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泽东书信中的若干教育思想论文

浅析毛泽东书信中的若干教育思想论文

浅析毛泽东书信中的若干教育思想

葛星辰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摘要: 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热心教育,从青年开始便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在他青年时期与友人的书信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救国”的具体观点,在党内取得领导地位后,他又强调教育为革命服务的理论;在育有子女后,毛泽东要求儿子脚踏实地做学问,不可得意忘形。毛泽东的“健康”优先于“学习”的理念也时见于其各个时期的信件中,其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理论不仅能对现代教育、更能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毛泽东书信;教育思想;新时代教育

0 引言

毛泽东自青年时期就与好友、同学在书信中讨论学习、教育的问题。毛泽东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重视构成了他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早年的师范经历、教师生涯,还是晚年保留“导师”称号的意见,都能够说明这一点。毛泽东对教育活动也有一系列独创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他整体思想的一部分。毛泽东对教育的热心,不仅能从其所发表的若干文章、著作、讲话中知悉,也能从他平时与友人、乡里、党内同志、教育界人士的书信往来中知悉。

学术界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毛泽东各个时期与教育有关的资料相对完备,不少研究者对其教育思想进行过整理与概括,不断产生新的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成果。但目前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研究少见从毛泽东书信资料入手,对其书信中的教育思想进行专门的整理和研究。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毛泽东书信与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书籍,了解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与具体内容,把握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关注的教育方面的具体问题,从书信中提炼出若干教育思想,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补充新的内容。

1992年,许钧就提出“翻译专业的独立学科地位得不到保证,弊病非常明显。学科的独立地位得不到保证,也直接影响到了翻译人才的培养。”[11]不过面对国际社会间不同文化、经济、社科等领域交流对翻译学提出的要求,译学界开始对翻译学的发展进行了反思,有了将翻译建立为独立学科的基础。

1 毛泽东的革命教育

1.1毛泽东与“教育救国”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立志教育,这跟他的求学经历不无关系。毛泽东生于偏僻的韶山冲,童年读过私塾,但那些枯燥难懂的经书很难引起他的兴趣。1910年,毛泽东考入推行新式教育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1911年又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几经辗转的求学经历,使得毛泽东深刻感受到中国教育的落后,他认为改造教育应当作为改造社会的先导,20多岁的毛泽东认为自己“最适合教书”。

基于GIS和RDA唐山市降水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邝田萌(4.19)

1919年,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也产生了新的内容。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教育极其失望,他不满教育被资本家垄断,深刻认识到取得教育权的重要性。他认为单凭教育无法使资本家转而信奉共产主义,只有共产党人取得政权后才可打破资本家对教育的垄断,共产党人夺得教育权后方可广泛宣传共产主义。

5、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全员参与重点工作。中心党总支紧密围绕公司重点工作,带领党团员、积极分子及志愿者,全员参与“营业普查、反窃电降损、路灯装表工程、电锅炉项目的推广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等重点工作,各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指导,劈荆斩棘、攻坚克难,充份体现了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在市公司同业对标、绩效评比中名列前茅,特别是率先完成低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用化“双百”的任务,取得阶段性胜利。

1.2教育为革命服务

为了实现自己的“教书”理想,毛泽东于1913年考入第四师范学校后并入湖南第一师范,从此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因早年受康有为、梁启超的影响,毛泽东对“以教育为主脑”的说法深信不疑,主张教育救国。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立志教育,宣传日本人福泽谕吉的教育救国思想。在杨昌济的影响下,毛泽东把教育当作改造社会和拯救国民的方法。1916年10月,因赞成“军国民教育”的主张,毛泽东参加了第一师范“学生课外志愿军”。当毛泽东的同学纷纷赴法勤工俭学时,他选择留在国内自修,而后在湖南第一师范附小任教。1918年8月1日,他在给罗学瓒的信中写道:“弟又有一言奉商者,……而兄所宜乃在教育。……无有几个从事小学教育之人,后路空虚,非计之得。……往保(定,预备赴法)固是一面,然不如从事教育之有大益。”[1]从信中的表述来看,毛泽东放弃随同学一起赴法求学的原因主要是希望留在国内发展教育。毛泽东发起成立湘潭教育促进会,主张“教育学理及教育方法必日有进化,乃能促社会使之进化;教育者之思想必日有进化,乃能吸收运用此种进化之学理及方法而促社会使之进化”。这是毛泽东对教育理论的初步探索。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得不重新思考新的救国方案。这时的毛泽东逐渐认识到“教育救国”这条路难以走通,他在1920年12月1日给蔡和森等赴法留学的同学的信中有这样的表述:“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罗素和子升和笙主张的要点,是‘用教育的方法’,……现在世界,钱尽在资本家的手;主持教育的人尽是一些资本家或资本家的奴隶……总言之,现在世界的教育,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教育。……如此,共产党人非取政权,且不能安息于其宇下,更安能握得其教育权?”[3]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遭受外交失败,被欺骗了的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的幻想彻底破灭,早先学习西方的主张也淹没在日益高涨的学生运动中,社会上鼓吹西方民主的声音也逐渐失声。毛泽东认识到,在教育上学习西方帝国主义的现有理论是救不了中国的。在信中,他明确表露了放弃资本主义教育思想转而大力宣扬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主张暴力革命。如何使人们从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迷信中醒悟,进而为共产主义补充血液,毛泽东提出“用教育之力去改变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国民的健康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对于经济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国家在医疗卫生制度上发力的同时,提高国民的健身意识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一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追求国民温饱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式,只有把“健康”问题提升到新的高度,建设强大的中国才能拥有牢固的基石。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中,1942年我党开展了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延安整风运动。这次运动开展的背景是:党自成立以来还未进行过较为系统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为了继续完成不断加重的革命任务,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水平,必须通过一次针对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统一广大党员的思想,端正党风,以打开革命斗争的新局面。此次整风是为肃清抗战初期王明的右倾错误,结束党内思想混乱的局面,从思想路线上彻底解决“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危害。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在民主革命时期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他把教育作为中国革命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1937年致抗日军政大学九队的信中,毛泽东这样写道:“这救亡二字就是你们及全国人民在现阶段上唯一的总目标。”[2]同年,他又在为中宣部起草的提纲中指出抗日的教育政策是:“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3]“大学、中学都要求加强思想、政治领导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要削减课程,……要赋予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以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2]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制定的教育政策着重强调“抗日救国”,这体现出他的教育服务于政治的理念。当时最为紧迫的政治问题,就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抗日救国问题。以教育为先导、启迪民智、武装思想,是赢得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独立的有力武器。

二是松花江黑龙江洪水量级大,持续时间长。松花江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流域性较大洪水,其中嫩江上游发生超50年一遇特大洪水,松花江上游发生超20年一遇大洪水。黑龙江发生1984年以来最大流域性大洪水,下游发生超100年一遇特大洪水。嫩江、松花江干流水位超警戒历时46天,黑龙江干流水位超警戒历时58天。

毛泽东的书信中有较多篇幅提到了领导干部的教育问题,“善于总结经验,就是领导者的任务。”[2]延安整风运动的意义重大,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是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观主义作为党内产生“左”倾错误思想的根源之一,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党风上的“宗派主义”和文风上的“党八股”都是“主观主义”学风在不同领域的反映。“主观主义”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重点内容,从领导干部的学风抓起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4]此次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毛泽东的教育方法论

2.1经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饱受鸦片残害的近代中国,一批卓有见识的人士把目光集中到教育上。严复提出了“尚力”“贵武”的教育思想,梁启超曾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陈独秀也对“儒者不尚力争”这种国人的弊病深恶痛绝。毛泽东则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5]幼年身体的体弱多病和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使得毛泽东认识到积极的体育锻炼是改变病弱,抗争命运的前提。随着年龄的增长,毛泽东将锻炼体质、磨炼意志上升为人格塑造的层次,在他看来,强健的筋骨是投身革命实现抱负的重要条件。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修业期间,毛泽东深受老师杨昌济的影响,经常去长沙附近登山,在水塘里游泳,畅游以后光着身子躺在沙岸上,曝晒在日光之下,称其为“日浴”。下雨时脱了衣服跑到雨中,名曰“雨浴”,曾有一次他不顾风雨登上岳麓,任凭大雨淋浇。毛泽东终年坚持洗冷水浴,为的是强健筋骨,磨炼意志。1951年,毛泽东在致马叙伦的信中写到,“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6]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投身革命的青年来说,不仅需要坚强的意志,更需要康健的体魄。毛泽东十分关切青年的身体发育,提议规定青年每天的睡觉时间为9小时。1954年的宪法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国家特别关怀青年的体力和智力发展。”1956年底,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7]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毛泽东多年来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经验。正是从青年时期养成的坚持锻炼的习惯,才使这位从战争年代中走来,常年承受巨大精神、身体双重压力,经常过着昼夜颠倒高负荷生活的革命家活到83岁高龄。对于任何时期的人来说,身心健康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笔财富不仅在个人生活中,也在社会奉献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将变得苍白无力。提高国人身体素质与健康意识不只是一代人所要关切的大事,只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地努力,才能创造属于我们民族更加辉煌的历史。

2.2重视身体素质

对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中国共产党经过多年的革命斗争终于有了科学的认识。教条主义者经验主义者,往往忽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喜欢生搬硬套原则和概念来解决现实问题。1931—1934年,中国革命在王明教条主义的领导下遭受了巨大损失,究其原因是不懂得中国革命有其特殊性。当时的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俄国城市暴动的革命经验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既缺乏现实的条件又缺乏理论基础,不加论证地套用外国经验,是这一时期党的幼稚和不成熟的直接体现。理论学习得太多,有时也会束缚住手脚,思想落后于实际的情况并不少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人的认识依赖于物质生产活动,落后的生产力会束缚共产党人的视野。社会实践形式多样,而判断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却单一,任何认识活动都要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教育属于社会认识活动,认识的来源只有社会实践,根据经验获得的途径,可区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一个人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凡事都亲身实践,对于教育,间接经验占据了更大的比重。前人通过躬身实践积累的直接经验,通过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构成了学科的大厦,教育的内容由间接经验不断充实,唯有谦逊学习前人留下的宝贵知识,并根据新的实践总结新知识,才能使认识得到发展。对于经验的积累,毛泽东在信件中提道:“凡人(包括共产党员)都只能根据自己的见闻即经验作为说话,……故注意吸收新的经验极为重要,未见未闻的,连梦也不会做。”想要真正消化间接经验,切实掌握外界习得的知识,就必须在实践中使用它,使用间接经验的过程,又是一个检验、发展、升华知识的过程,通过实践把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知识,才能不陷入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的泥潭。

“近20年来 , 我国儿童青少年出现生长发育长期加速现象,体重的增长尤为显著,超重、肥胖率迅速增长,……”[8]日本在二战后经济严重衰退,但之后经济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诧,一度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撑。日本的教育观念中,体育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中、日两国地缘相近,人种相同,人民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方面,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一些成熟经验。日本为了增强国民体质,尤其注重青少年的健康发育,制定了《体育振兴法》,以立法的形式推动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2002年度东京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日本青少年参加锻炼的情况确实得到了改善。

需大量资金用于实现公路养护的长时间发展,因为现如今很多公路存在较大的养护资金缺口,所以造成预防性养护工作开展时间长,养护的力度不够,当公路遭受必须修复才进行,主要是因人员配备不充足、养护的资金不够,更加凸显出养护任务与资金矛盾。基于此需发挥好资金保障职能,开拓融资的渠道,创新融资思路,坚持群众、地方、社会等共同凑资的方式,努力提高生财聚财的能力,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进行好资金保障职能,承担起各自的职责,落实好融资思路。

2.3实事求是为学

毛泽东在致徐特立的书信中说道:“你是懂的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而在有些人本来只有‘半桶水’,却偏要‘淌得很’。”[2]这句话现在读来也依然能带给人许多感悟,“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也是毛泽东与党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斗争多年的经验总结,无论是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始终以这一思想为指导。毛泽东的这封书信写于1937年徐特立60大寿时,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部部长,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曾说过“浮夸风其目的是骗他人,……一切自谓聪明缺乏考实作风者,必贻害社会且灾及子孙。”求学之道,贵在求真,最忌浅薄。2019年春节期间,演员翟天临的论文抄袭事件在社会上激起了轩然大波,经调查发现,翟天临的博士学位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均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此种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引发了多方关注,公众人物对学术的亵渎为当下的教育实践敲响了警钟。毛泽东在1941年1月31日,给两个未满20岁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的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6]在这封信写完的3个多月后,一场以反对主观主义为重点内容的整风运动,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拉开了序幕。通过此次整风运动,党内饱受“左”倾教条主义荼毒的“实事求是的学风”得以回归。翟天临因为在网络直播间与观众互动时情绪激动,被人们以“学霸”美名吹捧后得意忘形,露出了其学术水平“才不配位”的马脚,身为博士却对论文写作必备工具不甚了解,凭借抄袭得来的学位终不能掩盖其轻浮急躁的治学态度。当前,中国各项改革正在掷地有声地进行着,教育改革也需要加快步伐,扫清顽瘴痼疾。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按规律办事,教育的规律性体现在何处?在现如今的社会,不应该体现在幼童过早接触超出其认知能力的奥数班上,不应该体现在负荷过重的课外作业上,也不应该体现在分数至上的学习风气中。

2.4先自然科学后政治

对于青年人的教育,毛泽东指出:“趁着年纪轻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6]这是毛泽东在1941年对两个20出头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的教诲。早在五四时期,20多岁的毛泽东就通过在湖南长沙创办新民学会、给《湘江评论》投稿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与非社会主义思潮展开论战等实践活动,表达他对政治问题的关切。毛泽东经历过高举“民主”“科学”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经历过大革命的失败,也奉行“实用主义”的信条而创造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党内“左”倾、右倾错误展开过坚决的斗争。从1918年新民学会的政治探索开始,毛泽东就认定要“改造中国与世界”。到1941年,已是经历了半生风雨,身居高位的毛泽东在家书中叮嘱儿子少谈政治,多学自然科学,这跟他所经历的险象环生的政治生涯不无关系。

政治与文化的问题是两条腿走路的问题,在教育问题上,政治教育所占的比重值得关注。科学技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而政治作为架构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建筑,对科学技术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只讲科学技术不讲政治,就不可能有钱学森破除万难,回国投身导弹事业的佳话;而只谈政治,不讲科学技术,更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悲剧。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用好这个武器的执剑之手,其中一个就是要讲政治。正如毛泽东强调的,政治和科学技术要有个先后之分,属于生产力范畴的科学技术必须起到应有的基础性作用。在青年的成长过程中,学好自然科学是构成其知识体系底层架构的牢固基石,而随着知识积累程度的加深,科学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必须得到正视,科技难以离开政治而独立存在与发展,从上层建筑的高度对学生掌握的科学技术加以引导与规训,很有必要。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科学需要突出政治的作用,当代中国应加强对青年的思想引导,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3 结束语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出生于近代中国动荡时期,早年接受过旧式私塾教育,亲历了中西方文化尖锐冲突的新文化运动,接受过新式教育,也曾退学自修。他思维敏锐,勤于思考,不满足于旧式教育的束缚,追求新思想、新教育,重视对自我的教育,善于总结教育经验。他在晚年要求摒去一切头衔,只保留“教师”称号,一生向往教育事业。通过对毛泽东有关教育的书信的解读,更加直接地撷取其有关教育的各项指示、理论,通过分析这些文字资料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教育思想,客观地分析毛泽东的教育思想的变化过程。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既体现着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也有革命教育思想的特色,同时又启迪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我们应当继续对毛泽东有关教育著作进行收集和整理,以发掘毛泽东教育思想中的新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丽.将肩挑日月:毛泽东和罗学瓒[EB/OL].(2016-05-04)[2018-06-02].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6/0504/c85037-28322744-2.html.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7]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 蔡睿,王欢,李红娟,等.中、日国民体质联合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08 (12):3-13.

ON SOME EDUCATIONAL THOUGHTS IN MAO ZEDONG ’S LETTERS

GE Xingchen

(School of Marxism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China )

Abstract : Mao Zedong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From his youth, he had always concerned about the education issues in China. In his letters to friends, the young Mao wrote about many specific views on education for saving the nation. As a leader of the Party, Mao then emphasized education for revolution. As a father, Mao required his son to learn with his feet down to earth and avoid being complacent. At the same time, Mao Zedong’s priority of health before learning can be seen in his letters in all stages of life. The idea to make the past knowledge serve the present-day needs, and to adapt foreign things to Chinese needs plays a guiding role in modern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national causes. These educational thoughts in Mao Zedong’s letters are of great research value.

Key Words :Mao Zedong’s letters; educational thoughts; education in a new era

中图分类号: G40-092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02-21

作者简介: 葛星辰(1995—),男,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946411523@qq.com

文章编号: 1673-1751(2019)05-0108-05

(责任编辑 李艳丽)

标签:;  ;  ;  ;  

浅析毛泽东书信中的若干教育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