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_夏晓丹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及成效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构建系统化的语文知识体系,最终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实践应用;成效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它通过图画的方式引导思考。形象的图像和丰富的颜色,可以使呆板无聊的文字“活”了起来, 给学生一种近在眼前的“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方法,把握文章结构、内容和作用,给文本解读提高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在习作教学中,可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构思文章类型,提炼写作方法。笔者从实践出发,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为例,对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一、导图导读阶段

在导图导读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型式梳理整合,并引领他们积累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感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以人物为主题

五年级下册写人的文章很多,像《桥》、写人物专题的第七单元。写人的文章要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情、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生活背景、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方面来绘制思维导图。如学生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中,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梳理,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从中感受到王熙凤美丽刁钻、八面玲珑、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2.以事件为主题

记叙性的文章一般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可以根据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绘制思维导图。如学生在预习《梦想的力量》时,仔细分析梳理瑞恩实现梦想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提炼关键词概括、归纳,文章结构清晰明了。

3.以表现方法为主题

学生要关注文章的语言现象、表达方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丰富等,与文本对话,发现作品的特点,体会蕴含的丰富情感、人生哲理,后用思维导图厘清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课文《桥》中表现手法很多,如图,学生通过寻找比喻、拟人化的环境烘托、群众的对比描写等表现手法,来展现了老汉的大公无私、舍身为人的精神品质。这是深层次的阅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了思维品质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绘制《桥》思维导图

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时,以多元化的理解呈现阅读理解。思维品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宽,语感在不断训练中形成,阅读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二、导图导习作阶段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过程是比阅读更为复杂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过程,写作是阅读的深化与发展。

1.整合素材,构思写作

习作阶段需要在教师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进行阅读的基础上展开。 首先, 教师指导学生回顾和迁移本单元“学习刻画人物”的写作训练重点,让学生快速、有效搜集和整理相关素材,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整合新的写作知识,激活灵感,丰富写作构思,绘制思维导图。

2.对照积累,提炼完善

让学生对照本单元积累的写人的训练重点和描写人物的精彩语段,检查自己能否从人物在事件当中表现出的外貌特征、神态表情、言行举止、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刻画人物,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质特点,熟练运用谋篇布局的技巧、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不断弥补自己写作构思不灵活、缺乏艺术性和创造性的不足,引导并激励自己努力完善。

语文阅读和写作两个阶段在实践教学中是不可分离割裂的,它们彼此关联,相互促进,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课堂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人人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最终提升语文素养。

三、思维导图应用的成效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了近一年半的思维导图,学生们反响强烈,收获巨大。以下是班级同学关于“思维导图对你的帮助”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学生纷纷表示,思维导图在学习兴趣培养、概括、沟通交往、思维创新、知识整合等能力上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1.捕捉关键信息,提高概括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概括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抓关键词、抓关键句。思维导图的一个重要的规则就是要求每一个分支上面只保留一个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是经过反复提炼推敲,如同闪光的智慧珍珠,思维导图用连线把他们串联起来,协助学生勾画出文本的整体面貌。

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捕捉并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在复杂的事物找出关键线索和蛛丝马迹的能力,学生能举一反三,能迅速概括其他文本的关键信息,掌握教学重难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关注思维成长,提升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创造力的培养关键是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它是学生自主创新、自主探索能力得到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思维导图,孩子会迅速在不同思维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甚至产生一种思维的跳跃,将知识进行再创造性,提升了创新能力。

关注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并鼓励学生多元化看待、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3.挖掘整合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挖掘和整合,创造性地重组,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合理归类,形成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复习教学内容,有利于发展系统归纳整合能力,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最终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构建知识体系后的语文教学,尽可能提供学生自我探索、体验进行语言实践机会,同时关注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优化和发展,创造一个愉快的情感体验过程,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得到了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它是一种教学探索,也是一种创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概括整合能力、阅读与习作能力等,构建系统化的语文知识体系,最终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双屿小学 325000)

论文作者:夏晓丹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1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  ;  ;  ;  ;  ;  ;  ;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_夏晓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