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道通过能力的研究与评定

航道通过能力的研究与评定

田野[1]2002年在《航道通过能力的研究与评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实际生产需要出发,结合既往研究成果,对航道通过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微观操船和宏观交通两种角度提出一种航道通过能力的综合概念。针对基于船舶交通流的航道通过能力的研究,对以往交通领域各种航道通过能力算式进行了综合比较及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改进。针对基于单船的航道通过能力的研究,结合以往研究方法,确定了以航道有效宽度、航道通航水深及乘潮历时为考察对象的综合评定模型,针对将数学方法结合数值模拟对航迹带宽度的求解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基于此评定模型,应用Visual Basic 6.0编制了一个“航道通过能力评定系统”的应用程序,并应用该程序对宁波港虾峙门外浅滩航道的通过能力进行了评定,其结果对该航道的通航安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国帅[2]2008年在《虾峙门航道通航能力及饱和度的研究》文中指出虾峙门航道一直是宁波—舟山港进港门户。近年来宁波—舟山港腹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宁波、舟山水域的港口码头建设如火如荼,港口吞吐量迅速增长,导致虾峙门航道通航压力日益增大,因此有必要对其通航能力及饱和度进行分析评估,作出科学论证,以便提升宁波—舟山港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带动两地以及长叁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本文在《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和国内外关于航道通航能力及饱和度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运用运筹学、船舶操纵模型、数值分析、交通工程学等理论方法对虾峙门航道通航能力及饱和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由于航道自身条件的复杂性和众多的外部影响因素,现有航道通过能力及饱和度相关算方法仍不完善,因此本文对现有算法进行综合分析,引入新的参数,建立数学模型,具体工作如下:(1)改进了算法,确定了以船舶长度、航道有效宽度、航道通航水深、乘潮历时及船舶流量等为考虑因素的航道通过能力及饱和度的综合评定模型;(2)基于此评定模型,应用VC++6.0开发了一套“虾峙门航道通航能力及饱和度评定系统”;(3)运用该系统对虾峙门航道船舶的通航能力及饱和度进行了评估,并借鉴道路工程的研究方法,利用航道饱和度对航道的营运等级进行了评价;(4)提出了解决航道饱和的有效方案,其结果对该航道的合理规划和安全管理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虾峙门航道单船通航能力、航道通航容量、船船流量、航道饱和度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解决航道饱和的有效方案;为航道适应港口的发展需要,有步骤、分阶段地对航道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规划提出合理化建议。

马勇[3]2008年在《基于排队论的T型航路船舶交通通过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我国部分地区航道船舶交通阻塞的现状,本文提出了T型航路船舶交通通过能力的研究课题。以往关于船舶交通通过能力的研究是针对单向或者双向航道的,很少涉及到T型或者类似航路的船舶交通通过能力的研究。研究T型航路船舶交通通过能力对于确定类似航路建设规模、布局,指导来往船舶安全高效通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是:(1)总结出了航道船舶交通通过能力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航道船舶交通通过能力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背景、方法和对于本文的借鉴意义。(2)分析了T型航路船舶交通通过参数设定情况和交通通过能力基本情况:考虑了航路宽度、水深、转弯半径等影响和制约船舶交通通过能力的因素,介绍了船舶领域、交通容量基本概念,随后对T型航路船舶交通通过能力展开了分析。(3)建立了T型航路船舶交通通过能力研究模型:在对排队论基本内容和船舶交通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后,本文设定T型航路交叉区域内仅容单船通过,建立了船舶到达规律模型、交叉区域服务规律模型,最后建立了基于排队论的T型航路船舶交通通过能力研究模型。(4)采用VC++6.0对T型航路船舶交通通过能力研究模型进行了实现:对船舶参数进行了处理,提出了T型航路标准船舶的概念。给出了设定条件下的T型航路船舶交通通过参数模型计算实现,最后设计出了T型航路船舶交通通过能力实现框图,并对模型求解进行了实现。论文的研究成果丰富了航路船舶交通通过能力研究内容,为T型及类似航路船舶交通通过能力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对于航路规划、扩建及船舶安全航行类似航路具有参考价值。

徐红娟[4]2018年在《虾峙门口外人工航道通航能力研究》文中指出虾峙门口外人工航道是进入宁波-舟山港中部水域唯一的大型船舶通航通道,是进出宁波—舟山港的主要门户。近年来,随着宁波—舟山港的飞速发展,船舶大型化趋势不断加强,虾峙门口外人工航道的通航压力日益增大,目前航道的通航能力已难以满足未来航道发展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其通航能力进行研究分析,以便于充分发挥宁波—舟山港的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推动宁波—舟山港进一步发展,促进浙江沿海经济和区位经济的不断发展。航道本身具有一定复杂性且外界影响因素众多,因此,航道通航能力的计算存在很大的困难,且其计算方法仍不完善。本文基于对国内外航道通航能力的研究分析,结合虾峙门口外人工航道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从最大单船通航能力、交通容量和航道每潮通航能力叁个方面确定航道通航能力。同时,本文结合《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确定了以航道有效宽度、航道通航水深、乘潮历时和锚地尺寸为评定指标的通航尺度评估模型。文章首先针对航道通航能力,从内河航道和海上航道两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相关研究方法,并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文条件、锚地状况和航道通航天数五个方面对虾峙门口外海域航道环境进行了介绍分析。其次,本文从实际研究意义出发,对虾峙门口外人工航道及相关港口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港口吞吐量、航道货运量、通航船舶船型和船舶通过量进行了研究预测。再次,文章从多方面构建了航道通航能力综合评估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开发了“航道通航能力评估系统”,简化评估过程中的繁复运算。最后,文章根据虾峙门口外人工航道现状资料结合评估系统进行了详细计算分析,确定了现状航道通航能力,加以总结分析,并针对现状航道存在的通航水深及锚地尺寸不足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和建议。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初步探究了航道通航能力的评估模型,研究成果可供大型船舶通航航道通过能力的评估提供理论借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亚丽[5]2007年在《长江干线航道通过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河航运可以利用天然河道和历史上形成的人工河道,不占地或少占地,并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小、污染少等优势。长江作为世界第叁大河,自然通航条件十分优越,与西欧莱茵河、美国密西西比河等相比其自然条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结合长江水路运输现有的基本条件我们认为长江航道通过能力具有巨大发展空间。 目前长江水系完成的货物周转量占全流域货物周转总量的30%以上,长江航运在沿江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航道通过能力研究,涉及水路运输系统中的航道、港口、船舶、货物和支持体系等基本要素以及市场、法规、体制、管理、信息化等软要素。本文主要研究长江航道的发展潜力,也就是长江航道的理论通过能力。以理论通过能力研究的假设为前提,在基础层面上以2005年为研究基础年,分析水路运输叁大要素航道、港口和船舶,即长江航道、港口及其运输船舶现状,以2020年为研究水平年对长江干线航道及运行船舶进行规划研究。在总结以往航道通过能力公式的基础上,对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引入交通工程学中的交通流理论,对航道通过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提出拓展长江航运发展空间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研究范围:长江干线水富——浏河口

刘绍满[6]2006年在《内河船舶拥挤水域通过能力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我国内河水运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既往研究成果,主观调查和客观实际相结合,对我国内河拥挤水域航道通过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影响航道通过能力的指标有:航道宽度、船舶交通流速度、船舶领域,本文在船舶领域的确定上进行了重点分析研究,根据雷达图像确定了相邻船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内河船舶拥挤水域的船舶间相对位置进行测量。应用计算机编程语言Visual Basic 6.0设计程序,实现了基于中心船的船舶相对位置在同一坐标系上的迭加,直观地显示出船舶领域,极大的方便了我们对船舶领域的研究,从而克服以往参照图像进行标绘和计算所带来的诸多不便,这在关于船舶领域的研究方面尚属一个新的尝试。并将本研究结论与主观问卷调查确定的实际船舶领域进行了比较验证分析,从而进一步建立内河船舶拥挤水域通过能力的计算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具体的航道通过能力进行了计算,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本研究成果对于内河船舶拥挤水域的交通规划和通航安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雄兵[7]2007年在《南通港超大型船舶通航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沿海及长江流域的各条“黄金水道”船舶交通流量迅速增加,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由于通航能力的提高,水上交通事故频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就对各港口、水道或航道的规划设计和通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航能力的研究就是为港口和水道的规划、设计和船舶通航管理提供基础性依据。由于此项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而且从技术层面上讲,对港口通航能力进行预测时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和指标都比较复杂和繁多,这要求在具体的方法应用时要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方法或多种方法的结合。港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道,航道通过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整个港口通航能力的发挥,所以确定航道通过能力及其与整个港口通航能力的匹配程度是港口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航道自身条件的复杂性和众多的外部影响因素,导致计算航道通过能力存在很大的困难,其计算方法仍不完善。本文在对以往交通领域各种航道通过能力算式进行了综合比较及分析的基础上改进算法,结合以往研究方法,确定了以航道有效宽度、航道通航水深及乘潮历时等为考察对象的综合评定模型。基于此评定模型,应用Visual Basic 6.0编制了一个“港口通航能力评估系统”的应用程序,应用该程序对南通港超大型船舶的通航能力进行了评估,其结果对该港口航道的通航安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共分为七章,从系统的观点和实际生产需要出发,参考既往研究成果,对由锚地、航道、泊位、天气和潮汐等有关影响超大型船舶通航能力的因素所组成的港航系统的作业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港航系统组成要素的特点及其对船舶通航能力的影响,考察航道在各种条件下的通航能力,最终确定南通港超大型船舶的通航能力。同时,本文还针对影响航道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指出提高通航能力的一些措施包括改善航道条件、文通条件及改善服务水平条件等。最后为结论与展望,主要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对内河港口超大型船舶通航能力展开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与合理性,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利玲[8]2010年在《西江干线航道服务水平与区域物流发展协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建设、泛珠叁角和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的进一步推进,以及中央出台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西江干线沿江经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沿江物流需求快速增长,西江干线沿江区域物流发展也呈现出新特点,航道服务水平与沿江区域物流的发展步伐渐显不协调。研究西江干线沿江区域物流对西江航道建设的需求有助于推进沿江地区现代物流的发展,为西江干线沿江工业经济带的快速发展提供高效、通畅的运输网络支撑;有助于明确西江航道建设的必要性,并根据沿江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西江航道建设的战略部署。因此本文以“西江航道服务水平与区域物流发展协同性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参考借鉴道路交通工程中的服务水平提出航道服务水平的概念,并选取分级指标对航道服务水平进行划分。(2)航道服务水平指标是从船舶特性出发,并参考《道路通行手册》(HCM)中对不同设施类型提供的不同服务水平度量指标,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航道服务水平的度量指标。其中定量指标包括航道的航速、交通流密度、交通量负荷比、航道畅通度;定性指标从航道运输的舒适性、便捷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评价。(3)西江航道服务水平与区域物流发展协同性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西江贵梧段航道服务水平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效果进行评价,建立协同发展评价的DEA模型,计算出两者的“协同效度”、“发展效度”和“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并对其协同性进行评价。(4)西江航道服务水平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包括推进船舶标准化工作,推升航道等级;推进航运结构调整,提高水运物流竞争力;改革船闸通航管理体制等来提高西江航道服务水平从而带动沿江区域物流的发展。结合区域物流特点,理顺水资源功能关系;建立磋商与协调机制,共促西江干线航道建设。

黄海洋[9]2013年在《吕泗港航道通航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吕四港是江苏沿海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良港,深水岸线长达30公里,小庙洪深水航道具有10万吨级通航能力,现阶段吕泗港航道通航船舶数量以及港口吞吐量大幅度增加,吕泗航道船舶的通航尺度及其交通容量已经不适应港口发展的需求,为提高吕泗港区航道通航能力,有必要对吕泗港航道进行科学地分析、评估,以适应吕泗港区的发展建设步伐,推进南通沿海地区临港产业发展,促进江苏沿海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航道通航能力研究分析,结合吕泗航道的实际情况,提出影响吕泗航道通航能力的两种主要因素,即最大单船通过能力及航道通航交通容量。然后,本文在《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和国内外关于航道通航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从实际生产需要的角度出发,确定了以航道有效宽度、船舶长度、航道通航水深、乘潮历时等船舶通航尺度以及通航容量为考虑因素的航道通过能力的综合评定模型。由于航道自身条件的复杂性和计算过程涉及的众多参数,导致人工计算航道通过能力的工作繁复且易出错。本文针对已建立的航道通过能力评定模型,应用VC++6.0开发了“航道通航能力评估系统”,该系统适用性广泛,人机界面操作简洁易懂。最后应用该系统对吕泗港10万吨级航道的通航能力进行评估,该评估结果对航道的合理规划和安全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相君[10]2014年在《唐山京唐港区水域通航效率的研究》文中指出唐山京唐港航线通达国内外90多个港口、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建立业务往来,已发展成为服务京津唐和华北、西北地区的区域性重要港口之一。作为国内的千万吨大港,货种涵盖十多大类数十个品种。目前京唐港区有大小泊位34个,普遍兼顾货种的作业。由于管理、航道以及其他原因,使船舶进出港效率不高,据统计京唐港船舶在港等待泊位所需时间与在泊作业时间的比值,1万吨级及以下船舶为2.4;1万-2万吨级船舶为1.8;2万-5万吨级船舶为1.4;5万吨级以上船舶为0.9。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建议发展中国家港口两者之比为0.5较适当,与该建议数值相比,京唐港船舶通过效率偏低,对港口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因此,提高港口船舶进出港效率的研究是有十分现实意义的。本文针对唐山京唐港的地理位置特点,分析其气象、水文等港区自然条件,对港口的装卸设备等基础设施进行考察分析。综合上述港区的自然条件和港口的建设,对近年来唐山京唐港的吞吐量和船舶的实际通过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京唐港的泊位等待时间,航道航行时间,靠泊作业时间,装卸作业及辅助作业时间,从而得出具体的京唐港泊位利用率数据信息。再然后基于排队论的方法对影响唐山京唐港的通过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对船舶的泊位容量、航道容量、航道航行时间、靠离泊作业时间、在泊装卸作业时间和在泊辅助作业时间,从而得出京唐港通航效率的评价结论。然后再根据以上各个影响因素,就如何提高京唐港的通航效率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本文建立的通航效率模型应用到唐山京唐港上,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比较基本符合。针对评价结果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唐山京唐港的各个港航企业对未来港口的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海事管理和航道管理部门的建议对海事管理系统对海上实施高效率的监控和管理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也可作为我国其他港口进行类似港口通航效率研究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航道通过能力的研究与评定[D]. 田野. 大连海事大学. 2002

[2]. 虾峙门航道通航能力及饱和度的研究[D]. 李国帅. 大连海事大学. 2008

[3]. 基于排队论的T型航路船舶交通通过能力研究[D]. 马勇. 大连海事大学. 2008

[4]. 虾峙门口外人工航道通航能力研究[D]. 徐红娟. 浙江海洋大学. 2018

[5]. 长江干线航道通过能力研究[D]. 刘亚丽. 大连海事大学. 2007

[6]. 内河船舶拥挤水域通过能力的研究[D]. 刘绍满. 大连海事大学. 2006

[7]. 南通港超大型船舶通航能力研究[D]. 李雄兵.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8]. 西江干线航道服务水平与区域物流发展协同性研究[D]. 黄利玲. 武汉理工大学. 2010

[9]. 吕泗港航道通航能力研究[D]. 黄海洋. 大连海事大学. 2013

[10]. 唐山京唐港区水域通航效率的研究[D]. 李相君. 大连海事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航道通过能力的研究与评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