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建数学概念论文_钟妙琴

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镇第一小学 323900

《数学课程标准》非常注重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进行数学探究,进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小学数学课堂是以“学为中心”,教学过程中要怎样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的本质有个很好的理解呢?

下面笔者对《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进行结合,来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借助生活情境,引入概念

《角的度量》这一课所要完成的目标是教会学生怎样使用量角器,在对这节课进行导入时,我把下面的几幅图展示给了学生:

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上图中哪个滑梯会使人滑落的最快。有人认为:1号滑的最远;有人认为:2号最平缓;有人认为:2号最陡峭。在对比中发现,每个滑梯的长度都是不同的,不仅陡峭程度不同,大小也不一样。在讨论之后,大家得出一个结论:滑动速度主要受到滑梯坡度的影响。此时,就会出现认知冲突:坡度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此认知冲突,笔者在图中对坡度进行了标记,并只留下三个角,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并对角大小进行比较。

针对“∠1到底比∠2大多少呢?”一问题,学生们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要使用量角器测量之后才能确定大多少,仅通过眼睛观察,会存在误差和错觉对比较造成影响。

通过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通过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数学探究欲望得到激发,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引导动手操作,形成概念

在学生的眼中,量角器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如果学生没有对量角器的发展演变历程有所理解,就只能浅层次地对量角器进行了解,这就会导致学生不能够将量角器很好地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去。

开始时,笔者没有让学生使用量角器,而是让学生动脑筋用手动的方式对角的度数进行测量,学生绞尽脑汁地进行思考,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利用三角尺度量的方法对其进行测量。在相互交流讨论之后,有位学生想到了“标准角”的比较方法,通过该方法来对角度大小进行比较。笔者对学生进行提问,标准角可以通过纸片叠出来吗?然后再对∠3进行观察,看其中包含几个标准角。让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利用纸片叠出标准角。

笔者继续问道:“不同学生之间测量的度数有些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此时明白过来,原因是不同学生之间折叠的标准角不同,这一原因致使测量结果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测量时,使用的“标准角”需要是相同的,这就是所说的对“标准角”进行统一。

笔者对学生进行提示,在对角度进行测量时,可以使用圆形纸片这一工具。通过动手操作后学生发现,在选用量角工具时,使用半圆形纸片非常方便,因为它的一边容易和角的一边对齐。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半圆纸片折痕太轻,因此学生便在上边做了刻度线进行标记,进而使该问题得到了解决。还有的学生发现,如果是半圆形测量工具是透明的话,使用起来就会更方便,因为角的度数会很方便地被看到。也有的学生发现了一些新颖的问题:在外面一圈标记度数的同时,在里面一圈也要标记。在不多的改进中,量角器被学生制作的越来越完善。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将量角器制作成功了,此时我让学生对教材上的量角器图片进行观察,并让他们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在对比之后,学生非常兴奋,他们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共同点——都是透明的,形状都是半圆形,在内圈和外圈都标记有刻度。在上面的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了分步引导,让学生手动制作量角器,让他们亲身体会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使他们更深一步地了解了量角器。

三、引导实践探索,深化概念

在量角器制作成功之后,便开始让学生测量,这是教学中最难最重要的环节。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之后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他们发现通过量角器对角度进行测量时需要两步:

第一步,把量角器中心对准被测量角的顶点。

第二步,把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对齐角的一边。

此时,有的学生便会提问,量角器的刻度上的圈有两个,要对哪个进行读取呢?

笔者先没有回答这一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量一下,通过测量学生得知,在对度数进行读取时是有一定规律的,假如开始的边在0的内圈,就读取内圈的数值,假如开始的边在0的外圈,就读取外圈的数值。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做了一些练习对他们进行训练,让他们对“两重一看”的测量方法有了很好的掌握。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实践非常重要,学生实践一小时有时比教师讲授一天的知识效果都好。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引导让学生获得知识,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个较深的认识,从而使知识从抽象变得具体。

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动手对“量角器”进行制作,再引导学生改善,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

论文作者:钟妙琴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6月总第2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5

标签:;  ;  ;  ;  ;  ;  ;  ;  

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建数学概念论文_钟妙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