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在“诗歌王国”的冷遇——中学生与诗歌写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歌论文,王国论文,冷遇论文,生与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在一次校刊的编辑中发现,在103篇来稿中,记叙文所占的比例最大,约52%,其次是散文,约占30%,最少的是诗歌,只有5篇。也就是说,在一所1700人规模的镇初级中学里,只有3‰的学生对写诗表现出兴趣,其比例比写议论文(一种高中较普遍的文体)的人数13%还要少。我顺便翻了翻手头的两本现行语文教科书,1997年浙教版初中第一册语文书和1990年人教版高中第一册语文书,所选人的诗歌高中为0,初中除了每单元2篇诵读的古诗词外,列入正式篇目的也为0(《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是歌词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再看看语文考试作文的要求,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有一条是“明文”规定的:“除诗歌以外的体裁”,这无论是在语文单元考、期终考,还是选拔性的中考、高考或是自学考中都基本如此。你如果问一位中学生读不读诗歌时,他会大摇其头,或许会问考试会考到吗?让你觉得他们除了应付考试的内容外,不会关心任何诗歌的问题。诗歌怎么啦?一个称为“诗歌王国”的古老国度,诗歌竟遭受如此冷遇!一个为世界贡献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一个为人类文学史添加了辉煌一笔的唐诗宋词的国家,诗歌到了今天,早已没有了神圣的光辉,诗人成为人们眼中的“异类”或“神经质”。在中学语文教育里,诗歌成为可有可无的一种摆设式文体,一种欣赏式体裁,而诗歌写作是不提倡的(比禁止稍宽容)。
中国一位著名的诗人王家新,他曾经为看到未上学的儿子歪歪扭扭写下的诗行“吓了一跳”。然而,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当孩子一步步被纳入教育规范后,这种诗的才能被压抑了,儿子的“话”也不像小时那样有趣了。一次他听到儿子为了考试而在大背“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时,同样被吓了一跳,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喜悦,而是悲哀。他儿子的理想完全变了,已从当艺术家变为当什么“总经理”!当他试图“管一管”时,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虽然他深知一个“唯物”的时代,在滚滚红尘中坚持做一个精神饥饿的艺术家是荒谬与艰辛的。他不禁又一次听到了当年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呼声。面对现行的语文教育状况和当今的市场经济,我们感到个人的无能为力。似乎中国的作家和诗人很难,也很少介入到教育中去;似乎教育和文学在中国已被默认为是两件互不相干的事。而这种“默认”真是意味深长。
中学生可以写诗歌吗?有些老师允许学生写诗歌,但那也是在文学创作的范围内(文学社里的活动),大多数老师不会鼓励学生写诗歌。他们认为诗是一种最没用的文体,我们的语文书教给他们写记叙文,写议论文,写说明文,写应用文,但是从来没有教过他们写诗歌。诗歌是一种有别于小说、散文等的文学体裁,它的自由、抒情、凝练、含蓄、象征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的创作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过程,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无法给一首歌打分,像给一篇记叙文一样打出准确的分数。一首甲老师认为是好诗的,在乙老师的眼里或许是“臭诗”。但是诗歌写作是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创作的基础,情感和想象是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它们使诗歌获得了存在的生命与飞翔的翅膀。而这两种也是其他文学体裁创作的重要因素,我们无法想象一篇没有情感的记叙文或毫无想象力的散文会是怎样。诗歌创作是文学家从事创作的起点。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诗人,至少他们第一次接触的文学体裁是诗歌——鲁迅创作的第一个集子《野草》就是散文诗(其实是纯粹的诗歌),朱自清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是一首长诗《毁灭》,小说家郁达夫的诗歌在二三十年代也闻名于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同时也是一位诗人,199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写一手漂亮的诗歌。学生写诗歌可以激发他们的灵感、丰富想象力、把握语言的节奏。处于十五六岁年龄上的中学生本身就是一首诗歌,他们都是诗人。我们发现一位孩子身上的诗的源泉,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诗歌,为了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未来。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句广被引用的话:伟大的读者造就伟大的诗人。这里他指出了读者与诗人、文化与诗歌的相互造就的关系。王家新指出:“这种关系在我看来,也就是一种‘荡秋千’的关系:诗歌能‘荡’多远,完全依靠其推力而定。它有赖于读者和文化环境的推力,它不断地回到这种推力,也要求这种推力。虽然诗歌的创造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但它在根本上仍受制于这种和它构成互动关系的文明和语言的作用力。如同什么样的人民会要求什么样的政治,什么样的文化也在产生什么样的诗歌。因此一种诗歌的建设与一种整体文化素质的关系密切相关。”北大附中的一位老师为学生开设了一门诗歌选修课,这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啻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创举,她没有让孩子选择电脑而是选择了诗歌。因为诗歌是开启心灵的艺术,因为诗歌是对人的文化素质的提升,因为人的自我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在我看来,这是对素质教育、对文学启蒙最好的理解与实践。
诗歌写作可以教会吗?诗歌应是发乎内心的情感,没有真诚的东西就没有真正的诗歌,即使写出来也只能是假诗歌、坏诗歌。许多学生的作文都被假、大、空的内容充斥着,没有发自内心的东西。他们写记叙文不是“我最熟悉的××”,就是“最难忘的××”“最快乐的××”,其实这××是他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写了,一直到初中,甚至到高中,而“最难忘”的一天并不是难忘的,“最快乐”的一件事也并非快乐的。考试不诚实而被判为100分后良心发现主动认错,路上看到一位满头大汗拉板车的老人上去推一把,一个贫穷破烂的村庄一下子翻天覆地变了样……这样的内容充斥着学生们的作文,有的继续出现在大大小小的语文作文考试中,甚至被他们的老师判为好作文。由此学生们养成了“虚构”作文的坏习惯。写诗,第一条就是教会学生真诚。虚假、谎言、胡编乱造统统排除在诗歌之外。诗歌真正让学生作文如同做人一般,要真诚。诗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写作的自由性、题材的广泛性,一山,一海,黄昏,晨曦,街灯,明星,雨后,斜阳,秋风,瑞雪,落叶,新绿,鸟翔,花绽,草枯,夜逝,人寂,均可入诗。诗歌风格表现为:古朴,典雅,忧郁,喜庆,清晰,卑谦,静谧,沸腾,纤弱,宽阔,幽婉,含蓄,深沉,等等。
我在语文教学的经历中,曾经让学生尝试写诗。我先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诗歌,和他们一起进行解读、朗诵、讨论,我看到本来对诗歌一无所知的学生产生了热爱,在一次次的讨论中发现他们心中总有火花闪耀。在学生们交上来的周记中,全班有半数以上的人有了他们的“处女”诗作,好些同学写出了“惊叹”的诗句。他们语言的天赋,想象力的丰富,有韵律的节奏,大大超过了我的原先期望。他们的诗是真正的诗的幼芽,已和那些在黑板报或宣传栏中常见的“表态诗歌”或“节日诗歌”有了质的区别。在他们的诗里,迸发出了“作文”的真正魅力。诗歌在同学们的手下,出现了一条清晰的道路,作文不再是一件苦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