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论文

新时期以来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论文

新时期以来 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樊咏梅1,2

(1.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摘 要] 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法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拟从译介角度开展研究,对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新时期以来在中国的翻译状况做一梳理,揭示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的现状、成果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中国;译介

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吴岳添曾指出面对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特别是全球化语境,再谈现实主义文学“似乎有点不合时尚”,但是,吴先生却一直持续关注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实际上,自1979年开始,国内相关学者对20世纪法国现实文学的翻译从未懈怠,相关译著、译文层出不穷,为研究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状况提供了可能性。此外,有关20世纪法国文学思潮、流派的译介研究主要集中于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和荒诞派等现代派思潮,专文论述现实主义文学译介的研究相对匮乏,给本研究留下了空间。但是,鉴于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具有“多种成分”与“多元基因”[1]29,表现出相对的多重性,本文仅限于对新时期以来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状况和特征做一个概述性地梳理,藉此希望给想了解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情况的读者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也希望能给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点借鉴。本文将首先梳理20世纪法国现实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译介特点和思考译介中出现的问题。

一、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翻译

许钧和宋学智的《20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是新时期以来对20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的重要著作。专著中虽然并未以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主题展开专论,但多处涉及对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译介研究,其中绪论以及下篇“人物篇”涉及到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等二十多位作家作品的译介研究,作者把这些作家归为与法国现实主义小说传统有着继承和延续关系的“传统作家”,相关作品翻译研究详尽,为其他学者进行专业研究提供了准确、独到的研究参考。钱林森和吴岳添等学者也有相关研究(1) 参见钱林森的《新时期法国文学在中国的接受》(《译林》,2005年第2期)和《法国作家与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吴岳添的《法国文学研究六十年》(《法国研究》,2009(4)年)和《百年回顾——法国小说在我国的译介和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等。 。因此,本文仅限于在各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新时期以来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翻译状况略作补充。鉴于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现实主义作品译介研究成果颇丰,作品研究的重点本文将放在二战后的现实主义作品的翻译总结。

新时期以来,柳鸣九主持“法国20世纪文学丛书”,系统地翻译出版了共七十种小说,其中囊括了不少20世纪现实主义佳作,如1988年和1990年漓江出版社的《毒蛇在握》(刘君强, 佘协斌译)和《绿色教会》(袁树仁译)就是法国20世纪现实主义杰出文学家埃尔韦·巴赞的代表作,该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有:安德列·莫洛亚的《栗树下的晚餐》(孙传才、罗新璋译,1986年)、让-路易·居尔蒂斯的《离异》(李玉民、马素华译,1989年)、罗歇·瓦扬的《律令》(宋维洲译,1990年)、路易·阿拉贡的《圣周风雨录》(李玉民、陈蔚德译,1991年)。此外,还包括1992年出版的四部作品,即罗曼·加里的《天根》(宋维洲译)、安德列·莫洛亚《情界冷暖》(周光怡译)、迪迪伊·德库安的《约翰·地狱》(许钧译)(2) 此外还有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范道存、朱延生的同名译本。 、格勒尼埃的《未婚妻》(周克希、罗嘉美等译)以及1993年贝尔纳·克拉韦尔的《冬天的果实》(周国栋译)。共同承担丛书出版的安徽文艺出版社也推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作品,主要有罗歇·瓦扬的《荒唐的游戏》(许钧,蔡锦秀译,1992年)和《美男子》(宋维洲译,1996年)、罗贝尔·梅尔勒的《有理性的动物》(周国强译)、让·卡里埃尔的《马鄂的雀鹰》(朱延生译,1992年)、和让-路易·居尔蒂斯《夜深沉》(顾微微、李玉民译,1994年)(3) 其它版本还有2002年收入郭宏安译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夜森林》和凤凰出版社2010年推出的李玉民的译本《夜深沉》。 、马塞尔· 帕尼奥尔的《我父亲的光荣》(周国强译,1997年)、安·皮·德·芒迪亚格的《摩托车·闲暇》(周国栋,李胥森译,1997年)(4) 199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徐和瑾的译本《黑色摩托》。 。

除了“法国20世纪文学丛书”,柳鸣九1996年还主编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世界著名文学奖文丛”的法国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作品选集》,共十册,其中选入的作品大都是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小说,主要有贝尔纳·克拉韦尔《冬天的果实》(周国栋译)、帕斯卡尔·莱内《花边女工》(何建业、张寅德)、帕特里克·莫狄亚诺的《暗店街》(李玉民译)、皮埃尔·加斯卡尔的《死人的时代》(沈志明译)、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悠悠此情》(李玉民译)、扬·盖菲雷克的《野蛮的婚礼》(王鹏等译)、罗贝尔·梅尔勒的《周末在徐德科德》(郑永慧译)(5) 另一个译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推出的高远、俞灏敏翻译的《瑞德库特的周末》。 、爱尔莎·特丽奥莱的《阿维尼翁的情侣》(吴建民译)、《第一个窟窿赔偿二百法郎》(吴玲玲等译)、迪迪伊·德库安的《约翰·地狱》、罗曼·加里的《天根》(宋维洲译)、塔哈尔·本·杰伦的《神圣的夜晚》(黄蓉美,余方译)、让·卡里埃尔的《马鄂的雀鹰》(朱延生译)、莫里斯·德吕翁的《大家族》(蔡若明,王姤华译)、安·皮·德·芒迪亚格的《闲暇》(李胥森译)。

丛书类的著作还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推出的《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作品选》(收入“世界著名文学奖文丛”)。另外,金志平曾主编《获法国龚古尔奖作家作品选》(漓江出版社,1996年),该选集所选作品全部采用国内已有的译本。中国文学出版社还推出“法国当代小说精品”,该系列包括1996年曾诚、王国诤翻译的蕾吉娜·德芙热的《莱娜》三部曲,即《蓝色天使》《与魔共舞》和《最后的笑》,罗歇·尼米埃的《蓝色装甲兵》(赵克非译,1997年)、帕特里克·夏穆瓦佐的《梦魔的后代》(陈耐秋,凌晨译,1997年)和让·卢欧的《沙场》(王光译,1998年)等作品。散见于各类文丛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有收入1984年“世界文学丛书”的埃马纽埃尔·罗布莱斯的《这就叫做黎明》(萧曼等译)、收入1994年“法国当代文学丛书”的罗贝尔·萨巴蒂埃的《瑞典火柴》(马振骋译) 、收入1998年“环球文库”丛编的罗布莱斯的《刀丛血花》(沈大力,董纯译)等等。罗伯特·麦尔勒的《杀人是我的职业》(赵之伟译)则收入1987年“外国军事文学译丛”中。2000年,华夏出版社还推出了“法国当代桂冠小说译丛”,雅克·洛朗的《蠢事 》(陈筱卿译)等作品就收入译丛中。此外,一些中篇、短篇小说文丛中也包含现实主义作品,如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外国当代中篇小说丛书”中有帕斯卡·莱内的《花边女工》(何敬业、张寅德译)(6) 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推出该作品的同名译本,由吕华翻译。 。1995年,余中先编选“世界当代中短篇小说精选”法国卷《玫瑰送终》(团结出版社),其中有安托·万布隆丹的《深夜小曲》(施康强译)、安·皮·德·芒迪亚格的《玫瑰送终》(朱松年译)、罗歇·格勒尼埃的《亲爱的年轻太太》(李玉民译)、安德烈·谢迪的《肉体与时间》(林青译)》以及阿丽斯·科蒂的《可笑的悲剧》(朱诞生译)、安妮·埃尔诺的《地位》(张寅德译)等等短篇小说。

进入新世纪,外国文学出版社首先推出了帕特里克·朗博的《战役》(雨泉、侣程译,2000年),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00年推出罗布莱斯《春归意大利》(郭安定译)和《麒麟缘》(杨汝生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推出马瑟·巴纽(马塞尔·帕尼奥尔)的童年四部曲即《秘密时光》(陈太乙译)、《爸爸的荣耀 》(张慧卿译)、《妈妈的城堡》(李桂蜜译)、《爱恋时光》(张慧卿译),外国文学出版社于2002年推出这位作家的《诺尔玛或无尽的流亡》(郭安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翻译出版了帕尼奥尔的《山泉》(李玉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则相继推出了加里的《欧洲教育》(王文融译,2006年)、《来日方长》(郭安定译,2010年),该出版社还分别在2008年和2010年推出加里小说的复译本《童年的许诺》(倪维中译)和《天根》(王文融译),重庆出版社2012年也推出了加里的《大亲热》(李一枝译),此外,还有多米尼克 ·费尔南德兹(9) 多米尼克 ·费尔南德兹也翻译为多米尼克 ·费尔南德斯等。 的《在天使手中》(余中先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

进入姑苏院子王府形制的大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山水照壁,引人入胜,但是作为景观空间序列伊始,又把院内景观先藏住,含蓄委婉。绕过照壁,视野开阔起来,是“一池三山”的景观格局,把自然山水的形态、风水中的风和气引入这个入口空间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对于抽水蓄能电站,寻找机组及公用设备汛期冷却水备用水源具有相当的难度。但是从相对合理、可靠、安全及经济方面综合考虑,结合上述3个方案的论述,可以采用方案2中的密闭式自循环供水系统(冷却器布置在尾水隧洞内)作为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及公用设备汛期备用水源设置方案。在上库或下库为天然河道,存在汛期流道内水质含沙量急剧增大可能影响机组及公用设备冷却水供应的情况时,应在可研设计阶段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论证电站机组及公用设备汛期冷却水备用水源设置的可行性。

此外,贝尔沙尼等著的《法国现代文学史》涉及法国1945年至1968年文学的研究。贝尔沙尼总结了传统小说对虚构手法的坚持以及追求“易读性、真实性、说服力和吸引力”的特点。[3]160布吕奈尔、库蒂等撰写的《20世纪法国文学史》(10) 布吕奈尔,库蒂,等. 20世纪法国文学史[M].郑克鲁等,译.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 作为90年代初引进翻译的文学史,为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诠释, 在“战斗文学”一节中,布吕奈尔论及新老作家的取材倾向,他指出年长的作家然取材于过去,年轻的作家则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发生的最新事件上,此外,他还指出反映战争的这类现实主义作品的文献价值常常超过作品的美学价值。1992年由柳鸣九主编的《二十世纪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西方文艺思潮论丛”)最后一部分是“有关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论选”,包含了法国现实主义相关文学理论如路易·阿拉贡的《<无边的现实主义>的序言》、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代后记》、阿兰·罗伯—格里耶的《从现实主义到现实》、以及娜塔莉·萨洛特的《鸟瞰》。无论是阿拉贡的“开放的现实主义”的观点,还是加洛蒂的“无边的现实主义”提法,再到新小说派对现实的解读,都是关于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理论的探索。199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米歇尔· 莱蒙的《法国现代小说史》(徐知免,杨剑译)也涉及现实主义文学的研究,莱蒙将现实主义代表作品置于宏观背景中进行分析,提出了“幻想的现实主义”“幻想的现实主义”“粗犷的现实主义”“客观现实主义”与“主观现实主义”等几个现实主义流变体,并进行了精辟的论证。以上几部综合性的文学史或文艺理论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为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域外的参照材料和理论依据。

二、现实主义文论的翻译及其它

其次,文学奖对作品的译介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诺贝尔文学奖对20世纪上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有很大影响的话,那么龚古尔文学奖则为推动战后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充分发挥了影响力与推动力。无论是“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各类龚古尔文学奖丛编还是各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单行本,所选作品往往都曾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除了译本的形式,不少现实主义短篇或中篇小说也经节译、选译或全译,登载在《国外文学》等各类学术期刊上,《当代外国文学》也刊登了不少现实主义作品:维尔高尔的《黑夜的武器》(肖夷译,1980年第2期)、皮埃尔·加玛拉的《陶工的爱情》(宋维洲译,1981年第1期)、帕斯卡尔·莱内的《花边女工》(何敬业、张寅德译,1983年第1期)、居尔蒂斯的《蜥蜴》(张月楠译,1985年第1期)、巴赞的《灭亡》(钱林森译,1987年第1期)、埃马纽埃尔·罗布莱斯的《科西嘉之夜》(孙源译,1990年第4期)和《乘客》(孙源译,1993年第1期)、罗贝尔·萨巴杰埃的《大街》(张新木、怡然译,1992年第4期)、罗歇·瓦扬的《法》(周宗武译,1995年第1期)等等。《外国文学》上也有不少现实主义作品,如贝尔纳·克拉韦尔的《武器的沉默》两部分(汪家荣、刘琳译,1985年第3、4期)、皮埃尔·加马拉的《陌生女子》(李宁、向燕译、1983年第2期)、巴赞的《小耶稣的哭叫》和《恶作剧的情人》(朱延生译)登载在1997年《外国文学》第2期上。此外,现实主义作品还散见于一些大众阅读刊物,如罗曼·加里的《一个人道主义者》(徐家顺译)2007年刊登在《译林》学刊上,《我渴望天真无知》(2003年)和《寻找世外桃源》(2008年)分别登载在《青年文摘》和《故事会》上,另一部作品分别以《母亲》(2005年和2007年),《我的母亲》(2006年)和《我的母亲独一无二》(1993年)为题在《女子文摘》《文苑》《当代文萃》和《青年文摘》上翻译登载,扩大了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品的受众面。

许钧教授曾撰文总结20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特点,他在论及翻译的动机和选择时曾指出:“如果说在社会动荡变革年代,求真是主要的翻译动机和社会需要的话,那么在相对自由、安定的时期,求美则是翻译的主要追求。”[5]82笔者认为,新时期以来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既体现了“求真”,也体现了“求美”,是二者的统一体,只不过这一时期的“求真”,已经从20世纪初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追求“民主主义”“追求正义”“追求真理”的时代需求过渡到“对人类文化心态以及人身哲学的思考”以及“对人性和人之生存状态的重新审视”,“求美”则表现为对“典型人物” 和“典型环境”的诗学突破和升华,一种“新的眼光”和“新的审美尺度”。[6]4我们认为,一大批20世纪法国优秀现实主义作品的选择性翻译,既适应了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也凸显了作品内在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重要性,译者、出版社、文学专家的共同努力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饕餮盛宴。

三、翻译的思考

除了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和文论的翻译,二战后的大部分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作品的简要评介可在下面这些文学典籍中查阅到:冯汉津等编译的《当代法国文学词典》、王先霈主编的《小说大辞典》、刁绍华等主编的《外国文学大辞典》以及王洪、吴岳添主编的《世界短篇小说名著鉴赏辞典》等等。另外,以专著形式整体性介绍作家和作品的有文评家皮埃尔·德·布瓦岱弗尔的《今日法国作家》主要评论1940-1985年间法国作家,其中第二部分“传统文学的新面貌”肯定了传统小说家的文学造诣,指出传统小说虽然成了品味变革的巨大牺牲品,传统小说家们失去话语权,境遇窘迫,却依然得到“乐趣”和“利益”。此外,布瓦岱弗尔的《1900年以来的法国小说》高度评价了作家埃尔韦·巴赞,认为他是“对法国现实最准确的观察者”,而让-路易·居尔蒂斯的“善于再现一个时期”、“他的描写细致又全面,既幽默又无情”。[4]85罗曼·加里被誉为“自然主义的斯拉夫传统派”,以“史诗般的笔触突出了这一传统”,其作品《欧洲教育》“在历史悲剧中定下了刺痛人心的现实主义的色情基调”,《郁金香》《大型衣帽间》和《日光之色》成功地描绘了“社会的不安”,而《天之根》“描绘了受捕猎者威胁的非洲大象,从中得出了当代文明危机的象征”。[4]86此外,该书还论及莫里斯·德吕翁的《大家族》《被诅咒的国王》和短篇小说集《蒙代旅馆》、阿尔芒·拉努的《狂人马戈尔》和《当大海退潮时》、贝尔纳·克拉韦尔的《马拉塔维尔纳》和《西班牙人》、乔治·埃马纽埃尔·克朗西埃《黑面包》和罗贝尔·萨巴蒂埃《瑞典火柴》、约瑟·卡巴尼的《青春年华》《出名的旅馆》等作品。

除了编入文学丛书,80、90年代还翻译出版了不少单行本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或某一现实主义作家的系列作品。1982年推出了四部现实主义译著,分别是罗曼·加里的《生活在等待他》(马中林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埃马纽埃尔·罗布莱斯的戏剧《蒙塞拉》(沈大力译,中国戏剧出版社)、马瑟·巴纽尔(7) 马瑟·巴纽尔也翻译为马瑟·巴纽或马塞尔·帕尼奥尔或巴尼奥尔。 的四幕剧本《窦巴兹》(郭麟阁译注,商务印书馆)、亨利·古龙日的《永别了,疯妈妈》(钱林森、许钧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加玛拉的《七十二日》(宋维洲译),海峡文艺出版社则推出克朗西耶的《黑面包》(上、下卷)(陈宗宝译),此外,还有作家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扬·盖菲莱克的《孽缘》(苏泽祥、范辰华译)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的居尔蒂斯的《一对年轻夫妇》(赵坚译)(8) 此后一年,漓江出版社推出李玉民、马素华的译本《离异》,2003年该译本又经辽宁出版集团出版发行。2010年,凤凰传媒出版集团和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还推出了李玉民个人的另一个译本《再见,维罗妮卡》。 、帕尼奥尔的《玛侬姑娘》(马中林、孙德芬译,宝文堂书店,1989年)和《充满爱的时代》(邢怀伟、薛敏译,明天出版社,1990年)、埃尔韦·巴赞的《我敢爱谁》(钱志杰译,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和《此恨绵绵》(葛雷译,台声出版社出版,1989年)、罗歇·瓦扬的《325,000法郎》(李清安、王苏生译,工人出版社,1985年)等。进入90年代,三联书店出版出版皮埃尔·加马拉的《哥伦布传奇的一生》(顾嘉琛、杜小真译,1992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罗伯尔·默尔勒)《倾国倾城》(刘方译,199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约瑟夫·凯赛尔的《友谊与爱情》(赵坚译,1993年),译林出版社则是罗歇·尼米埃的《热恋中的达达尼昂》(宋雪君,张彤译,1995年)。1996年,中国文学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别推出罗曼·加里的两部小说《童年的许诺》(倪维中译)和《天根》(宋维洲译),远流出版事业公司则推出马塞·巴纽尔《山岗之泉-上-恋恋山城》(王玉龄译)和《山岗之泉-下-泉水姑娘》(陈丽玲译)。此外罗布莱斯的《威尼斯的冬天》(郭安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和《维苏威火山》(董纯、沈大力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等作品也陆续翻译出版。

新时期以来法国现实主义文论的翻译最早可追溯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文艺理论研究室编译小组主持编译出版的“现代外国文艺理论译丛”第一辑第四册《法国作家论文学》(王忠琪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这是一本综合性的论文集译著,其中多篇文章论及法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罗曼·罗兰的《你们正在开创一个新纪元》探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问题,另外在《论作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一文中,罗兰指出作家的创作应该深深扎根于当代现实的肥沃土壤中。还有莱昂·穆西纳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学文译)、路易·阿拉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法国现实主义》(向素沁译)以及彼埃尔·阿布拉姆的《现实主义和竞争精神》(李毓译)。此外,在《长篇小说探讨》一文中,乔治·杜亚美比较了19世纪和20世纪长篇小说在心理描写上的区别,还进一步考察了长篇小说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即“艺术形象”和“生活原型”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文学是“一条迂回通向现实生活的道路”,作家应该孜孜不倦地研究和认清作品和现实生活的相互关系。[2]110在《小说家及其笔下的人物》中,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指出作家不过是一些“摹仿者”,虚构的作品来源于“现实的因素”,是将“对别人的观察所得和对自己本身的了解”巧妙结合的产物,“长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小说家同现实结合的产物。”[2]182关于小说人物的典型性,莫里亚克提倡深入地挖掘人物的本质,从而揭示心灵中最隐秘的底蕴。同时,他也探讨了小说与现实的关系,认为“长篇小说艺术首先是现实的易位,而不是现实的再现。”[2]202此外,米歇尔·布托尔在《巴尔扎克与现实》,娜塔莉·萨洛特在《怀疑的时代》以及阿兰·罗伯—格里耶在《新小说》中均有关于小说与现实的论述。在《给想获得龚古尔奖金的青年作家的信》(冯征译)中,埃尔韦·巴赞讨论了作家创作和世界变化以及新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在《回忆录》中,罗歇·马丁·杜加尔以现实主义艺术家为标签,思考文学在世界中的地位,谈论了作家写作的技巧。总体而言,这本理论译著为国内文学工作者,特别是非外语类学者提供了更好理解法国作家关于文学与现实等与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相关的宝贵理论资源。

再者,许钧先生还指出文学翻译与研究往往互为促进[5]85,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正是如此:译者往往也是作品的第一个论者,译和论的结合,为促进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接受起到了一定的以点带面的效应。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白血病PICC导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的不同可以分为实试验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40例。纳入标准为:符合白血病临床诊断,需静脉化疗,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排除标准:不愿参加本次实验患者,合并肾肝肺等严重疾病患者,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43.92±3.25)岁;常规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为16~66岁,平均年龄(44.12±4.8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此外,另有几点需要补充说明:首先,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译介对象主要是小说,现实主义戏剧很少,诗歌类的文学形式译介更少,这种状况与法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格局吻合;其次,不少作家、作品的译名在不同的版本中不一致,给作家、作品的辨识和接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提出了一个作家译名如何尽量做到规范性的问题;再者,审视整个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翻译状况时不难发现,再版的译本囊括了战前经典现实主义作品,而新入选翻译的原著则包含了经典现实主义作品和战后吸收了部分现代派创作手法的现实主义作品;最后,我们发现战后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的界定相对比较模糊、混乱,往往不同版本的文学史著作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这表明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兼有多种倾向性,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相对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更具复杂性,因此现实主义作品译本的选择要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为指导。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以来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在国内的翻译概况的梳理,一方面基本展现了新时期以来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翻译概况,现状、成果和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显示了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张力。当然,仅仅研究20法国现实主义在国内的翻译是不够的,对于它在国内进一步的接受情况展开研究,具有关照中国现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意义,但限于本文篇幅,不再赘述。

Fas、Fasl在对照组与实验组中均见表达,主要表达于滋养细胞细胞膜、细胞浆或蜕膜组织中。实验组胎盘Fas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图2A、2B。实验组Fasl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图3A、3B。

线上:从之前的线上统计情况来看,六项缺点占比都在40%到50%之间,说明目前南京城墙相关景区的旅游性观赏性乃至保护性都有所欠缺。缺点中占比最高的是过度商业化,少了文化氛围;占比最少的是保护不到位,城墙残缺严重。

[参考文献]

[1] 柳鸣九. 法国二十世纪文学概述[J]. 群言,2004(12).

[2] 王忠琪,等,编译. 法国作家论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3] 贝尔沙尼,等,著. 法国现代文学史[M].孙恒,等, 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4] 皮埃尔·德·布瓦岱弗尔.1900年以来的法国小说[M].陆亚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 许钧. 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译介的特点[J].当代外国文学, 2001(2).

[6] 张泽乾,等. 20世纪法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中图分类号] I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2273( 2019) 04- 0058- 05

[收稿日期] 2019- 05- 18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蒙小说的伦理思想研究”(2015SJB518)

[作者简介] 樊咏梅(1975-),女,四川简阳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何旺生)

标签:;  ;  ;  ;  ;  

新时期以来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