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路径构建分析论文_赵玲丽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路径构建分析论文_赵玲丽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

摘要:中共中央要求“高校思想宣传工作要做到‘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一门面对全体学生广泛开设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必须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使其顺应当下“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的局面;而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更应该积极探索,构建道德教育提升的新途径。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课堂思政

1《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构建的时代环境

1.1时代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表现,探索与实施课程思政改革行动策略是实现高校“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思政”指的是在高校所有课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高校教师要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希望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主要专注于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文学通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大学语文》课程就是《大学语文》教师的“责任田”,各位教师都要耕好自己的这一份“责任田”。这就意味着,作为一门广泛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必须紧密依托这一课程构建“课堂思政”。《大学语文》在“课程思政”的构建中,可以极大的依托自身课程与思政教育天然的相关性,一方面要秉承课程承载思政,另一方面必须寓思政于课程,这是一个层层递进、逐步开展的过程。

1.3独立学院“课堂思政”的特点

独立学院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独立学院开设的《大学语文》类课程,也极其注重其应用型,这也决定了在独立学院开展“课堂思政”构建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这个性质。一方面,“应用型”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必须牢牢树立培育对象的价值观念,这个价值观念必须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和要求的,是最基本的宗旨和方向;另一方面,“应用型”的培养模式使得《大学语文》在构建“课堂思政”的时候,更加容易找到切合点,这固然是由于《大学语文》与思政天然的密切性导致的,但更是由于独立学习本身的办学理念决定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课堂思政”的良好构建,也正是独立学院进行德育提升的绝佳路径之一。

《大学语文》课程虽是高等院校一门传统的通识课程,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思政内容与课程知识之间出现割裂,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创新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是摆在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三全”要求下的《大学语文》“课堂思政”建设

2.1“三全”原则

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后,全国高校对于加强各个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已经形成共识。那么,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突出“三全”原则,就成为了课程改革中的重点指导思想。《大学语文》课改在探索“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上,必须在课程的建设上重点着墨,首先做到“课程思政”课改开展过程中的思想统一。

2.2《大学语文》“三全”育人思想的体现

首先,《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体现了“全过程育人”的要求。《大学语文》主要以公共基础课的形态出现,面向全校全部专业的学生。这就要求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时候,不能只是其中几个系部、几个专业的建设,也不能是几位老师的努力,更不能是某一阶段的突击工作。全过程育人的要求必须从涉及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个阶段入手,环环相扣,并且形成管理上的闭环控制,以保证全过程育人的效果。

其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体现了“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可以育人的全部机制和渠道,进行一些列思政教育的宣传与贯彻,从而为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拓宽思路及路径,努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价值理念相一致。一方面,《大学语文》课程可以通过主题教育、意识培养、微课堂等教学手段逐步渗透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在进行课程思政构建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中的指导。在指导学生参与一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逐步进行对应的价值观教育,以期培养满足人民群众要求的、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大学生。

再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要充分体现“全员育人”的要求。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大学生,这是全社会共同的期盼和努力,是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教育”概念。这种“大教育”概念,首先就表现在高校的从教人员及教辅人员的全局意识上。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当中,《大学语文》必须紧密依托独立学院自身拥有的全部师资力量,紧密团结和联系相关的在职人员,这就既包括课程任课教师也要包括教辅人员等。在全员育人原则下,涉及《大学语文》所有任课教师及辅导员、党务工作人员等,都要参与到育人工作中,都要积极加入到课程思政构建的探索中来。

3《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路径构建及创新

在《大学语文》课堂思政实践的开展中,除了继续在课程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工作之外,也要正确把握和处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把课程思政搞成纯粹的思政课程,否则就丧失了《大学语文》的主导性,丢失了“课堂思政”的“初心”。一些思政素材的巧妙利用,德育教育的潜移默化,从教师到学生的全面推进,给学生以适当的表达渠道,就可以有效的规避可能产生的生搬硬套,刻意雕琢带来的不良效果。在《大学语文》构建课堂思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三教两学”的模式,即以“教师、教材、教学”为基本立足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学习榜样”。在独立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更应该秉承独立学院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师资、生源等的客观情况,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来推进课堂思政工作,挖掘自身所承担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专业知识教学之中,使“课堂思政”成为独立院校德育工作提升的新途径。

结语

在《大学语文》构建课堂思政的过程中,以“教师、教材、教学”为基本立足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要突出“思政味儿”。在独立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秉承独立学院自身的办学特点,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来推进课堂思政改进的工作,充分提炼课程中所承担的德育功能,拓宽独立学院德育提升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重构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9(10):127-128.

[2]张强.“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实践课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8(11):97-98.

作者简介:赵玲丽,女,博士,副教授,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与批评。

基金项目: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第五批优秀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XK201809)成果。

论文作者:赵玲丽

论文发表刊物:《学习与科普》2019年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6

标签:;  ;  ;  ;  ;  ;  ;  ;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路径构建分析论文_赵玲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