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及操作策略论文_莫厚昌

初中语文“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及操作策略论文_莫厚昌

莫厚昌 四会市会城中学

摘要

传统教学的弊端,如: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缺乏学生的主动性参与与互动,忽视不同学生的发展能力。这种忽视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一刀切”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从发展过程看,每个个体的自身发展都是独特的、个性化的、具体的和有差异的,因材施教可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培养各方面人才,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关键词:初中;语文;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操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提出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纲要》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和基础性,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统一的新特点,从重知识向学生发展转变、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因材施教作为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进行教学。因此,我们的素质教育需要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在呼唤因材施教。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下面我就结合我在多年的初中语文课堂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和操作方法,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全面落实“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新课堂教学理念,构建高效课堂是我校当前的研究主方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所有学生均能获得发展,这是我们开展因材施教的目的所在。

1.总体学情诊断

教师在教学之前通过预习案、作业分析、测试、实验操作、学生访谈等方式获取诊断信息。教师要对学生基本能力、掌握状态调查充分,对学生的相关学习情况作出全面的综合判断,从而为下一步分层合作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取提供重要的依据。

2.确定学习目标

为了保障自主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因此教师要

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首先通过学情诊断,分析出学生的薄弱环节,然后针对某薄弱环节确定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目标。再根据组内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协调分层次教学目标。最后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合作学习目标。

3.任务设计

进行分层合作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各个层级之间的梯度问题,以鼓励为主。选择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要根据小组的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即教师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不仅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能力,而且还要考虑各层次学生掌握的程度,然后设计适应有差异的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并且让每一个小组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好适应各层次学生实际的三个层次的任务:基本任务,主体任务,探索性任务。分层任务设计是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此,教师要处理好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个别学习及小组讨论的关系,真正把“学生层次”与“任务层次”结合起来,采取分合有序,动静结合,学生全员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都学有所得,这才是因材施教策略的目的。

4.分组合作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要避免课堂出现“优势学生的舞台,弱势学生搭车”的现象,所以我们在开展分组合作学习时,为每个小组制定明确的任务,明确每个组员的分工。教学中,教师把握开展合作学习的时机,如:学生思维受阻时、学生产生分歧时等,教师安排小组内合作学习,鼓励互相发言、互相帮助、学会聆听、互相探讨,让学生在愉快的互助合作中获得发展,教师也通过科学引导巧妙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成功的分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各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5.问题式启发

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如: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层次性等。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问题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应该是多个问题的组合,或者是一个问题可以拆分为多个问题加以解决。

6.组际交流

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作汇报,或由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交流内容包括讨论的结果或小组学习的体会等。通过组际交流,进一步拓展了思路,纠正了带有共性的错误,并将小组的认识转化为全班的共识。组际交流后,为把学习引向深入,有时教师可有意地挑起对同一问题不同意见的争辩,组织思维的撞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活课堂气氛。

7.集体评价

当各小组的学习结果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展示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对各组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按标准评定成绩,当众揭晓,以使小组之间互相比较,开展竞赛;另一种是口头评价,表扬好的,推动中间的,鞭策差的。

二、组建兴趣小组,谋求全面提高

组建语文兴趣学习小组是一门学问,组建科学的兴趣小组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分组分层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便于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利于构建动态的语文课堂。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分组前调查

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给学生营造自主、自由的学习空间,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前,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可靠的学情诊断,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进程和学习问题进行查探,并判定其在学习情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活动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分层状态和发展趋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动态分组

学生的分组并不是一层不变,学生的分组是动态的,教师针对每次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单、疑问单或者作业分析或调查访谈,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技能状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学情诊断,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分组方式,比如那些基础较强的课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课程的掌握能力进行分组:能力强的为A组,中等的为B组,较差的为C组。这样的分组,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对于那些比较容易理解的课程,我们可以采取互助式分组,各小组按照“强弱异质”的原则进行组合,保证组内成员的知识基础有高低,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从分层合作教学模式中受益。通过这种形式分组,尽量保证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充分体现分层次教学中组内成员之间的互补性,以便优秀的学生能够帮助学困生,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分层作业,构建多样化作业模式

传统的“一刀切”式作业布置往往使后进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这也是长期以来造成“高耗低效”的原因之一,已严重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形式下,教师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分层作业布置方式,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发展和提高。

1.作业难度分层

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可将作业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在作业布置的形式上面,教师将不同层次的作业在一张作业纸上同时呈现出来,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同样难度的情况下,由于学困生的处理速度无法与A层次的学生相比,与B层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数量上面也要进行合理分层。

2.作业量分层

由于优等生对教材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快,他们对于一些基础的作业已经掌握的比较牢固,为此,要让这些学生从简单机械的基础性练习题中解放出来,为他们布置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便于提高这些学生的智力。

对于中等生,他们的基础知识相对来说还可以,但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这部分的学生的思维水平又没有达到这个层次,所以在设计作业时,要多布置中等档次的作业,对于难度较大的作业要注意分层设计,让这些学生“翘翘脚就能摘到桃子”。

对于学困生,由于他们基础知识不扎实,所以应该调控作业的难度,增加基础知识的作业量,减少有难度知识的作业量。比如古诗文的学习,对于学困生的要求是在背诵之前认认真真地抄写一遍,弄懂诗意,然后让他们互相结对监督背诵。通过观察,如果这些学生默写不尽人意,还需要再次背诵和默写,所以,学困生相对于优秀生的作业量要多许多。

3.作业目标分层

在设计作业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层次情况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目标,在进行作 业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理解能力的高低、学习水平的差异,将目标层次化, 而分别布置不同目标的作业。

四、建构评价制度,发挥激励功能

教学评价对于高效课堂的建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同时也要评价教师,因为教师也是课堂教学重要构成要素。另外,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所以评价的标准也要“因生而评”,不能一刀切,构建层次化的评价制度是因材施教思想的一种体现。

1.评价教师

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从教学评价的制定上则有所反映。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高效性、人本化,只关注少部分优秀学生的课堂教学已经违背了现代“人本教育思想”。教师需要走进学生,了解不同学生的情况及其需求,只有如此,才能找到不足,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卡反馈的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意见收集以及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效果等方面来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然后分析自己在教学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导致其中存在不足的原因,然后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2.评价学生

在日常教学检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试卷,如分必做题和选做题。针对学困生只要求完成必做部分,针对中等生和优秀生则可以推荐其做部分选做题,以此评价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

《论语集注》记载,“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是后人对孔子育人理念的精准概括。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因材施教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共同期盼。

参考文献:

[1]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上)[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9:56—58.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藻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71—72.

[3]钟启泉等著.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69—71.

[4]姚成建.因材施教与教师角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7) .

[5]陈小涵,因材施教,照顾差异[J].中国冶金教育,2005,(2) .

[6]王华文.论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及其具体运作[J].台州学院学报,2004,(1).

论文作者:莫厚昌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及操作策略论文_莫厚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