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小微调 课堂模式大转型论文_张谦

——新课改视野下的合作创新地理课堂

张谦 浙江省浦江中学 322200

摘 要: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接受和掌握,冷落结合和探究,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合作创新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地理课堂学习方式,它不仅要求教师应从“秧田式”教学转到“圆桌型”教学,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引导、合作、交流,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变革 合作探究 评价制度

一、课前利用暖课活动——吸引眼球

新课改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和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的教育理念。

1.在课前加强小组建设

(1)按照“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原则,重新划分小组。

(2)指导帮组明确组内分工,组员发言次序,建立鼓励组员参与的管理评价制度。

为了达到合作创新学习的预期效果,笔者设计了一个“相信自己,相信伙伴”的环节:“我很棒!”(送给你自己)

“我真得很棒!”(把手搭在旁边同学的肩上说)“我们真的很棒!”(组内同学一起说)。

2.利用好课前音乐,可以起到学生情绪的调解、课堂氛围的渲染、授课内容的预引导等作用

案例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暖课教学片断。

暖课视频:播放《春天的故事》MV视频。

师:歌曲象是娓娓道来的诉说,1994年红遍中国,歌曲MTV更是大手笔、大制作。1995年,它是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这位老人是指___?

组3生1:邓小平同志。

师:“座座城”是指哪个地区的著名城市?

组6生2:珠三角。

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说明一个___过程?

组1生3:城市化过程。

师:珠江三角洲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呢?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要向同学们展示成长的历程。

此环节是6个大组的抢答环节。经过组内统一意见后,举手发言的同学口齿伶俐。

其他倾听的学生也是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并能及时纠正发言同学的错误。在平凡的交往互动中,学生之间合作,分别发表各自的思想见解,在相互交流、补充、完善中,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有利于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尊重,这符合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讨论满足了学生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用视频创设情境,刺激学生感官,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情境中愉快地联想、思考。

二、课中唱响“合作探究stlye(风格)”——hold住

课堂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课本是教学的主要素材。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提出问题:让学生将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探究时发现的问题,通过口述、演板、投影等形式提出,供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学生按照预先分好的学习小组,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探究。经过组内合作探究,对存在问题各个击破,形成共同探究的学习成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倾听,收集信息,以备点评。

小组展示:每个学习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探究的成果及介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其它小组可以补充。

案例二:消失的楼兰古国

神秘消失一千多年的楼兰古国,它的王国遗址终于在1999年被发现。这个在1500年前还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繁荣古国,坐落在被视为禁区的罗布泊荒漠腹地,属于新疆若羌县,周围几百千米的戈壁沙漠深深深掩埋了曾经的文明。

丝绸之路使楼兰成为重镇后,人类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状况开始发生改变。随着丝绸之路上过往人流的逐渐增多,楼兰的发展开始不受控制。这种盲目性的发展,终于超越了环境的承载力,于是楼兰似乎在一夜之间被击倒了,它曾有过的所有繁华与文明最终深埋于黄沙之下。

1.提出问题:

(1)消失的楼兰古国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2.)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荒漠化面积为什么会扩大?导致荒漠化。

(3)荒漠化和沙漠化的概念是否相同?

2.合作探究:

(1)全班分六小组,两个小组完成一个问题。

(2)分组讨论后,相同内容的小组之间交流、总结。

(3)在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之后,出示“红色荒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石漠化”的材料。

3.成果展示:

以教师点拨为扶手,以分组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活动为载体,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可以探索、表达、分享思想的空间。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提升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总之,课堂问题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和“精华”所在,它决定教学的目标和顺序,关系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课后开展野外考察活动——增强“绿色环保”理念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通过“眼”“耳”“心”“嘴”等器官,最大限度地保证野外考察学习任务顺利完成。

考察培训组:介绍考察内容,提出食物,应急药品和其他物品准备,强调安全要求,布置考察作业。做到有的放矢,应让学生带着学习问题实施地理考察。

考察路线组:确定考察主题后,即把考察点用考察路线串连起来,每个考察点要有明确的考察内容。

考察方案组:带队教师和本组中的某位同学必须对考察前对考察路线及各考察点情况独自作一次实地了解,应对路线设计、考察点主要内容及途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做细致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制定考察方案。

还应制定一份较为详细的考察实施方案:考察时间及路线、各考察点内容和时间安排、考察出行方式学生分组及小组成员分工、考察物品准备、考察安全要求、考察区域相关资料(地图、图片和文字等)和考察作业(报告)布置等。

在考察中,地理教师对一些地理事物的成因、发生过程,结果或影响适应地从教学的角度进行讲解。例如,浦江白石湾滑坡发生的自然成因和人为原因,对交通及耕地的危害,应对措施等,这无疑是一次现场版的“自然灾害与防滑”的讲座。仙华山依靠山清水秀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起农家乐,种植业和养殖业已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相应问题,深刻理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含义,认识到山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是希望在山、潜力在林。

考察活动后:评价学生活动。对参加考察活动的学生评价也要及时,进行过程性评价(参与考察活动的表现,完成作业的态度,采用教师和小组共同评定)和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学生考察成果,如采集的标本、化石、所拍照片及考察报告作业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便确定以后参加野外考察活动的学生。要召开考察总结会,对优势考察成果进行奖励,同时总结考察活动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四、课堂后——延伸反思欠缺环节

课堂中某些环节的思考:合作学习,既有小范围的同桌合作,又有大范围的师生合作,可以交换更多的意见,弥补学生内部知识储备的不足。但是如果老师没有做好观察和记录,不清楚合作学习中的典型错误,以至于在后面师生互动环节中,个别学生虽有不同答案,却因为不敢提出来,老师还以为没有问题了。

五、设置话题环节

由于设置的话题(包括答案)本身缺乏质疑因素,因此小组讨论更像是一场闲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而在讨论过后,学生只是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少有人加以论证说明,更别说质疑和反驳。教师也只是让学生表达观点,而没有追问其来源、论证等。因此课堂缺乏精彩、深度的对话,预设味浓厚,生成性不足。提问超过一半属于低层次的问题,其缺失智慧挑战和思维发展的深层价值,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率。

完善措施:成功的合作课堂教学能给人一种留下值得思考的东西,使学生更深刻地受到地理课的内涵。给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不能太容易,更不能太难,要注重问题设置的层次化。教师设计的问题应遵循启发性的原则,问题的设置要源于教材,又适度高于教材,才能激励全体学生发挥各自的潜力,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水准和探究能力。

六、展示成果环节

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内容可能相对单一,仅展示思考结果,即呈现结论和答案。课堂虽采用一问多答的形式,但依然停留在追问结论的层面。口头回答虽快捷,但缺乏条理性。单调的展示形式,不利于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及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高中自然地理的学习,理解重于记忆,注重理解、运用原理和规律,有时需要绘图进行学习。而人文地理知识要点多,学习时记忆重于理解,需要多梳理教材,并在梳理的基础上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

完善措施:教师可以让小组长上台结合课件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教师也可以结合学案,让学生将讨论结果在学案上完善,在讨论结束后随机抽取几个组的学案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这样做可以比较快度地将学生的讨论结果原汁原味的展示出来,方便、快速。还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区域,让不同的小组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直观地展示小组与小组的不同,通过整合可以得到一个非常完整的答案,而且教师点评的时候可以给每一个小组打分,直观地反映小组讨论的质量。

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面对即时生成、稍纵即逝的细节行为,教师要及时抓住,及时引导,不断地推动学生进步,同时,这也能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改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在选取材料时,贴近生活、从感兴趣的材料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使学生在“创设情境——发展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惠《对地理课堂中“学生展示”环节误区的思考》.《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3。

[2]孙德勤《高三地理复习课的“瘦、漏、透”》.《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8。

[3]汪汉旗《课堂提问因“有效”而精彩》.《地理教育》,2013,6。

[4]李宏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地理教育》,2013,11。

论文作者:张谦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11月总第18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9

标签:;  ;  ;  ;  ;  ;  ;  ;  

教与学小微调 课堂模式大转型论文_张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