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研究与探讨论文_周盟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研究与探讨论文_周盟

周盟 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 255000

摘 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积极倡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应逐步学会查找和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认知历史的观念。

关键词:高中学生 史料分析 能力 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高中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试题倾向于运用史料来呈现问题,从选择题到论述题,不管难易程度如何,都运用了大量的史料。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一、阅读史料,提高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

阅读文字类史料,首先要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最基本的特征,即把握历史知识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多方面”(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问题、对外关系)等。在阅读活动中,可根据以上基本点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从中取得规律性和本质性的认识,提取有效信息,奠定理解和运用史料的基础。如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的材料: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学生阅读后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点:时间:汉武帝时;地点:思想领域;人物:董仲舒;事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了这些基本点,联系当时的时代特征,还可以得出事件的原因:政治上,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与加强。与之相适应,思想上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得出事件的影响:进一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内容进行分析时,引导学生找出材料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对材料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二、阅读史料,提高学生解读问题的能力

解读过程分为两步依次推进:第一步,在认读过程的基础上,通过“由教师根据相关史料提出引导性的设问或由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相关史料提出设问→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归纳→进而明晰相关史实表象意义”等环节认识史料。第二步,对史料表象意义认识的实质,要揭示出史料表象背后所隐含的深刻内涵,挖掘出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能否正确地找出上述“出处”“关键词”和“语句”,也就成为了提高获取最大有效信息能力的关键。为此,笔者分五个层次付诸实践:一是读记对相关史料的介绍和掌故诠释,撷取相关史料中的背景信息;二是给史料划分句子成份(篇幅较长的先划分层次,再划分句子成份),找出关键词或重点句子,撷取相关史料中的表象信息;三是在“剩余的”史料中,找出与关键词或与重点句子密切相关的修饰成分,撷取相关史料的外延(含时空)信息;四是把史料放回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中,结合根据史料所设计的问题,撷取对相关史料的使用信息;五是概括史料表述的中心思想(篇幅较长的先概括段落中心思想,再概括整个史料的中心思想),撷取相关史料的内涵信息。综合上述五个层次,即可在史料分析中较为全面地获取有效信息。以分析“东方会议以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例:介绍“东方会议”和“首相田中义 一”——(背景信息);划分句子成份:

“东方会议以后, 日本首相 田中义一 向天皇 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

状语 定语 主语 状语谓语  宾语

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主语、谓语、宾语的相关成分分别是史料的关键词或重点句子,读此便知道是田中义一密奏了(略)(表象信息)。

——状语、定语的相关成分分别是与关键词或与重点句子密切相关的修饰成分,读此便知道了史料所述内容的年代、国别、主要人物及其地位、行事的方式等(外延信息)。

综合表明——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制定了侵略亚洲、称霸世界的国策,并已付诸实施。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的目的,就是敦促天皇要完成所谓的“明治大帝遗策”,中国已成为其发动新的侵略战争的目标(使用信息)。

三、阅读史料,培养学生正确迁移史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史料题的要求与所学的课本知识相结合,即把史料的历史内涵回扣到教材相关的具体内容上去,实现有效信息的正确迁移,是解析史料及史料题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一,比较史料与课本相关史实之间在叙述(或描述)、观点、评价等方面的联系及异同,发挥史料的有效信息与课本相关史实之间相互厘证、补充和拓展的作用;第二,把史料的有效信息融于课本对于历史本身的阐述(叙述或描述)之中,使对相关史实的认识更接近于客观历史事实的本身;第三,在上述两点基础上,结合史料题的设问,对史料的有效信息进行筛选、利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完成史料信息的正确迁移(即回扣教材相关内容)。现以下段史料题为例说明:

“我国的敌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东三省和热河失掉了,自然在号称统一政府下失掉。我们应该要负责,不过我们站在革命的立场说,却没有多大关系……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谤毁,我们总以清内匪为唯一要务。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本末倒置,前后倒置。”

——蒋介石《剿匪理论与实际》

问题:(1)材料中的“土匪”“内匪”指的是谁?

(2)材料中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发生后作者的态度?

(3)“总以清内匪为唯一要务”反映了蒋介石的哪种政策?决定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比较:史料与课本相关史实所说的都是蒋介石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对国内主要矛盾所持的观点,叙述一反一正,观点对立,结论迥异。

融合:史料为教材的叙述内容增添了历史现实感,并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厚重、完整。特别是蒋的观点为教材中中国共产党揭露蒋却强敌、打内战,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及蒋反人民、搞独裁专制统治的反动本质,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现实证据,同时也明晰了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真实原因。

迁移:在比较、融合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做答略)。

参考文献

[1]刘春治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和运用[J].考试周刊,2012年37期。

[2]王红微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及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2,(6)。

论文作者:周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研究与探讨论文_周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