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论文_刘竹英

润物细无声论文_刘竹英

刘竹英 浙江省义乌市田心小学 322000

【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很多方面,其中细心很重要,但学生能否细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做法,本文首先论述了教师如何细心做好课前各个方面的准备,其次论述了如何规范学生细心做实验,并期待学生能够享受细腻的实验过程。

【关键词】细腻 课前准备 实验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002-01

一堂课结束后,我总会忙于收拾学生实验后的残局,就比如沉浮实验做完了,我得替他们擦掉桌上溅出的水渍;白糖加热实验做完了,我得给他们洗勺子,清理散落的白砂糖;凤仙花种子种完了,我得把他们用过的工具洗刷干净…… 我总是在忙着这些活计,像是一个动作敏捷不知疲倦的老黑奴,把这当成了工作的一部分。然而有一天,我在整理电路连接材料的时候,我蓦地发现,有一个小组,已经把实验材料整整齐齐地摆放好了,还将导线拉得笔直笔直,我突然感觉很温暖,孩子的细腻仿佛在告诉我,老师,我们想替您分担。我突然明白,我所做的所谓工作的一部分,其实是培养了学生的惰性,让他们养成了一个极坏的习惯。

由此,我陷入了深思,作为一个受到新课程理念熏陶的教师,我极尽所能地为学生准备实验,留给他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了,让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多了,可是,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上,真的达到要求了吗?在那如火如荼的活动画面背后,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吗?在那转头就把实验器材丢一边的瞬间,是否也把实验的内涵抛弃了?

我想,一个能够冷静思索实验内涵的孩子,必定有一颗细腻的心。

而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培养他们在做实验时细心的好习惯,培养孩子们细腻的探察科学真谛的心。

一、教师应细心做好课前准备

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如果一个教师自己都无法做到细心,又怎能要求学生去养成细心的行为习惯呢?所以,在准备实验的时候,必定要自己先做一遍,为的是检验实验的可行性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在做的过程当中,你必须确保自己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这样你做事的认真劲就会不知不觉的影响到孩子,并进入他的潜意识。凡是形成习惯的事情,做起来不勉强,不费力,不但不感到有压力,而且认为是一种享受。

1.整体规划实验目标,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在我们准备实验的时候,首先要明白整个单元的课程安排,整体规划实验所要达到目标,适当调整实验的顺序,根据材料的数量和现状判断是否安排演示实验,有的甚至需要做整学年的实验规划,比如三年级要种凤仙花要养蚕了,在这之前的一年就的开始收集凤仙花籽和养桑叶,否则到了时间没材料会很麻烦,尤其是桑叶,桑树是可以扦插的,但第一年扦插下去的桑叶是不够用的,所以当时我从老远的地方折枝在学校扦插,其实我是一个怕极了毛毛虫的人,平时蚕的图片都不敢看,也许我可以给他们看录象,知识点也不会落下的,但不知怎么的,很想看到孩子们养蚕时候的兴奋样子,像去年养蜗牛时候一样。我不得不承认,为孩子们付出更多,能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满足感。也许教师的细心可以由外在传入内心,并真实地拥有它,享受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细心准备小组实验

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教学四下《电路连接》一课时,很多小组无法点亮电灯泡。究其原因,都是线路接触的问题,不知道怎么的,导线总不能乖乖地呆在电池盒的连接点上,给实验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直到课上完以后,我才发现,原来小小的电池盒有大大的玄妙,它的每一个连接点都是一个小夹子,可以很稳固地夹住导线,这样就不需要为了线路接触问题而大费周章,影响实验效果,可惜为时已晚,这绝对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老师给他们制造了麻烦,如果准备实验的时候我能够细心些,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了。

3.小组成员不宜过多

在安排实验的时候,很多教师都喜欢安排四人一小组,以便合作交流。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同学都不是在“做”实验而是在“看”实验的,实验到头来还是个别同学的专利。这时我们可以尝试着安排2个人一小组,让谁也不得有借口“袖手旁观”,这样平时不细心听的同学,也不得不静下心来,慢慢地,也就可以从实验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并且爱上这一门课。

二、确保学生实验细心进行

1.创设情境,给实验一个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教材中实验非常多,但并不是所有实验学生都喜欢做,学生往往对喜欢的实验很用心,很细心,不喜欢的就应付了事。我们知道培养习惯要致力于激发兴趣,因势利导 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光靠教师的“管”、“卡”、“训”是不行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内部诱因,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部力量。

2..猜测实验所能得到的结果,开发学生最近发展区

对实验结果的猜测在实验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猜测的过程也就是对平时生活经验的回忆整理过程,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在实验的过程中目的可以更明确。若是猜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自是满足了学生的自信心,若不符,也能使学生对前期认识和现在的认识产生碰撞,得到较理想的效果。

3.实验时细心记录

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使用科学记录表,却很少去考虑学生是否愿意去填,该什么时候去填。要知道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中,是很难中途割爱放下手中的实验来填记录的。有的教师设计的研究记录过于繁琐、复杂,记录冗长无味;有的教师设计研究记录的要求显然过于笼统,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对记录活动所用的时间、填写的要求、怎样分工填写、如何有效地填写等问题都必须提前细心考虑,并做出相应的安排。

每个学生其实都有一颗细腻的心,只是我们忽略了,当我们为实验注入此类情感的时候,学生的细腻已不需要我们赘言,自然而然地生成了,我们应该鼓励这种情感的存在,并挖掘出更多情感因素,让实验像自己的伙伴一样亲密无间。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阮翔:《小学科学影响观察活动实效性的原因及对策》,科学课在线网。

[4]韦钰:“关于对法国"动手做"小学、幼儿园科学教育项目的考察报告”。

[5]戴振华:“让孩子们的探究留下科学的印迹”,浙江省小学科学网。

论文作者:刘竹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  ;  ;  ;  ;  ;  ;  ;  

润物细无声论文_刘竹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