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教学过渡,有效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论文_高玉波

巧妙设计教学过渡,有效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论文_高玉波

高玉波 山东省平邑县武台镇中心校 273302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地读读课文”、“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类的话来衔接进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这其实是没有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中各环节过渡的效果与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传递、注意力的转移等心理因素是否协调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巧妙的教学过渡,应渗透提示性、迁移性、逻辑性、形象性等因素。

一、串联式过渡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串联起来,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得天衣无缝。

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1.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同时思考:

(1)小壁虎去向谁借尾巴了?结果怎样?

(2)再读想一想,为什么他们都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师过渡:除了你们刚才说的原因外,我想可能是小壁虎借尾巴时不礼貌,所以他们不借,是不是呀?(学生:不是)他借尾巴时是怎么说的?找出那几句话来读一读,从哪里看出他有礼貌?(指导朗读小壁虎说的话,通过“称呼:您、姐姐、伯伯、阿姨,商量:行吗?”体会)

(3)出示小动物们说的话,指导朗读。要读出动物们有礼貌、无奈的语气,速度要慢一些。(先自由读,然后同桌互读、再指名读、分组读。)师过渡:老师发现小壁虎除了有礼貌,还有一个优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

(4)出示: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大树上……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通过“爬呀爬”引导学生感悟发现小壁虎遇到困难不灰心,不放弃)。

(发现课堂纪律不太好。师过渡:小壁虎有这么多的优点,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有很多优点,你们看(指一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这位同学上课多认真,坐得多端正呀!我看谁会比他坐得更端正。)

师过渡:同学们和小壁虎一样棒。那你们看小壁虎从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那里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小动物们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啊!那你们帮小壁虎想想办法,他该怎么办呢?假如小壁虎还不放弃继续向其他动物借尾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能借到吗?

(5)模仿说话。模仿课文说一段话,(出示投影字幕)小壁虎爬呀爬,爬到_____他看见_____?小壁虎说:“_____?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_____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_____?”(鼓励学生用上“_____来_____去”说话)

师:尽管小壁虎说话那么有礼貌,又那么不怕困难,不放弃,但由于别的动物的尾巴都有用,他还是没有借到尾巴。借不到尾巴小壁虎心里很难过,这时候它想起了谁?(生:妈妈)。可我听说,小壁虎见到妈妈后,发生了一件让他特别高兴的事,什么事呢?

2.学习第7自然段。(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能力。)

(1)指名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高兴地叫起来,应当怎样读?谁能试一试?

(2)拓展:假如小壁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他会怎么说?小鱼、老牛、燕子又会怎么说? 

二、提示性过渡

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

三、悬念式过渡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就是以激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它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读课文之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可真新鲜”。于是,教师留下的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

总之,教学过渡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认识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掌握常用的过渡方法,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而且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因为教学有了启承转合,才能成就生气灵动的课堂。但在处理课堂过渡时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过渡语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淡而无痕,在“导”与“接”上显能耐。

论文作者:高玉波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  ;  ;  ;  ;  ;  ;  ;  

巧妙设计教学过渡,有效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论文_高玉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