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恐角度看利比亚与美国关系的演变_卡扎菲论文

从反恐角度看利比亚与美国关系的演变_卡扎菲论文

反恐视野下的利比亚和美国关系演变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比亚论文,美国论文,反恐论文,视野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5月15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宣布,美国决定全面恢复同利比亚的外交关系,重开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并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删除;利比亚也宣布,从当天起正式恢复与美国的大使级外交关系。至此,冰封达25年之久的利美关系终于冰破雪融,期间双边关系经历了由“盟友”到“死敌”再到“伙伴”① 的曲折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美国认定的利比亚与恐怖主义的“亲疏”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美修好对美国反恐斗争、中东局势、伊朗核问题与朝鲜核问题等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九一一事件前的利美关系回顾

利比亚是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小国,但凭借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1951年宣告独立后,利比亚经历了伊德里斯王朝(1951~1969年)和卡扎菲执掌下的“民众国”时代(1969年以来)。在对外战略上,尤其在与美国的关系问题上,卡扎菲政权与伊德里斯王朝采取了迥然不同的政策。

(一)伊德里斯王朝的亲美政策

利比亚独立后,伊德里斯王朝把发展与西方大国,尤其与美国的关系作为对外战略的重点。1954年9月,利美两国签订友好条约,允许美国继续使用惠勒斯空军基地;美国则承诺在20年内向利比亚支付4500万美元的租金,同时提供相关的经济援助。美国宣称该条约“对保卫整个自由世界都是一个重要的贡献”②。利美友好条约成为冷战时期美国构筑全球战略的重要基石之一。1959年利比亚发现储量丰富的石油资源后,石油遂成为利比亚同西方大国联系的经济纽带。至20世纪60年代末,利比亚成为世界第六大石油生产国和第四大石油输出国。为了维持庞大的石油销售市场,伊德里斯王朝继续奉行亲西方政策。另一方面,基于石油供应和地缘战略的考量,美国也极力维护与利比亚的关系。1963年9月,美国总统肯尼迪接见了到访的利比亚首相菲基尼,着重强调惠勒斯军事基地对该地区稳定的重要性,称它是“利比亚独立与稳定的一种保证”③。通过与美国结盟,伊德里斯王朝不仅获得了西方大量的经济援助,而且得到了美国对利比亚安全上的保护。

然而,利比亚毕竟属于阿拉伯国家。20世纪50~60年代正值阿拉伯民族运动的高涨期。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与维护国家主权,自然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但是,伊德里斯王朝的亲西方立场与阿拉伯世界的反帝、反殖潮流格格不入。1964年2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就曾抨击利比亚境内的外国军事基地是对整个阿拉伯民族事业的威胁,号召予以清除。后来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方面的惨败,使利比亚境内的美国军事基地再次受到人们抨击,并在利比亚激起了广泛的反美示威活动。④ 面对危如累卵的国内外形势,伊德里斯难以力挽狂澜,最终走向覆灭。1969年9月,“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卡扎菲揭竿而起,伊德里斯王朝倒台,利比亚的亲美政策随之寿终正寝。

(二)卡扎菲政权的反美政策

1.利美交恶的过程回顾。 卡扎菲深受泛阿拉伯主义熏染,具有强烈的阿拉伯传统精神和民族主义情结。这决定了他的外交理念必然是捍卫国家主权、反对西方强权和追求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卡扎菲掌权后奉行激进的反美政策。上台伊始,卡扎菲就宣布关闭惠勒斯空军基地,取消英、美驻军。利美关系开始冷淡。

第四次中东战争使利美关系雪上加霜。战争中美国偏袒以色列的强硬政策使利比亚采取更为激进的行动,以牙还牙。卡扎菲拒不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声称要将其“赶下海”;开始视美国为“头号敌人”,并大力资助和支持那些被美国认为从事恐怖主义的组织,从此两国关系不断恶化。1979年后的“冲击使馆”事件⑤ 更使岌岌可危的利美关系陷入难以挽回的深渊,美国全部撤回了在利比亚的外交官,两国近乎断交。里根入主白宫后,美国更加严厉指责卡扎菲支持恐怖主义和秘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于1981年8月关闭了利驻美大使馆,驱逐了利比亚外交官,两国外交关系彻底中断。此后,美国从外交、经济、军事等领域对利比亚全面施压。

1976年,美国福特政府认定利比亚支持恐怖主义,并在次年国防部的一份报告中将利比亚列为美国的第四大敌人。1986年,里根政府以利比亚支持恐怖主义为由,宣布对利比亚实行经济制裁,冻结利比亚在美国的一切资产,责令美国石油公司和技术人员撤出利比亚,并启动旨在打击恐怖主义的《国家安全138号令》,对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实施了空中打击。卡扎菲随即宣布两国进入战争状态,利美关系跌入深谷。

20世纪90年代初,美、英还以利比亚矢口否认对“洛克比空难”的责任和拒不引渡恐怖嫌疑人为由,先后两次推动安理会通过了有关决议,对利比亚实施经济制裁,并责令其停止对恐怖主义的支持,向遇难者亲属赔偿一切损失。利比亚从此遭受了十年的国际制裁,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1996年8月,美国还通过了旨在进一步制裁与恐怖主义有瓜葛的伊朗和利比亚的《达马托法》(D’Amato Law),对向伊朗和利比亚能源部门投资超过4000万美元的外国公司施行惩罚。⑥ 尽管该法案遭到德、法等欧盟国家的谴责,美国仍然毫不让步。

2.恐怖主义因素是利美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 自1976年福特政府认定利比亚支持恐怖主义始,历届美国政府都认定卡扎菲政权与恐怖主义有染。无论是与利比亚断交、发动空袭,还是“洛克比空难”后推动安理会对利比亚实行经济制裁,“与恐怖主义有牵连”都是美国一贯的理由,这同时也阻碍了利美关系得到改善的可能。

1999年3月,经过南非和沙特阿拉伯等国的斡旋,利比亚交出了制造洛克比空难的两名恐怖嫌犯后,安理会宣布暂停对利比亚的经济制裁。但是,美国依然坚持单方面制裁利比亚,并试图阻止安理会全面解除对利比亚的制裁。2001年初布什上任后,仍将利比亚视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并将其列入谋求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无赖国家”(rouge state)黑名单。同年3月,布什总统签署《国会法案》,将《达马托法》再延长5年。⑦ 利美关系的坚冰迟迟难以解冻。

利美前嫌之所以迟迟难以冰释,其症结之一在于美国认为利比亚是支持恐怖主义的幕后真凶,并秘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严重威胁美国的安全;二是因为美国尚未摸清卡扎菲政权的真实意图,白宫担心反复无常的卡扎菲再度做出会令美国难堪的“惊世之举”。因此,在利比亚“以实际行动”与恐怖主义完全“划清界限”,并彻底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前,美国不会轻易与利比亚实现关系正常化。

九一一事件后利美关系的变化

为了摆脱美国的制裁和打压,日趋务实的卡扎菲政权开始调整其激进的反美政策。九一一事件后,利比亚明确宣布反对恐怖主义,并采取实际步骤修复与美国的关系,利美关系的坚冰逐渐消融。

(一)利美关系的回暖与复交

九一一事件为利比亚改善同美国的关系提供了契机。事件发生后,卡扎菲立即对恐怖行为进行了强烈谴责,并向死难者表示哀悼。利比亚还示意,愿向美国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并在与“基地组织”有关的情报方面和美国“共享”⑧。此举博得了美国的初步好感。反恐战争打响后,尤其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利比亚明确表示,同意向洛克比遇难者亲属支付27亿美元的巨额赔偿金,宣布断绝与恐怖主义的关系,并承诺在国际反恐斗争中与美国进行合作。⑨ 这是利比亚主动改善与美国关系的又一重大举措。此后,利比亚新招频出。2003年12月,在萨达姆落网后不到一个星期,卡扎菲即宣布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并表示接受国际社会的武器核查;随后又致函安理会,表示愿接受《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国际裁军条约的约束。2004年1月,利比亚将有关核武器、导弹开发资料及设备运抵美国田纳西州。不久,利比亚开始销毁其化学武器,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⑩ 利比亚这一系列的行动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广泛好评。

美国对利比亚主动向美国提供情报,积极配合反恐行动,彻底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姿态表示满意。前国务卿鲍威尔满怀信心地说:“我意识到与利比亚的关系应该往前走,我们接受利比亚返回国际社会符合我们的利益。”(11) 随后两国的高层往来逐渐恢复。2004年1月,美国资深众议员韦尔登率国会代表团访问利比亚,与利方就建立和促进两国平等关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冻结20多年的利美关系坚冰开始消融。

2004年6月初,美国贸易代表团访问利比亚,两国长达20多年的经贸隔绝结束。美国赞扬利比亚是西方“杰出的合作者”,并声明不反对利比亚加入世贸组织。此后,两国关系持续升温。6月底,美国助理国务卿伯恩斯访问利比亚,美国驻的黎波里联络处正式启用。9月,布什总统签署命令,宣布解除对利比亚自1986年以来的经济制裁。随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纷纷重返利比亚。2006年4月15日是美国轰炸利比亚20周年纪念日。利比亚一改往年的谴责和抗议,以音乐会的形式在和平气氛中纪念这一事件。利美两国的上述举措为双方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仅1个月后两国就实现全面复交。

(二)利美两国复交的动因

1.利美修好是两国互有所求,利益驱动的产物。 就利比亚来说,与美国关系正常化首先是为了免遭“反恐”打击。冷战结束后,利比亚的国际处境愈加艰难。苏联解体使利比亚失去了抗衡西方的战略依托和强大同盟,西方一致对利比亚施压,这迫使卡扎菲不得不淡化反西方论调。九一一事件后,打击恐怖主义被提上全球议事日程。美国以“反恐”为名,采用“先发制人”战略,相继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和萨达姆政权。美国还扬言,必要时将继续以武力解决包括利比亚在内的“无赖国家”支持恐怖主义和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这对卡扎菲是一个不小的震慑。他担心如果再不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利比亚定将成为美国的下一个打击目标,自己也难逃阶下囚的厄运。在萨达姆被美军生擒仅一周之际,卡扎菲选择了向美国屈服,其动机可谓不言自明。卡扎菲在接受美国有线新闻网专访时,曾明确表示,美、英“倒萨”战争是他痛下决心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原因之一。

2.利比亚还希望通过与美国复交寻求解除制裁,摆脱孤立困境。 利比亚因被怀疑与恐怖主义有染、秘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长期受国际社会,尤其受美国的制裁和封锁,经济损失惨重,几乎陷入绝境。利比亚称为此蒙受了330亿美元的损失,世界银行的数据也高达180亿美元。(12) 受制裁后,作为利比亚经济支柱的石油工业一落千丈,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民众对政府不满情绪愈益严重,这严重危及卡扎菲政权的统治基础。卡扎菲清楚这一切都是由美国认定利比亚支持恐怖主义,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引起的。如果再不“改弦更张”,同美国修好,利比亚国家经济将面临破产,即使不等到美国动武,其统治也将难以为继。同时,卡扎菲推行极端主义的内外政策,在国际上曲高和寡。尤其被美国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和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国家的黑名单,并被扣上“无赖国家”的帽子,更使利比亚在国际社会中陷于孤立。卡扎菲本人除参加非洲联盟和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会议以外,基本上呆在国内深居简出。而要摆脱孤立困境,重归国际社会,就必须从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入手。(13)

3.就美国来说,除了全球战略考虑和巨大石油利益的驱动,反恐和防扩散战略的需要是美国同利比亚复交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九一一事件以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2002年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认为,其他大国暂时不会对美国构成战略性挑战,目前美国所面临的最大、最紧迫的威胁就是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14) 因此,反恐和防扩散是美国近期的一项战略重点。而美国认定利比亚与这两者都有瓜葛。所以,实施对中东地区进行民主化改造的“大中东计划”成为美国反恐和防扩散战略的最佳切入点。美国虽然活捉了萨达姆,但“改造大中东”的计划却任重而道远。

近期,伊拉克的混乱局势已使美国疲于应付,而伊朗核问题的僵持又令美国束手无策。因此,美国急需为其屡遭质疑的“大中东计划”寻找突破口。布什总统选择在此之际与利比亚全面复交,一方面,可以缓和近年来美国同阿拉伯国家的紧张关系,改善美国因发动伊拉克战争而遭到破坏的国际形象,转移人们对伊拉克局势恶化的视线。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样板”,使其他所谓“无赖国家”效仿。美国国务院明确表示,“美国希望那些谋求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以利比亚为榜样,效仿利比亚的做法。”(15) 白宫要向全世界,特别是敌对国家传达这样一种信息:不论什么政府,也不论过去如何,只要顺从美国的意旨,唯美国反恐与防扩散是瞻,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受到美国的优待。

利美复交对世界和中东局势的影响

长期以来,美国对其认定的支持恐怖主义,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伊拉克、利比亚、伊朗和朝鲜等施以“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如今在这一政策下,利比亚的“归顺”成为美国全球反恐战略的一个成功范例。利美复交,其重要意义将超出两国关系范围,对美国的全球反恐战争、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以及整个中东局势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对美国反恐战争和防扩散战略的影响

利美两国复交给布什“先发制人”的反恐战争增添了一簇成功的花环,大长了因搞单边主义而在国际社会陷于孤立和被动的布什政府的士气,减轻了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政治压力。主导美国政坛的新保守主义者认定,利比亚的转变是美国单边主义的胜利,是“大棒政策”的奏效,是伊拉克战争的直接后果。因此,白宫企图把利比亚作为反恐战争成功的先例,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推广,这势必会刺激美国变本加厉地推行单边主义和单极独霸战略,增强其黩武主义倾向,使其在反恐政策方面可能更具进攻性、冒险性和侵略性。

利比亚在反恐和废弃违禁武器问题上采取与美国合作的态度,对恐怖主义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危险。这对美国的全球反恐和防扩散战略将起到积极作用,便于美国加速实现其在反恐和防核扩散领域的战略目标。美国会义无反顾地拿利比亚来做文章,把它树立为“自觉反恐”和“主动弃核”的“利比亚模式”,向伊朗和朝鲜等国家施压,可能使本已陷入僵局的伊朗核问题与朝鲜核问题更加扑朔迷离。

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宣布利美复交的声明中指出,“当世界各国施压让伊朗和朝鲜做出行为上的改变,做出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非常重要的改变时,利比亚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榜样”。她强调,正如2003年是利比亚人民的转折点一样,2006年对伊朗和朝鲜人民来说也可能是一个转折点。(16) 然而,利比亚无论综合实力,还是国际影响,都难与地区大国伊朗和六方会谈框架下的朝鲜相提并论。美国在利比亚上演的“弃恐废核”样板戏,未必能在伊朗和朝鲜演得下去,甚至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二)对整个中东局势的影响

美利两国关系修好使中东局势更趋复杂。卡扎菲从反美营垒里“脱颖而出”,向美国靠拢,使日渐式微的中东反美、反以色列的激进国家阵线遭受重挫,其力量和影响更趋萎缩,壮大了该地区亲美力量的声势。中东地区的力量格局由此会更加失衡,美国的主导地位和支配性影响得到巩固和强化,“阿以冲突”中阿拉伯方面的弱势地位将更趋明显,这为中东和平进程增添了新的变数。更为重要的是,利比亚在军事安全上也开始向美国靠拢。卡扎菲主动要求美国向他提供“安全保护”,表示愿意为美国重开军事基地,这无异于让美国成为利比亚的保护国。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利比亚将成为美国在北非的前沿军事阵地,从这里南下可以控制非洲,东进可挤压埃及、叙利亚,这必将引起该地区其他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

利美复交不仅将加剧中东各国对以色列军事优势的忧虑,也可能使被美国怀疑有核计划的国家叙利亚陷入困境。叙利亚是中东和平进程的主要当事国,它也被美国扣上了“支持真主党,支持哈马斯,企图发展核武器”等帽子。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英战机秘密监视叙伊之间的交往,试图寻找顺便打击叙利亚的借口。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曾声称,叙、伊都是“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是下一步需要进行“政治改革”的地方。(17) 目前,美国为伊朗核问题大伤脑筋,尚无暇顾及叙利亚。一旦美国在伊朗得手,它极有可能会把目标对准叙利亚,那时叙利亚将面临巨大压力。

此外,利比亚的“屈服”使阿拉伯国家普遍担忧,美国毫不费力就除去它在中东的一大心腹之患,这是美国进一步“改造中东”的迹象,美国会一鼓作气,加紧实施“大中东计划”,达到控制中东的战略目标。然而,卡扎菲的“倒戈”,也暴露了美国不择手段地诱压、拉拢和分化阿拉伯国家的图谋,这也会加剧和激化阿拉伯国家与美国的矛盾,导致美国在中东的“软实力”不升反降。阿拉伯国家具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价值观体系,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长期游离于阿拉伯主流政治之外的卡扎菲的激变,不但不会消弱,而且会强化主流阿拉伯国家所固有的政治和外交理念。埃及和沙特正是在卡扎菲“归顺”之后共同发表声明,强调它们将坚持走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拒绝美式民主”的。(18) 美国企图利用卡扎菲的“归顺”推进西方式民主和自由的传播,重塑中东政治面貌的如意算盘未必能得逞。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美国进一步推进中东民主化进程,必将威胁到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现政权的稳定与安全。

回首半个多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利美关系,不难发现,美国认定的利比亚与恐怖主义的“亲疏”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利美关系的走势。利比亚涉嫌与恐怖主义为伍,秘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曾使利美两国不共戴天;九一一事件后,随着美国全球反恐战略的实施,利比亚明确宣布与恐怖主义彻底决裂,积极配合国际反恐斗争,果断摒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又使利美两国化敌为友。可见,“支持、参与”和反对、打击恐怖主义构成两国关系的主题之一。利美复交对美国的反恐斗争将起到积极作用,但又可能给陷于停滞的中东和平进程增添新的变数,也会使陷入僵局的伊朗核问题与朝鲜核问题更加扑朔迷离。

注释:

①笔者认为,九一一事件以后,利比亚主动向美国提供“基地组织”的有关情报,积极配合美国的反恐行动;卡扎菲还主动要求美国向他提供“安全保护”,表示利比亚愿为美国重开军事基地。据此,利比亚可被视为美国事实上的“伙伴”。

②Ronald Bruce St John,Libya and United States:Two Centuries of Strife,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2,p.70.

③Ibid,p.80.

④参见王林聪:《利比亚与美国外交关系述论》,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119页。

⑤1979年12月,为支持伊朗扣留美国人质事件,2000名利比亚穆斯林将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洗劫一空,并付之一炬。

⑥See Ayman Talal Yousef,Dilip H.Mohite,Rise of Islamic Fundamentalism and the Grand American Strategy,Delhi:Kalinga Publication,2002,p.185.

⑦杨鲁萍:《变动中的美国和利比亚关系》,载《西亚非洲》,2002年第6期,第57页。

⑧Ronald Bruce,op.cit.,pp.89-90.

⑨See Neil Ford," Libya edges back into the fold" ,The Middle East,October 2003.p.46.

⑩参见杨廷智、王泰:《试析利比亚与西方改善关系的“三步走”策略》,载《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6期,第50页。

(11)Larry Luxner," Libya Game on" ,The Middle East,October 2004,p.40.

(12)Ray Takeyh," The rogue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Foreign Affairs,May/Jun 2001.Vol.80,Iss.3.

(13)参见尹承德:《卡扎菲“变脸”的前因后果》,载《领导科学》,2004年第7期,第45页。

(14)See John Gaddis," A Grand Strategy of Transformation" ,Foreign Policy,Nov/Dec,2002.

(15)唐勇等:《美欲打造“样板国家”,利想摆脱国际制裁》,载《环球时报》,2006年5月17日。

(16)韩联社华盛顿2006年5月15日讯。

(17)参见闫文虎:《美国对中东“民主化”改造战略》,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1期,第47页。

(18)参见尹承德:前引文,第46页。

标签:;  ;  ;  ;  ;  

从反恐角度看利比亚与美国关系的演变_卡扎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