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诗潮

试论新时期诗潮

张志国[1]2009年在《《今天》与朦胧诗的发生》文中提出作为中国新诗发展方向的一座分水岭、当代大陆诗坛上最引人瞩目的文化景观、一代乃至几代青年读者热情追捧的诗歌经典,朦胧诗自出现迄今已有30年。30年来,这一聚讼纷纭的话题,始终受到诗坛与学界的关注。然而与这种热议极不相称,在研究领域,有关朦胧诗的历史叙述存在严重缺陷。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系统的朦胧诗史专著,究其缘由,其中最难攻克的正是朦胧诗的发生问题。本文立足于丰富的原始资料,采取诗歌文体学与文学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朦胧诗缘何发生、如何发生的问题作出系统而深入的剖析。朦胧诗的发生研究,必须以考察《今天》为原点。《今天》诗歌经历了生发、生变、生成三个历史时期,命运漂泊诗、戏剧对抗诗与日常生活诗三种诗歌形态。《今天》诗歌吸纳了古今中外思想与艺术资源,推动《今天》诗人建构起多元化的个体“自我”意识,促发了现代艺术形式的自觉。《今天》诗歌走向公共空间时,面对不同的发表语境,至少经历了三次形象重塑,终而被纳入国家“整一”意识形态的构建中。《今天》诗歌中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自我”观、个体受难不屈的怀疑求索意志、以“隐喻”为核心的艺术表现形式沉积下来,成为普遍认同的朦胧诗核心。朦胧诗潮的发生,是社会文化层面上“个体”意识与“整一”文化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对话与争执的结果,在诗歌本体层面上是一场捍卫与冲破既定诗质格局的角力。在朦胧诗确立的过程中,求真求变的社会文化心理与历史逻辑是基本前提,民间力量的崛起及重置诗坛权力格局的冲动是诗潮涌动的内在动因,官方场域的权力争执所带来的诗坛裂隙是诗潮涌现的渠道,而朦胧诗自身蕴涵的现代“自我”诗质与新异诗艺成为催生新的社会话语的对象,学院力量由此介入进来,以全新的话语阐释框架,依靠概念的逻辑力量,动摇了“权力话语”体制的美学合法性。学院与民间结盟开辟出与官方相区别的批评空间,民间与大学生读者广泛持久地传播朦胧诗的新话语,官方、学院、民间、商业市场与国际力量打造着“朦胧诗”的经典品牌,从而置换了整套诗歌话语体系,改变了中国当代诗歌的艺术背景。

楚宗礼[2]2000年在《试论新时期诗潮》文中认为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论文题民试论新时期诗潮 研究生姓名:楚宗礼 学 科、专 业:文艺学 研 究 方 向:中国古代美学

庞冬, 于晓磊, 黄琪, 李俏云, 刘祎[3]2011年在《2009年新诗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指明一月1.《2008:中国散文诗从寂寞到繁荣的30年》,邹岳汉,《散文诗世界》,2009年第1期,第71—75页。2.《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写作先锋性含义流变及其意义》,赵彬,《华夏文化论坛》,2009年第1期,第214—219页。3.《20世纪前80年中国新诗的生态诗学主题》,田皓,《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1期,第41—46页。

许敏霏[4]2016年在《2015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认为【说明】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保持一致,故不做修改。一月1.《安静的"偏见"与知性的"钟摆"——读冯晏近期诗作》,霍俊明,《文艺评论》,2015年第1期,第106—108页。2.《北岛诗歌中的传统因子》,杜丽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110—113页。3.《边地风景体验与西南联大诗歌》,马绍玺,《文学评论》,2015

薛媛元, 李润霞[5]2014年在《2011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指出一月1.《1976年的穆旦和他的诗歌》,李茹君,《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期,第21页。2.《〈21世纪诗歌排行榜〉键入3个关键词》,刘霄,《中华读书报》,2011年1月12日,第2版。3.《爱的祭奠》,李天靖,《诗潮》,2011年第1期,第60-61页。4.《爱的三重名义——论吉狄马加诗歌情感意向的演进》,张碧,《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44—146页。5.《艾青与惠特曼诗歌女性形象比较》,刘苗,《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7-71页。6.《暗冷而优雅的语调:阿毛诗歌的姿态》,夏可君,《红岩》,2011年第1期,第168—169页。

王书博[6]2014年在《上海“城市诗”派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第三代”诗歌可以说是新时期先锋诗潮中最为重要的诗歌运动之一,作为“朦胧诗”之后的又一次先锋诗歌潮流,“第三代”诗歌显然具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学价值与诗歌史意义。而作为“第三代”诗歌运动中诸多流派中较为重要的一支,“城市诗”派在新时期诗歌史上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中国先锋诗歌潮流中则同样具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及意义。上海“城市诗”派诗人是一群带着“城市梦”与“焦虑症”的先锋诗人,他们作为一个诗歌群体登上诗坛显然拥有着自身独特的诗学主张与理论架构,“城市诗”派的创作主张主要立足于对城市意识与都市精神的探索与挖掘,通过语言的创新与变革来实现对朦胧诗人、寻根派诗人的对抗和超越。而作为当代“城市抒写”的“续接者”与“创新者”,“城市诗”派则从诗歌历史中曾经尝试与实践过“城市抒写”的诗歌前辈手中接过这一重要使命,即让“城市抒写”成为当代诗人言说的重要方式,并以自己的笔尖伸入到“城市”的内部肌理与精神内核,从而实现当代新诗创作的丰富与活跃。当然,“城市诗”派在尝试“城市抒写”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挑战与问题,“城市诗”派在80年代中后期先锋诗歌浪潮中并没有产生像“他们”、“非非”等“第三代”诗歌流派那样重要的影响力则因其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与问题。

孙玉石[7]1995年在《十五年来新诗研究的回顾与瞻望》文中认为中国新诗自1917年诞生至1949年10月,算是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时期.随着新诗创作的发展,新诗的理论批评也由萌芽而逐渐发展起来.

钱林森[8]2010年在《20世纪50—60年代台湾诗人对法国现代诗潮的接受》文中提出20世纪50—60年代,台湾诗人通过对法国现代诗的引进、开发,及由此而掀起的新诗运动和所进行的创作实验,经历了一番法国现代诗潮的洗礼、浸染和滋养,使不少人在营造自己的诗国中深受法国现代诗风的影响,在其诗作的意境和风格上带有某些明显的"法国风味",代表性的如:覃子豪受法国象征诗人的影响,纪弦、林亨泰对立体派阿堡里奈尔的模

李秀荣[9]2016年在《2014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指出【说明】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保持一致,故不做修改。一月1.《20世纪80年代末诗歌精神书写的"光晕"——从西川、戈麦、多多、王家新诗歌文本解读出发》,周俊锋,《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49—55页。2.《20世纪上半期中国散文诗的审美现代性发现与建构》,张翼,《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39—145页。

乔婷婷, 马富丽, 崔月萍, 张凤[10]2008年在《2007年新诗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认为1月份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生态诗歌发展论》,田皓,《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45-47页。 2.《暗中的使命——〈十大版主联席阅读〉的肩中》,徐敬亚, 《特区文学》,2007年第1期,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

[1]. 《今天》与朦胧诗的发生[D]. 张志国. 暨南大学. 2009

[2]. 试论新时期诗潮[D]. 楚宗礼. 曲阜师范大学. 2000

[3]. 2009年新诗研究论文索引[J]. 庞冬, 于晓磊, 黄琪, 李俏云, 刘祎.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1

[4]. 2015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J]. 许敏霏.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6

[5]. 2011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J]. 薛媛元, 李润霞.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4

[6]. 上海“城市诗”派研究[D]. 王书博. 西南大学. 2014

[7]. 十五年来新诗研究的回顾与瞻望[J]. 孙玉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5

[8]. 20世纪50—60年代台湾诗人对法国现代诗潮的接受[J]. 钱林森. 文学评论丛刊. 2010

[9]. 2014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J]. 李秀荣.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6

[10]. 2007年新诗研究论文索引[C]. 乔婷婷, 马富丽, 崔月萍, 张凤.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 2008

标签:;  ;  ;  ;  ;  ;  ;  

试论新时期诗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