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要三思而行论文_张海燕

中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要三思而行论文_张海燕

商河弘德中学 山东 济南 251699

摘要: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积极建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有些教师由于缺乏深入理性的思考,导致创设的情境不符合学生实际,或枯燥单调,或牵强附会,或故弄玄虚,或敷衍了事,存在着“为情境而情境”现象,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关键词:教学情境;语文教学;教学反思

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温德峰老师的讲座,温老师在报告中提到自己先前一个失败的教学案例:在学习屈原的《雷电颂》时,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真实的屈原,温老师提前三个多月蓄发、蓄须,课前又专门买了一身黑色长风衣,上课时老师披头散发、邋遢打扮演“屈原”,然后激情范读文章,以期“感动学生”,不料竟然“惊恐了学生”,学生投来异样的眼神,老师的情境预设没达到预期,最后索性把课本一扔,让学生自己读书。温老师后来多次反思这次失败的经历,深情的告诫我们:语文教学不能进行理想的假设,自己认为精彩的预设,学生不“起电”,也是不行的。这让我想到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关创设教学情境的问题。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教学的艺术在于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他们更好的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变被动、灌输填鸭式的老师讲解过程为主动体验、感知探索式的学生建构性学习过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项重要策略。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的做法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青睐,但与此同时,有些教师由于缺乏深入理性的思考,导致创设的情境不符合学生实际,或枯燥单调,或牵强附会,或故弄玄虚,或敷衍了事,存在着“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课堂的扮靓点缀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已进入课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老师喜欢用图画、用音乐来创设情境,鼠标点点、屏幕闪闪,但有的老师过度包装自己的课堂,使语文课变成了图片展示课、音乐赏析课,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何其芳《秋天》,导入一上来就ppt展示了十几张秋景图片,还美其名曰“赏秋”,偷偷看看时间五分钟过去了,紧接着是读秋——品秋——绘秋环节,在最后绘秋环节,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家乡的秋,这本无可厚非,但老师为创设情境放起了背景音乐,试图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披情入文”激发灵感,对于这种做法笔者实在不敢苟同,音乐背景下的写作很多老师都在用,具体有没有科学依据我不得而知,但“一心不可二用”的道理我还是明白的,怪不得当下那么多学生塞着耳机边听音乐边做作业、边听音乐边骑车子呢。

有的老师过度追求“虚假情境下的”假设,经常让学生“设身处地”在某一情境中“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做法”,将学生从来没有过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强加给学生,使学生处于“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的境地。一位老师在执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假如给你三天光明,你会做什么?”学生们显然明白老师“需要”怎样的答案,“我要看看我的父母、老师、亲人”,“我要回报曾经帮助过的我的人”,“我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奉献社会”,“我要亲近大自然”等等,课堂上主旋律正能量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我想说学生们的答案没有一点错误,但又有多少可信度呢?如果有学生回答我想去吃好吃的、去玩好玩的,作为老师的你将怎么评价他?问题中的“如果”“假如”毕竟是假设的,“虚假情境下的”假设无疑是个伪命题,学生们要么为了迎合老师而言不由衷,说着永远正确的废话,要么实话实说,那结果定会引来老师和其他同学异样的眼神,时间久了,学生也学乖了,答案也统一了,但“学生个性化的思想会被悄悄地束缚住”。老师这样的假设无异于在教唆学生说假话,是对学生思想的“道德绑架”。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提供“攀爬支架”,因此课堂有了生气和活力,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这是不应该的。创设教学情境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必须是真实性原则。一定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其次是接近性原则。创设情境时,一定尽量要符合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果子时,须“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最后是合作性原则。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乱”起来。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让他们学会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交流、协作,并共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教学活动应该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境界,真实的课堂也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每节课都那么的激情澎湃、动人心魄,那么的图文并茂、“音乐缭绕”,更多的是一种“静水流深”:对文本实实在在的朗读,对文字真真切切的品味,对文本背后人文性主题静静的思考。所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紧密联系文本。如果做不到,则宁缺毋滥。

论文作者:张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  ;  ;  ;  ;  ;  ;  ;  

中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要三思而行论文_张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