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精神的最初解语论文_祁生贵

古典文学精神的最初解语论文_祁生贵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

摘要:中国古代文化中,历来有民本思想、田园理想、讽谏意识和躬行精神的成份,正是因为有这种强大而健美的精神力量的运作,使人类获得了彻底的价值性的参考和依托,并成为探究生命奥秘之门最初的解语。

关键词:民本思想;田园理想;讽谏意识;躬行精神

通过多年语文课的讲解,我发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历来有民本思想、田园理想、讽谏意识和躬行精神的成份。而人类文学艺术的经典性写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向一种难度指标的不断挑战和新标高的确立,它来自灵魂搏斗中生命的自尊。正是因为有这种强大而健美的精神力量的运作,使人类获得了彻底的价值性的参考和依托,并成为探究生命奥秘之门最初的解语。

一、民本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传统中一个很古老的观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这在当时的士阶层中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和阐释,并在历代的明君贤臣、清官良吏宽政惠民、厚生利民、除暴安良、济世为民的施政行为中得到具体体现,其认识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广泛的借鉴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先秦诸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仁者爱人”,这可以说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逻辑起点。将“仁”的原则施之于政治,他主张“为政以德”,使人民得到较多的实惠,反对各种残民以逞的虐政。而他关于当政者应以身作则,正己方能正人之论,是可以令人深长思之的,但明确提出“仁者”主张的,应是有儒家“亚圣”之称的孟子,他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与措施有较详细的论述。

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重民、亲民的理想,明确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此基础上,孟子广泛地向当时的王者推行他的“仁政”学说,他说“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规劝他们要亲民、爱民,只有这样,天下才能长治久安。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对民本思想也有所涉及,特别是他说转述与肯定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喻,成为后世那些较为开明的君王治国的龟鉴。

先秦道家对民本思想的正面论述不多,他们往往将对人民的同情,体现在对统治者的攻讦上,如老子揭露统治者“损不足以奉有余”,使富者愈富,贫者益贫,其后继者庄子则讽刺标榜仁义的统治者其实是窃国大盗,都富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二、田园理想

古代的文人不满意他所处的时代,却拥有自己的理想社会憧憬。但是在那样的历史阶段上,社会还没有产生新的生产力,所以文人只能通过托古,或者通过幻想桃源世界,来编绘自己的理想蓝图,努力把他的田园变成寻求理想生活境界的王国。

陶渊明的《饮酒》(第五首)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归真返璞,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这首诗里,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境界也确乎是静穆的。他带着一种欣慰的心情想起自己虽然是结庐人境,也居然能够避免那些官僚们的高车驷马的喧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用这两句含蓄而幽默的话总结似地说明了自己和上层社会的关系:他思想上远离了上层社会,上层社会也就很自然地远离他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下他通过从采菊到见山,从低头到仰头这顷刻间悠然自得的感受,通过凝视傍晚的山色和归林的鸟影,写出自己找到人生归宿以后的那种欣慰、闲适、宁静的心情,写出和这种心情非常融洽和谐的生活境界。

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三、讽谏意识

贵族士大夫们不仅是君王个人之臣,更是社稷之臣。他们不仅是王命的执行者,而且还是君王在思想、政治上的指导者。如果君王违礼,就会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性,甚至危及社稷安全,这种行为被统治阶级所不容,在这种情况下,人臣可以据礼力争,规谏、匡正他们。

秦始皇初年,李斯被拜为客卿。当时,由于客卿在秦国的发展影响了原有贵族的权威,秦国贵族于是借韩国派水工郑国为秦国开渠以阴谋消耗秦国力量的事件,一概否定客卿仕秦的功绩与用心,并奏请秦王逐客。于是秦王下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有感于这一政策的重大失误,及时向秦王上了这篇《谏逐客书》。

在书中,李斯历叙秦国四代君王都以客卿致富强而成霸业的历史事实,表明客卿并不负秦,秦国历来也并不却秦。还列举种种珍宝、器物虽不产于秦,都能为秦王所用,说明用人与使物也理应统一,切不可重物而轻人。进而指出逐客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文章正反对比,利害对举,既能晓之以理,又能动之以情,十分富有说服力。

臣子向君王进谏,历代并不乏人,但大都因批“逆鳞”而遭惨败。李斯的这篇谏书却能为秦王接纳,使其收回成命,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这在历史上确为凤毛麟角。其中应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李斯在谏书中不为客说,专为秦谋;详述纳客之攻,略论逐客之过的论说策略;重于事实明理,轻于据理力争的论说方法,有极大关系。

作为一篇谏书,本文除了观点明确外,还具有婉转的措辞与犀利的语锋完美结合的显著特点。而词采缤纷的大肆铺陈,以及气势充沛的排比句式,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躬行精神

儒家所谓中庸之道,贵在“执其两端用其中”,所以“过犹不及”。但在我国古代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些人以家国情怀激荡社会担当,事必躬亲,至忠至勤,义无反顾,在历史文化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蜀相》是伟大的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

诗歌后两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两句诘问,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有了这两句,才读得出下面所说的三顾频烦,两朝开济,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时,不禁黯然泪下。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参考文献

[1]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沈钦萍.浅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当代思想政治建设.西江大学学报.2000年4期

[3]廖仲安.陶渊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4]杨简 李清文.论“大雅”讽谏诗的文化意蕴.学术交流.2005年12期

[5]《蜀相》——杜甫唐诗鉴赏.习古堂国学网

[6]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祁生贵,青海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

论文作者:祁生贵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3

标签:;  ;  ;  ;  ;  ;  ;  ;  

古典文学精神的最初解语论文_祁生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