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与廖恩焘的关系初探论文_朱志龙

何香凝与廖恩焘的关系初探论文_朱志龙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摘要:廖恩焘(1864-1954)是廖仲恺胞兄,何香凝是他的弟媳,两人交集较少,也鲜有文章论及二人关系。本文依据史料,梳理二人生平交集,重新审视何香凝回忆中对廖恩焘的负面评价,认为两人关系虽不密切,但他们在不同时期都曾相互关照。何香凝对廖恩焘的负面描述可能是迫于时代环境而采取的文字策略。

关键词:何香凝 廖恩焘 廖仲恺

一 前言

何香凝与廖恩焘的关系,目前尚无专文论述。介绍何香凝或廖仲恺的论著中,偶有提及廖恩焘。在他们笔下,廖恩焘形象往往呈现负面,与何香凝关系不佳。这与他们引用的主要材料,即何香凝回忆录息息相关。本文旨在探讨何香凝与廖恩焘的关系,故需重新审读何香凝的回忆录。

二 廖恩焘与何香凝的交集

廖恩焘与何香凝一生的交集,从目前有限的史料来看,仅有五次。

第一次是在1897年至1903年间。廖仲恺与何香凝于1897年联姻后,寄居廖恩焘广州河南家中。廖恩焘时任清廷外交官,在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地活跃。1903年初,廖仲恺与何香凝先后赴日。同年4月,廖恩焘出任清廷驻古巴二等参赞兼总领事,携全家赴古巴任职。

第二次是在1910年。据何香凝1910年《虎啸图》画卷上廖恩焘的题记:“弟妇香凝素习绘事,研究日本新派美术,略有心得。庚戌暑假游京师,既以山水图幅献霁老,顾笔墨清秀,不及所绘猛兽饶有须眉气。是秋,香凝复东渡,濒行检笥中,得此幅以示余。余以霁老赏鉴眼法较余尤高,因以奉赠。归善廖恩焘忏厂甫。”[ 何香凝:《虎啸图》,1910年在日本期间所绘,深圳市博物馆藏。]霁老是指许承尧(字霁塘)。庚戌年为公历1910年,廖恩焘当时在外务部任职,居住北京。廖恩焘赞赏何香凝的画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

第三次是在1922年。是年9月,廖仲恺、何香凝借参加许崇清与廖恩焘六女廖承麓婚礼之名,赴日本试图与苏俄全权代表越飞谈判。抵日后入住东京的中国驻日公使馆,廖恩焘当时担任中国驻日代理公使。不久,何香凝因父亲在香港病故,匆忙归国奔丧。

第四次是在抗战胜利后。廖恩焘在1945年至1949年间,曾在上海、广州、香港三地活动。这一时期,何香凝亦在广州、香港活跃。廖恩焘于1948年刊印《扪虱谈室集外词》,附有何香凝题词《一叶落(唐庄宗体二首)》,其一是“集辑一,名扪虱。带王景略傲人骨。苻坚不再生,君身谁能屈。谁能屈,独抱长吟膝。”其二是“若玉琢,南飞鹤。九皐渺极夜鸣讬。皤然半舫翁,江湖今忧国。今忧国,杜老残年作。”[ 卜永坚、钱念民:《廖恩焘词笺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686-687页。原注断句有误。]半舫翁是廖恩焘的号。何香凝的两首题词肯定了廖恩焘的个人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五次是廖恩焘及其夫人晚年寄居何香凝在港寓所。1949年春,廖恩焘从广州迁居香港。同年4月,何香凝应中共之邀北上,参加新中国建设。廖恩焘晚年主要居住在何香凝的坚尼地道25号寓所,此处也成为香港词社“坚社”主要的雅集场所。[ 参见笔者编撰的《廖恩焘先生年谱简编》,载《廖恩焘词笺注》,第1139-1209页。]

三 何香凝有关廖恩焘的记录

抗战初期,何香凝撰写了《自传初稿》,[ 尚明轩 余炎光编:《双清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2-211页。据编者注《自传初稿》为编者加,原名为《何香凝先生传略初稿》。另外,根据内容可知,该自传的撰写时间可能在1937年下半年或1938年,并非编者所认定的1937年上半年。]这是她1957年《回忆孙中山与廖仲恺》[ 何香凝:《回忆孙中山与廖仲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另外,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63年出第二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1978年出第三版。]书中《回忆廖仲恺》一文和1961年《我的回忆》[ 何香凝:《我的回忆》,《辛亥革命回忆录(一)》,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该书于1981年由文史资料出版社再印,2012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再版。]的底本,后两文是根据各自主旨需要,进行了增删改订。这其中有关廖恩焘的记录,经过比对,存在有不少差异。

廖仲恺于1903年赴日本留学,结识孙中山等革命志士,走上革命道路。就廖仲恺如何实现赴日一事,何香凝在《自传初稿》中解释:

适值戊戌政变,中国积弱,外国帝国主义肆意侵略,有志之士,多发奋求学于外国。仲恺亦有意及此,欲赴日本求学。但为经济所困,议之再三,迄未果行。我甚为同情他,乃卖珠玉妆奁家俱,以所得之资,助他完成赴日本留学的志愿。[ 何香凝:《自传初稿》,《双清文集》,第192页。]

何香凝在之后的两份回忆录中,也都坚称她是因为廖仲恺经济困难,无法成行,于是变卖妆奁,帮助廖仲恺实现留学。值得注意的是,何香凝在《自传初稿》中,只字未提廖恩焘。1957年8月,何香凝出版《回忆孙中山与廖仲恺》,其中《回忆廖仲恺》一文多次提及廖恩焘,并以批判的口吻写道:

(一)仲恺的哥哥在满清政府里做外交官,虽然父亲剩下的钱不多,可是他却都把它拿到官场中作为充排场的资本去了。[ 何香凝:《回忆孙中山与廖仲恺》,第23页。]

(二)在当时,中国读书人赴日留学成为风气,仲恺于是也希望能去日本留学,可是他的父母已死,哥哥亲戚虽然都在官场中纸迷金醉,可是没有一个人帮助他,他想去日本也没有盘缠……我为了玉成他出国求学的志愿,变卖了我娘家给我陪嫁的所有妆奁饰物,连同私蓄一千多元,才算筹得盘缠和留学用费……后来我们在留学过程中经济发生困难,也是由我的娘家帮助的。[ 何香凝:《回忆孙中山与廖仲恺》,第23页。]

(三)袁世凯来和临时政府议和,清帝退位,建立民国。那时仲恺和他的哥哥都参加了议和的事。但是仲恺站在临时政府这一边,他的哥哥却跟袁世凯站在另一边,兄弟两人立场不同,双方对峙,举行谈判,一时传为新闻。[ 何香凝:《回忆孙中山与廖仲恺》,第25页。]

与20年前的《自传初稿》相比,何香凝在此书中增加了有关廖恩焘的内容,认为廖恩焘私吞廖氏兄弟父亲的遗产,且不肯资助廖仲恺。此外,她又增补廖仲恺与廖恩焘共同参加1912年前后南北和谈的不实传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96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何香凝撰写《我的回忆》,在当年10月6、7日《人民日报》第7版连载,内容综合了她于1956年10月2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对中山先生的片段回忆》以及1957年8月收在《回忆孙中山与廖仲恺》书中的《回忆廖仲恺》两文。在解释廖仲恺赴日求学时,她在《我的回忆》中这样描述:

戊戌政变之后,有志青年赴日留学,一时成为风尚。仲恺也很想去日本留学……仲恺的亲兄懂得一些英文,当上了清政府的外交官员,但是他不答应给仲恺到日本留学的学费。仲恺自己要筹一笔赴日旅费,钱也不够,为此常常对我叹息。为了成全他这个志愿,我就把结婚时娘家给我陪嫁的珠玉首饰卖掉,抛弃我一向过惯了的优裕悠闲的生活,同到日本留学。[ 何香凝:《我的回忆》,《辛亥革命回忆录(一)》,第12页。]

由于刊登在重要的报纸上,何香凝对文字稍加润色,但明显减弱了措辞的严厉程度,只是批评廖恩焘不肯资助廖仲恺赴日求学。此外,廖氏兄弟参加南北和谈的传闻在此文中未再出现。

何香凝于抗战期间,解释廖仲恺赴日曾“为经济所困,议之再三,迄未果行”,但并未解释为何困于经济。而1957年的《回忆廖仲恺》直言不讳地批判廖恩焘未能施以援手,甚至责备他私吞并挥霍了他们父亲的遗产。到了1961年,何香凝不再对廖恩焘行为采取严厉的态度。

廖恩焘有无支持廖仲恺赴日求学,早有学者对此做了考证。陈福霖在《孙中山廖仲恺与中国革命》一书中,对何香凝的叙述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廖恩焘对廖仲恺赴日及留学期间费用予以了帮助。廖仲恺在1904年春入早稻田大学预科的学籍表上,注明是“清国广东省归善县焘弟”(焘即廖恩焘),支持了这个论点。[ 陈福霖:《孙中山廖仲恺与中国革命》,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77-178页。另可参见陈福霖、余炎光:《廖仲恺年谱》,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21-22页。]此外,廖氏兄弟参加南北和谈的消息,实为无稽之谈。[ 陈福霖、余炎光:《廖仲恺年谱》,第55页;章仲和:《南北议和亲历记实》,《辛亥革命回忆录(八)》,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第415-418页。]

四 何香凝与廖恩焘的关系

何香凝与廖恩焘往来虽不密切,但他们在不同时期都关照过对方。

何香凝与廖仲恺于1897年在广州结婚后的最初六年,一直居住在廖恩焘家中。长期以来,学界认为廖何夫妇居住期间与廖恩焘及其家人不大和谐,但如果存在矛盾,何香凝为何说她1903年赴日本是“抛弃我一向过惯了的优裕悠闲的生活”。此外,如果过得不顺心,夫妇二人又为何有雅兴,将他们的小屋名为“双清楼”,且为何能居住六年之久!这些都足以表明廖何夫妇寄居廖恩焘家期间,曾经度过了一段惬意的时光。

1909年底,廖恩焘从古巴归国,在京任职。次年夏秋,何香凝趁暑假从日本来到北京,很有可能寄居廖恩焘家中。廖恩焘知晓何香凝在日本学习绘画,将何香凝所绘《虎啸图》轴赠予许承尧,这或许有举荐之意,因许承尧收藏字画,精于鉴赏。此外,廖恩焘在题记中对何香凝“饶有须眉气”的“猛兽”画表示赞赏。

1948年,廖恩焘刊印《扪虱谈室集外词》,何香凝在题词中将廖恩焘的词集比为杜甫的“残年作”,肯定他的忧国情怀。1949年,廖恩焘从广州迁居香港,入住何香凝在香港坚尼地道25号寓所,直至1954年4月13日去世。若未征得何香凝同意,廖恩焘如何能住进她的寓所。

五 结语

从上述种种情况来看,何香凝与廖恩焘的关系是良善的。1949年前,何香凝未曾在回忆录中批判廖恩焘,但在1949年后,对廖恩焘多有指责和批判。笔者认为这种反差是因为时代环境造成的。何香凝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政治环境中,采取了一定的文字策略,将廖仲恺和她自身的形象从“腐朽”的原生家庭中抽离出来。在1957年《回忆廖仲恺》文中,何香凝为了批判廖恩焘,还特意补充了1912年前后流传的一则廖恩焘(代表北方反革命势力)和廖仲恺(代表南方革命势力)参加南北和谈的失实传闻。[ 何香凝对于廖仲恺、廖恩焘有无参加南北和谈,应该是清楚的。这则无中生有的传闻在何香凝前后两份回忆录中都未出现。]此外,她还批判了廖仲恺的叔父“也是满清官僚,曾经做过洋务总办、招商局总办和电报局总办等职务,生活自然更加奢华和阔绰了。”她继而写道“仲恺从少年时就因目睹官僚、买办阶级的腐败气氛……深有感触”。同时,她还强调“后来我们在留学过程中经济发生困难,也是由我的娘家帮助的”。[ 何香凝:《回忆孙中山与廖仲恺》,第23页。此内容在前后两份回忆录未有出现。]在1961年《我的回忆》文中,何香凝说她的“父亲是农民出身,他在澳门创了商业,在香港成了相当大的资产家、地产家”。[ 何香凝:《我的回忆》,《辛亥革命回忆录(一)》,第12页。]即便如此,何香凝在文中对他们的批判,只是点到为止,并未大肆渲染和鞭挞。[ 廖恩焘还曾出任汪伪国民政府的委员(只是挂名),但这在何香凝的回忆录中从未出现过。]

在笔者看来,何香凝与廖恩焘基于姻亲的纽带,双方都曾相互关照。但迫于时代环境,何香凝不得不把出仕过清政府官职的廖恩焘置于负面的描述,即革命的对立面之中,将廖仲恺及其自身抽离出原生家庭,从而构建出一种更加坚定的革命者形象。不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他们之间关系的认知。

何香凝:《虎啸图》,1910年在日本期间所绘,深圳市博物馆藏。

卜永坚、钱念民:《廖恩焘词笺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686-687页。原注断句有误。

参见笔者编撰的《廖恩焘先生年谱简编》,载《廖恩焘词笺注》,第1139-1209页。

尚明轩 余炎光编:《双清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2-211页。据编者注《自传初稿》为编者加,原名为《何香凝先生传略初稿》。另外,根据内容可知,该自传的撰写时间可能在1937年下半年或1938年,并非编者所认定的1937年上半年。

何香凝:《回忆孙中山与廖仲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另外,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63年出第二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1978年出第三版。

何香凝:《我的回忆》,《辛亥革命回忆录(一)》,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该书于1981年由文史资料出版社再印,2012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再版。

何香凝:《自传初稿》,《双清文集》,第192页。

何香凝:《回忆孙中山与廖仲恺》,第23页。

何香凝:《回忆孙中山与廖仲恺》,第23页。

何香凝:《回忆孙中山与廖仲恺》,第25页。

何香凝:《我的回忆》,《辛亥革命回忆录(一)》,第12页。

陈福霖:《孙中山廖仲恺与中国革命》,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77-178页。另可参见陈福霖、余炎光:《廖仲恺年谱》,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21-22页。

陈福霖、余炎光:《廖仲恺年谱》,第55页;章仲和:《南北议和亲历记实》,《辛亥革命回忆录(八)》,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第415-418页。

何香凝对于廖仲恺、廖恩焘有无参加南北和谈,应该是清楚的。这则无中生有的传闻在何香凝前后两份回忆录中都未出现。

何香凝:《回忆孙中山与廖仲恺》,第23页。此内容在前后两份回忆录未有出现。

何香凝:《我的回忆》,《辛亥革命回忆录(一)》,第12页。

廖恩焘还曾出任汪伪国民政府的委员(只是挂名),但这在何香凝的回忆录中从未出现过。

论文作者:朱志龙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7

标签:;  ;  ;  ;  ;  ;  ;  ;  

何香凝与廖恩焘的关系初探论文_朱志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