辞观的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隐喻研究呈现出的多学科、跨学科的趋势。第四节为概念隐喻理论,回顾源远流长的隐喻研究,详细介绍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探讨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概况。第二章为经济报道中的方位隐喻,由叁节构成。第一节探讨经济报道中的“上/下”方位隐喻,总结出“数字大或数量多是上;数字小或数量少是下/行政级别高是上;行政级别低是下/发展是上;衰退是下/处于某种状态或环境是上;离开某种状态或环境是下/优先或受重视的是上;置后或不重视的是下/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是上;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是下/力量强是上;力量弱是下/高端客户群体是上;低端客户群体是下/程度强是上;程度弱是下/评价好或名次高是上;评价差或名次低是下”等十个映射类型并对其认知基础进行分析。第二节重点探讨经济报道中的“高/低”方位隐喻,总结出“数字大或数量多是高;数字小或数量少是低/行政级别在上是高;行政级别在下是低/质量好、价格贵是高;质量差、价格便宜是低/程度强是高;程度弱是低/力量强是高;(力量弱是低)/评价好是高;(评价差是低)/(复杂的或明智的是高);简单的或弱智的是低/地位重要是高;(地位不重要是低)”等八个映射类型并对其进行了必要的认知分析。第叁节为本章小结。第叁章为经济报道中的本体隐喻,由四节构成。第一节为经济报道中的实体与物质隐喻,以“财富是金”隐喻和“财富是水”隐喻为例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二节为经济报道中的容器隐喻,以“房屋”隐喻和“仓”隐喻为例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叁节为经济报道中的人体隐喻,分别对以“身”、“手”、“头”、“下肢运动”、“其他身体部位”、“生育”等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四节为本章小结。第四章为经济报道中的结构隐喻,由十一节构成。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数据,我们总结出十个结构隐喻类型,按出现概率的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战争隐喻、交通隐喻、天气隐喻、戏曲隐喻、博弈隐喻、饮食隐喻、教育隐喻、体育隐喻、医药隐喻、婚恋隐喻等。我们分十节对这十个结构隐喻类型分别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十一节为本章小结。第五章为结论,由两节构成。第一节总结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第二节探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黄良程[3]2014年在《认知隐喻观照下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的建构》文中研究表明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式,但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地域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承载隐喻思维的语言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目的语隐喻概念的构建过程,是学习者用全新的隐喻概念去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中高级阅读教材除了提供必要的语言要素的学习外,还须考虑语用层面的学习。隐喻属于语用现象,语篇中语言单位的语境义和本义之间的矛盾激发学习者通过想象、思考获得言外之意。隐喻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后天培养方能获得,这离不开教师对隐喻技能的清楚讲解和学生对隐喻材料的阅读训练,更离不开隐喻材料的载体——教材。把隐喻理论应用到教材中去,既是隐喻研究发展的必然,也是教材建设的必要。本文对认知隐喻理论进行了梳理,并考察了《发展汉语·阅读教材》四册教材的隐喻表现层面、隐喻密度和隐喻类型,发现隐喻在教材中比比皆是的现象和编者对隐喻未特别关注的态度。本文还分析了如何应用认知隐喻理论指导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的编写,特别对隐喻能力的习得性、隐喻纳入教材的必要性和隐喻纳入教材的可行性叁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本文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观照下的中高级阅读教材的编写建议和框架,以期促进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发展。

王蕾[4]2014年在《汉英方位词“上/下”“Up/Down”的空间隐喻认知及文化对比分析》文中认为本文论述的空间隐喻是所有隐喻类型中最为重要的类型。许多抽象的概念都可以用空间隐喻来表达,人们的概念形成过程和范畴化过程可以通过它有效得到实现。本文积极从诸多学者中的研究中汲取先进的研究经验,这些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方位词的研究,并对汉语中的时空观念做出合理的总结和解释,这可以为汉语本体的研究有很大帮助。汉英词汇的认知及文化对比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二个:第一,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通过对汉英词汇的认知及文化对比,来客观地把握汉英文化特性。求同存异,共同进步,同时加深对我们汉文化的理解。第二,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某种不适应往往是因为文化冲击会在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出现所导致的。只有设法减少冲击,提高适应能力,从而使东西方的交流很好的继续下去。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工具,而本文中,则格外研究其中汉字“上”与“下”以及英文中对应的“up”和“down”所带来的隐喻,通过分析上/下的隐喻意义,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社会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语和汉语。这个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扩宽学识,加强我们的逻辑思维。本文以“隐喻的认知本质”和“认知文化对比”为理论指导,运用文献综述,对比分析及文化对比这叁种研究方法,比较英语“up/down”和汉语“上/下”隐喻义的异同,从时间,地位,数量,社会关系和地理位置这几方面去看英语和汉语是否一致。在以上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英语“up/down”和汉语“上/下”隐喻义的异同做了一个文化分析,从文化角度探索英汉隐喻的差异是由于中西方不同文化和认知模式引起的,由于文化不同,所以“上/下”和“up/down”的隐喻意义不同,但也不是完全不同,有时是对应的。例如:在时间上,“up/down”和“上/下”没有对应,是因为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在时间上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中国人认为失去的是更好的,所以之前的时间是上,后来的时间是下,然而英语国家的人是认为未来会更好,所以他们说UP to now (至今)/Time is up (时间到). Up是从过去到现在的一个过程。在地位上,英语国家的人们通常很客观,所以他们说“go to work”。他们不会将情绪注入其中。但是中国人很主观,所以他们说上班。当他们处于一个良好和开放的状态,通常使用“上”,例如上岗,上台,上镜。但当处于一个不好和隐秘的状态时他们会说“下”,例如下岗,下台,下班。在社会关系上,英语和汉语都是使用Down(下)来表示卑微的社会地位,但是汉语的例子远远多于英语。因为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制度,社会等级的概念已刻印在我们的心里。人们认为较高的地位能够带来财富和权利,无权的人们就是低级的,所以他们用空间术语上/下来表达他们对权利的崇拜。在不同的语言中,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共性和个性都是必然兼有的。它同样可以为我们研究其他空间词,如“in/out”,“left/right”等提供借鉴。

宋冬妍[5]2016年在《隐喻思维下对外汉语词汇的可视化教学》文中提出对于语言学习来说,词汇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我们都说“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建筑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人的语言理解、表达的准确性与丰富性取决于他的词汇量。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留学生来说,就更是如此了。因此笔者此次的研究目的在于找到一种切实的教学措施来促进、帮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词汇学习,尤其是隐喻性词汇的学习。对于词汇教学来说,隐喻思维能够很好的解释词义和词语的嬗变。 在国内语言教学界,对隐喻的语言教学、词汇教学功能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外语教学方面,而且更多探讨的是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对学生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笔墨并未更多地去解决到底如何具体地去运用。此外,便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使学习内容变得视觉可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思维认知速度和效率,在促进其学习、认知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学习者有精力和能力去理解、解决更深层次或更复杂的问题。而对于可视化的教学研究与应用,更多的集中于物理、医学等视觉需求更多的科学学科,对于汉语语言教学的可视化运用很少,尤其是将隐喻思维可视化的具体方法运用到词汇教学当中的研究、设计就更少了。因而笔者认为,将隐喻思维作为理据解析方法、将可视化作为教学展现工具来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思考和设计,是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因此在这一思路下,笔者在此篇研究中着重梳理了隐喻和可视化的理论发展和相关特点,并进一步剖析汉语词汇的隐喻性结构。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分析出隐喻思维下汉语词汇可视化教学在理论上的切实依据和在现实实施中的可能手段。进而针对空间方位隐喻,以“前、后”“上、下”“左、右”为例进行实际操作设计,为隐喻性词汇的可视化教学提出具体样例。除了提出理论研究和教学设计,笔者也提出了此研究的不足与局限,希望自己与他人都能够在此基础上解决更多问题、促使隐喻性词汇教学的可视化方法能够真正有利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学习。

朱晓军[6]2008年在《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为题,运用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观点,对空间语义与句法成分的关系、空间隐喻、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点叁方面进行阐释,旨在深入探求空间在人类认知中重要而基础的地位,强调人类共同的空间认知能力,全文以汉语研究为主,英语、俄语为佐证,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空间认知的共性。本文首先从“空间”定义出发,发现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本文中更多地使用[有界][无界]),既是[实体]的,又是[空置]的,从而得出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点;“空间”既可以从科学意义上理解,又可以从日常生活角度理解;既可以是物理世界的概念,也可以是语言世界的概念,从而得出: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不是几何空间的认知,而是拓扑空间的认知。这就为我们研究空间的内容和角度奠定了基础。从内容上说,空间范畴分为实体、位置和位移叁大子范畴,从角度上看,空间认知具有主观性的特点。空间范畴的研究框架建立在把空间分为实体、位置和位移叁大子范畴的基础上,从对物理世界空间语义的范畴化,来与语言层面的范畴化相对应;然后从空间隐喻的角度证实空间是人们认知时间及其他抽象概念的基础,空间作为始源域向其它目标域映射;最后探讨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性,主观性体现在方位词的混用,话语中自我的体现,以及汉语语序的主观性等叁个方面。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空间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空间在认知语言学中起着“元概念”(meta-concept)的作用,因为它是“用来理解其他概念的概念(Lakoff &Johnson,1980:14)”。认知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本章还回顾了国内外在空间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国外对空间问题的研究表现为视角宽、术语多的特点,国内对空间问题的研究呈现出评介多、隐喻和意象图式泛化、多维度、结合汉语等四大主要特点,其中多维度的研究态势又包含方位词多义性、对称不对称、有标记无标记、语法化、象似性研究等等,总体说来,国内空间研究从语言层面上进行的较多,走的是从语言到认知的验证式研究路子,本文从认知到语言,并且从汉语、英语、俄语叁种语言中找到普遍存在的空间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的证据,如空间语义与句法成分有无对应性,空间隐喻的异同,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点等等。第二章从“空间”的定义入手,发现空间的复杂性,具体体现在,空间是包含存在物的空间,空间的本质是空间关系,空间的认知与视角的选取有关,即有其主观性的一面,空间概念是隐喻中相当重要的概念等等,从而也澄清了“空间关系”、“空间概念”、“空间问题”等的区别,构建了本文的空间范畴:实体范畴、位置范畴和位移范畴,本文选取叁方面来阐释空间在人类认知中的基础性地位:空间隐喻;空间义对句法功能的影响;空间认知的视点和参照物,即空间范畴的主观性;这叁个方面实际上是从空间的基础性、隐喻性、多义性、主观性来阐释的,这叁个方面环环相扣,从基础性到隐喻性、从隐喻性再到多义性、从多义性再到主观性,反映出人类在空间认知的四大特性:基础性、隐喻性、多义性、主观性。第叁章是从空间语义入手,看语言中有哪些句法成分能够表达空间语义,空间语义与句法范畴有无对应性,根据范畴化理论,实体范畴大致对应名词,位置范畴大致对应方位词,位移范畴大致对应动词,此外还有量词和方位词共同表示形状范畴。“实体范畴和名词”论证了实体范畴是一种隐性范畴,只有在句法组合功能上才能显现出来,如回指、指代、搭配、进入某一句法格式等等。另外,明确了名词空间性的叁种意义——[实体]性、[容纳]性和[处所]性,实体性名词是典型的名词,[处所]性对应处所名词,尤其是命名性处所词,容纳性名词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类词,它的空间性是功能性的[容纳],即具有使用功能,而且这叁种语义可以依据句子结构发生转化;“位置范畴和方位词”用图形-背景理论,强调了参照物和焦点物的语义特征,也指明了位置范畴和处所范畴的区别,位置范畴中焦点物和参照物是绝对静止关系,处所范畴中焦点物和参照物是相对静止关系;“位移范畴和动词”运用Jakendoff的概念语义学中对位移的理解,把空间位移作为基本认知域,然后向社会关系等等扩展,这种类推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演绎手段。运用位移性可以解释汉语典型句型“把字句”。第四章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空间的基础性,空间概念是人们理解时间以及其他抽象概念的基础,空间概念既是整个人类也是个体的人在幼儿时期最早发展起来的概念之一。在此基础上谈到空间隐喻,包含实体隐喻、容器隐喻,方位隐喻、位移隐喻,正好与我们在上一章的实体性、容纳性、位置性和位移性保持了对应性。隐喻是解释词汇多义性的有效手段,从人类自身结构角度解释了为何人们偏向使用上下和前后,在“上、下、前、后”的使用中,又偏向使用“上”和“前”,尤其“上”是现代汉语中最为复杂、意义最多的一个词。本章还证实了容器隐喻与“里”,位移隐喻与“来、去、过来、过去、起来”的密切关系,从而得出词发生语法化的途径:通过隐喻发生多义性,词义逐渐由具体的空间义转向虚指,最后到语法化。由拓扑空间意义到空间隐喻意义的认知机制是隐喻化,由拓扑空间意义到语法意义是以隐喻为基础的语法化。我们注意到,能产生语法化的词往往是最常用、最多义的空间词。第五章运用Loyns的“语言的主观性”理论,对方位词混用现象和话语中的空间指示现象作了解释,认知主体对某参照物的功能、文化、心理因素、视角等方面形成不同的注意视点,从而对方位词的使用进行了分析,并从话语角度分析了空间表达时对参照物的选择、“自我”的放置等等的主观性因素。汉语语序的变化也可以从空间认知主观性来得以解释。认知语言学与体验哲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人文性,主观性正是人文性的表现之一。第六章为结语,总结全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概括空间研究的主要特点和研究意义,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尹美娇[7]2016年在《从“上、下”看中泰方位隐喻的异同及其对外汉语教学》文中研究说明近30年来,隐喻研究已经发展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隐喻本体的研究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领域有丰硕的成果;然而关于中外语言隐喻的对比分析尚不成熟,尤其是汉语与东南亚语言的隐喻对比研究有待加强。本文以“上/下”为切入点,探索中泰方位隐喻的异同,以及泰国学生汉语方位词习得的偏误现象,分析其偏误成因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为泰国学生学习汉语方位表达提供一定帮助。经探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以“上、下”为例,分别概述汉语和泰语的方位隐喻,认为汉泰方位隐喻有异有同。汉泰在隐喻分域、隐喻概念、各项拓展意义等方面有同一性;在表达时间范围和状态等方面存在差异。2.汉语方位词相比泰语较为错综复杂,泰国学生汉语方位词习得过程中常常出现偏误,偏误类型主要集中在“生造词”、“遗漏”、“冗余”这叁种偏误类型上。3.泰国学生汉语方位词偏误现象,与母语负迁移、文化差异与认知差异等有很密切的关系。为了减少泰国学生使用汉语方位词的偏误,本文从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叁个方面探讨了具体对策。

刘星[8]2015年在《现代汉语隐喻簇的认知探究》文中指出隐喻簇是概念隐喻在自然语言中的主要表现形式。近四十年来,隐喻簇研究吸引了诸多来自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被应用到对包括学术话语、宗教话语、婚姻访谈话语、医学话语、政治话语等多种题材和主题话语的隐喻簇研究中来,且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隐喻语言在各种文体和题材的自然语言中分布不平衡,绝大部分情况下都表现为隐喻簇的形式。本文以现代汉语隐喻簇为研究对象,在接入语义学理论框架下,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对隐喻簇现象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对隐喻簇的识别依据进行了探讨,修订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隐喻簇定义和操作性较强的隐喻簇划分标准,为隐喻簇的识别提供了量化依据。基于明确的隐喻簇识别标准,本文着手以《读者》2012年全年24期(合计约198万余字)为粗语料,以包含“人生”隐喻的隐喻簇为案例,对隐喻簇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统计结果表明,隐喻簇普遍存在于现代汉语隐喻语言中;混杂隐喻簇是隐喻簇的主要形式;概念隐喻这一后台认知机制的系统性是隐喻簇生成的重要认知理据;转喻语言大量存在于隐喻簇语言中。基于语料库实证研究,本文紧接着从现象层面和理论层面对隐喻簇展开了考察。在现象层面,本文对隐喻簇的语义结构、语篇结构和认知功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叁维坐标系对动态多变的隐喻簇现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类;对隐喻簇与转喻语言的共现现象进行了考察,为隐喻与转喻的互动模式研究以及隐喻的转喻生成理据提供了实证证据。在理论层面,本文指出,隐喻簇的涌现是一个从后台概念系统到前台语言系统的认知生成过程,并对隐喻簇这一前台语言现象的后台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认知理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通过探讨喻体词汇概念所接入的认知模式在始源域层面和目标域层面的语义冲突和统一,阐释了混杂隐喻簇“混而不杂”的语义连贯机制,指出混杂隐喻的语义“混杂”仅表现在基本认知模式层面,次级认知模式间的统一是混杂隐喻簇获得语义连贯的核心机制;基于隐喻意义的接入路线和选择、整合、诠释叁大语义组构机制,本文还对隐喻簇的语义组构过程进行了诠释,对隐喻簇在词汇概念、基本认知模式、次级认知模式叁个认知节点上从前台语言系统到后台概念系统的具体语义组构过程进行建构。

张瑞洋[9]2016年在《《字面意义的疆域》隐喻理论的发展与汉语隐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词义发展和变化的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其研究表明,多义现象主要就是通过隐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是人类认知概念化的结果。为此,“隐喻”的基础在于“认知概念化”。2003年,拉科娃着作《字面意义的疆域:隐喻、一词多义以及概念理论》)问世,开启了隐喻研究的新篇章。其中主要观点是,赞同隐喻的认知本质,从多义现象和概念结构的方面来探讨何为隐喻意义,何为字面意义等,对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学研究、词汇语义学研究有诸多启示。在汉语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将结合该理论,探究其对汉语研究的参照价值。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客观引介和纵深分析,尝试进行了理论的微细观点与术语内涵的比较,对这一重要的理论着作进行首次研究、创新探讨,说明了其对与汉语语义学、词汇学及相关应用研究的启示意义。主体结构上,介绍了学界对《字面意义的疆域》和隐喻的相关研究,概括阐释其主要内容,展现了拉科娃对隐喻的创新,探究了其中重要术语的阐释,并对隐喻进行分类,对隐喻的内涵给予细致的再现,解释其与汉语词汇学的关联、启示及实践认识意义。最后指出,《字面意义的疆域》对隐喻理论的提升发展,对莱考夫隐喻理论与拉科娃隐喻理论进行了比较,结合汉语词汇学探究的实例,列举例证,进行与汉语的对比分析,研究了隐喻理论的创新发展。

范继花[10]2003年在《汉语方位隐喻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隐喻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成为目前西方隐喻研究的主流,隐喻的认知观强调人的感知和认知在隐喻运用中的作用,认为隐喻过程就是源域到目标域上的投射。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支持并进一步完善现代认知隐喻理论。 论文首先考察了现代隐喻理论,分析了其优点及不足。针对现代隐喻理论对汉语方位隐喻解释的不足,论文通过对汉语方位概念隐喻拓展的具体分析,提出隐喻力概念,运用Antuano特征选择理论和Boers变化参数理论分析了影响隐喻力大小的因素,从而为准确描述隐喻工作的内部机制,得出一种更为有说服力的解释理论和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最后,论文主要针对汉语方位概念在时间表征上的隐喻拓展,在汉语称谓中方位词的隐喻运用现象,结合方位隐喻力的解释理论,运用Antuano的特征选择理论和Boers变化参数理论,重点做了研究解释。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作为认知手段,导致了语言中大量隐喻性词汇的转化,从而造成了词汇的发展变化。 论文通过对汉语方位词汇的隐喻拓展考察,发现许多抽象的概念都能通过方位概念获得隐喻理解。正是这一隐喻理解过程使人们借用现成的方位词汇来描述这些抽象概念,这就形成了语言中大量的隐喻性转化,随着词汇隐喻性的消失,方位词就在抽象概念的运用中沉淀下来,形成新的语义,从而推动了词汇的发展变化。 2、通过对汉语方位隐喻的研究,我们为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提供了论据,从而证明隐喻研究是运用语言考察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 从认知语言学出发的隐喻研究涉及到概念系统、语言系统及其它们之间的体现关系。汉语词汇的发展为空间方位隐喻的扩展提供了大量的论据。通过对这些方位隐喻性语言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语言背后的隐喻性思维。 3、以汉语为例研究方位隐喻,为我们了解汉语构词法、词汇搭配提供了许多启示。 通过对汉语空间隐喻的研究,我们发现,正是隐喻性思维使得某些词搭配构成新词的。汉语复合词中很多词汇就是由概念隐喻构成的。例如:方位隐喻“好 4MgA’55Mf-,;6(7lH-位于上”就构成了“上好”一词,方位隐喻“劣位于低处”就构成了“低劣”~词,它们可用来形容产品:上好的产品、低劣的产品。 4、针对Lakoff方位概念隐喻理论在解释汉语方位隐喻的不足,我们通过对汉语方位概念隐喻拓展的具体分析,提出方位隐喻力这一解释概念,同时运用Antu6ano特征选择理论和Boers变化参数理论分析了影响隐喻力大小的因素,从而为准确描述汉语方位隐喻工作的内部机制,得出一种更为有说服力的解释理论和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 越南学生习得汉语方位词空间隐喻偏误分析[D]. 阮氏玄庄. 吉林大学. 2012

[2]. 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 吴恩锋. 浙江大学. 2007

[3]. 认知隐喻观照下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的建构[D]. 黄良程. 暨南大学. 2014

[4]. 汉英方位词“上/下”“Up/Down”的空间隐喻认知及文化对比分析[D]. 王蕾. 湖北师范学院. 2014

[5]. 隐喻思维下对外汉语词汇的可视化教学[D]. 宋冬妍. 中央民族大学. 2016

[6]. 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 朱晓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7]. 从“上、下”看中泰方位隐喻的异同及其对外汉语教学[D]. 尹美娇. 湖南师范大学. 2016

[8]. 现代汉语隐喻簇的认知探究[D]. 刘星. 浙江大学. 2015

[9]. 《字面意义的疆域》隐喻理论的发展与汉语隐喻研究[D]. 张瑞洋. 河北师范大学. 2016

[10]. 汉语方位隐喻的认知研究[D]. 范继花. 湖南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汉语方位隐喻的认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