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发音正误声学特征辨析

普通话水平测试发音正误声学特征辨析

余琳[1]2001年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发音正误声学特征辨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以我的导师王渝光教授领导的199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项目——“普通话水平测试各等级标准语言特征数据库系统”为主,力求通过对大量的语音样本的分析研究达到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做更为明确、清晰的正误界定。 本文将通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容易读错的zh、ch、sh、r—z、c、s、平翘舌音组,n—l鼻音、边音组和an—ang、en—eng、in—ing前后鼻尾韵音组,参考已有的言语声学、实验语音学理论依据和研究成果,绘制符合普通话水平测试实际的波形图、频谱图和语图,以求确定在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程中,科学客观地确定每一个音的正确、缺陷和错误界定,以便能做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客观公正,在今后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最大限度地避免测试的主观性,加强和维护普通话水平测试国家法定标准《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有效提高普通话测试质量,也可以利用其成果在普通话的教学中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测试对象的语音问题进行科学的纠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蔡彦鹏[2]2006年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系统的语图识别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以我的导师王渝光教授领导的2003年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ZDI 105-18)子课题“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系统研究”(ZDI 105—18—24)为主,力求通过对大量发音材料进行对比分析,达到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标准做更为明确、清晰的正确、错误、缺陷界定。 本文选取了试卷号为GT1的国家普通话考试卷子中赵廷、从贵读单字、词语、句子部分的语音材料,参考实验语音学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成果,使用speech analyzer软件绘制wave form(音波图)、custom pitch(音高图)、spectrogram(语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深入地分析,以求在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的过程中,科学、客观地界定每个音的正确、缺陷和错误,在今后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中最大限度的避免测试的主观性,有效提高普通话测试质量。

程思睿[3]2016年在《贵州“思南普通话”与普通话语音对比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思南普通话”属于“地方普通话”,又称为“过渡语”。在“思南普通话”语音系统中既有思南方言明显的印迹,也有普通话语音的鲜明表现,其性质为过渡性普通话。本文立足于实验语音学之基点,在研究中首先建立了思南话、“思南普通话”与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对比框架,在理论上找出叁者的相同点与差异;其次运用采集的具体录音样本进行实验分析,在语音图谱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以数据比对结果,描写出“思南普通话”与普通话在声母、韵母以及声调方面的共性与个性,尤其对差异部分进行了较为细腻的阐释。例如,“思南普通话”声母不分“平翘舌”、“鼻边音”;韵母中[???]、[??n]二韵[?]元音习惯性脱落,[?n]、[??]、[?n]、[??]前后鼻韵母混淆等细节;最终揭示出“思南普通话”在声母、韵母方面与思南方言的一致性相对要高,而在声调上与普通话更为接近的实质。在实验分析中,本文采用了Praat语音软件,获得了较为科学的声学实验图谱。通过对系列声学图谱数据的详细对比解读,梳理出了“思南普通话”与普通话在差异上属于“缺陷”抑或“错误”的区别,这是在人耳听辨中一直无法清晰划界的范畴,是普通话教学与人工测试中的难题。而通过实验语音图谱对比,“缺陷”数值与“错误”数值界限较为明晰。例如,思南普通话[?]的语图噪音乱纹多,波形曲线包络较整齐,元音共振峰F1、F2、F3频率分别为300Hz、1400Hz、2800Hz,分布均匀,完全体现的是[s]的音色。这种数据就显示为“错误”;而声母强频区的频率范围在4000Hz左右,乱纹下限在1600Hz左右消失,F2在F3和F1之间偏上的位置,这种数据显示的是“缺陷”。

王渝光, 陈典红[4]2002年在《普通话韵律的声学特征及正误辨析的原则方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声学分析的角度,探讨了普通话韵律的特征,提出了辨析普通话韵律正误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具体的语音实验, 分别探讨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各个部分的韵律特征及具体的评判, 认为正确的韵律模式可能不止一种,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吴昌银[5]2003年在《普通话水平计算机测试(PSJC)总体模式实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话水平计算机测试简称PSJC,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即PSC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广大语言文字工作者特别是PSC研究者的目标之一,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番探索。PSJC具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交叉结合的特点,从自然科学角度看,它属于形式化的理论系统;从语言学角度考察,它又具有社会科学属性。首先把初始元概念引入到PSJC的研究中,认为应该从普通话语音中分析出若干个初始元,并力求把它们符号化、数字化,从而构建出基于PSJC的初始元理论。根据基于初始元理论的模块系统理论,认为PSJC的理论模型应该由若干个有机联系的子系统构成,且子系统遵循形式化、层级关系等规则,从而构建出PSJC的总体理论模型。分析论述实验语音学,并提出它对PSJC的研究方法有着指导甚至规约的意义,具有基础性地位。对定性、定量方法作比较分析,认为PSJC的研究应在必要的定性研究的基础上以定量研究为主。第二章深入剖析语音分析软件技术的原理,研究语音分析软件Speech Analyzer的原理、功用,认为应该把它和Microsoft Visual FoxPro 6.0或8.0整合起来,并用以构建语音数据库和编制相关程序。语音分析分时域分析、频谱分析和语谱分析,认为语音识别有多种方法,PSJC应该选用模板匹配法。提出语音识别、匹配和评判过程主要分采样、提取初始元等共七步,而且PSJC的评判标准要遵循音位学、实验语音学的原则和方法。第叁章经过实际分析研究后认为,元音的初始元参数主要选用第一、二、叁共振峰频率值F_1、F_2、F_3及其组合模式。辅音的初始元参数因为远比元音复杂,应该具体音节具体分析。对于声调,主要分析对应元音的基频F_0的情况。本文在具体分析后还认为控制某变量的定量研究方法对于PSJC相当有效,因此PSJC研究应该多采用此方法。第四章进行PSJC的初步技术实践,完成了字段设计、表单制作和相关程序的编制。第五章提出结论、问题与建议。

周燕飞[6]2004年在《普通话双音节词语声调的声学特征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出发,对单音节、双音节词语声调的声学特征进行分析,着重考察了音高基频值的变化情况,采用5度值记调的方法,考察基频值在5度记调中的变化情况。对双音节词语声调的考察得出,声调发音过程中的协同效应是相互的。平时对双音节声调的分析注重后位声调对前位声调的影响,关于前位声调对后位声调的影响,则强调得不够或未作说明,本文则从二者的角度对声调的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对声调的声学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调值的具体变化值,为普通话的测评和教学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考察普通话各个等级中的声调的发音情况,对声调的偏误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声调教学中的原则和方法。

杨蒙[7]2017年在《对外汉语正音课训练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汉语正音课是一门在学生原有发音的基础上,对其语音问题进行标准化纠正的课程。目前,由于各高校的留学生构成不同、培养计划不同、教学目标不同导致正音课没有成为各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但是通过调查,留学生对于正音课是有需求的,他们希望通过专业的正音训练提高自己的汉语发音。因此,正音课的开设还是有必要的。而对于已经开设正音课的学院,他们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正音教材参差不齐,学生反映正音训练过程比较枯燥等。通过对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正音课的连续观摩和调查,笔者发现实际的正音课堂确实存在以上问题。因此,根据学院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设计一部比较合适的训练材料,建立一套比较实用的训练模式就显得比较重要了。首先,训练材料的合理化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上课效率。其次,正确、高效的训练方式不但可以改善学生的汉语发音,而且也会增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信心,促进其交际能力的提高。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对外汉语正音训练模式的研究综述。在研究综述部分又分别从正音教学、对外汉语正音课、对外汉语正音训练模式叁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是关于对外汉语正音课整体的调查访谈及分析。首先,这部分分为调查设计、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和建议叁个小节。其次,这叁个小节分别从学生整体和正音课课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对学生整体的研究由正音课前和正音课后的调查设计两部分组成。对于正音课课堂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课堂设计和观摩,发现学生存在的语音偏误,从而给出较为合适的建议。第叁章是关于对外汉语正音课个案的调查访谈及分析。个案调查和分析分为对学生个案和教师个案的访谈和分析。学生个案研究的对象为一个汉语发音很好学生和一个汉语发音不好的学生,通过两个学生的对比总结出正音训练和个人学习策略对他们学习效果的影响。对正音课教师的访谈和分析,主要有学生对教师上课情况的反馈、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教师对正音课相关问题的看法等。第四章是正音课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则。正音课的研究以语音学理论、语言监控理论、语音偏误理论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正音课的设计原则又包括正音训练材料设计原则和正音训练模式设计原则。训练材料和训练模式设计原则均分为分级别的和不分级别的两个方面,分级别的包括初级、中级、高级叁个级别。第五章是对外汉语正音课训练模式设计。正音课训练模式设计包括正音训练材料设计和正音训练模式设计。这两种设计均分为分级别的训练模式设计和不分级别的训练模式设计。最后,把正音训练模式设计运用到真实的课堂中,接受课堂的检验,并根据检验出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最后为论文的结语,包括论文的结论、不足之处和对研究的展望。首先对整篇论文的研究做出总结,然后对前期调查、整体设计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最后提出相关研究的发展空间。此外,我们还根据论文的设计做出了不同的正音训练材料示例和正音训练模式示例,置于附录中。希望这些示例可以为正音训练提供一些参考,也给教师一定的启发。

夏咸军[8]2014年在《融合主观评价与反馈的语音合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语音在人机交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语音合成是实现人机语音交互的关键技术之一。现阶段,统计参数语音合成以及单元挑选与波形拼接语音合成是两种最为主流的语音合成方法。前者利用统计声学模型预测声学特征,并使用参数合成器重构语音,具有合成语音平滑流畅、系统尺寸小、实现多发音人与多风格合成的灵活度高等优点;后者从一个预先录制好的语料库中挑选合适的单元序列,将其波形拼接得到最终的合成语句,由于使用了自然语音波形,可以获得更高的合成语音音质与自然度。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后者开展。在单元挑选与波形拼接语音合成方法中,基于代价函数的单元挑选是其技术核心。现有的单元挑选算法通常使用备选单元与目标单元间的上下文属性差异、声学参数距离、声学模型输出概率等度量来设计代价函数与单元挑选准则。另一方面,现阶段对于语音合成系统的最终性能评估仍然依赖于平均意见分(Mean Opinion Score, MOS)、倾向性测听等主观评价方法。而在语音合成系统的主观评价结果与用于系统中单元挑选的客观准则间往往存在不一致性,这一点严重制约了单元挑选与波形拼接方法合成语音自然度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以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 HMM)的单元挑选与波形拼接语音合成方法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测听者对于合成语音的主观评价与反馈数据(即感知数据)来优化单元挑选准则,以改善其与主观评价的一致性,提高合成语音的自然度。本文研究的融合主观评价与反馈的语音合成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感知数据的音库扩充方法、合成语音错误检测方法、使用基于感知数据的对数似然比度量的单元挑选方法。本文的主要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现阶段主流的语音合成方法,重点介绍基于HMM的单元挑选与波形拼接语音合成的主要原理及核心技术,阐述本文研究出发点。第二章着重回顾现有的融合主观评价与反馈的单元挑选与波形拼接语音合成方法,讨论其各自的优缺点。第叁章重点介绍基于感知数据的音库扩充与合成语音检错方法。首先,使用人工判定为自然的合成语音片段扩充已有的合成音库,对比分析了不更新模型与模型更新两种音库扩充后的合成系统构建方案;其次,基于发音空间模型与SVM分类器构建针对韵律词的合成错误检错器,并基于此检错器对基线合成系统的多输出进行重打分。在一个面向导航应用的中文路名合成任务上,实验验证了上述方法对于提高合成语音自然度的有效性。第四章重点介绍使用基于感知数据的对数似然比(Log Likelihood Ratio, LLR)度量的单元挑选方法。该方法通过收集感知数据分别建立表征自然合成语音与非自然合成语音的统计声学模型,合成时使用从这两个模型中推导出的LLR度量取代传统的似然值度量构建代价函数以指导单元挑选。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相对传统方法可以提高合成语音的自然度。此外,在LLR度量的使用方式上,重打分可以取得比直接替换目标代价更好的合成质量。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本文的创新点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杨小锋[9]2008年在《语音训练与嗓音训练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嗓音是人类口语交际的物质载体,失去了它,语音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语音与嗓音的结合,使得嗓音摆脱了动物属性的限制,参与到交际过程中来,使嗓音不仅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声音色彩,更重要的是因此而获得了帮助人们完成交际任务的意义。语音训练是对语音系统的改造训练,嗓音训练是对发声系统的改造训练。语音训练是嗓音训练的基础,嗓音训练是使语音优美的有效途径。因此,进行语言艺术发声训练,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普通话语音基础。

胡伟杰, 朱双燕[10]2017年在《喀麦隆汉语学习者塞音习得声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语音实验考察喀麦隆汉语学习者塞音的习得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喀麦隆留学生塞音偏误主要集中在清音浊化和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混淆这两个方面。浊化现象中b[p]最为明显,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混淆主要表现在t[t~h]和g[k]的发音上,而且将不送气音发为送气音的偏误比例远高于将送气音发为不送气音,这说明送气特征对于喀麦隆学生而言更难习得。此外,针对塞音习得偏误规律及其可能原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 普通话水平测试发音正误声学特征辨析[D]. 余琳. 云南师范大学. 2001

[2]. 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系统的语图识别研究[D]. 蔡彦鹏. 云南师范大学. 2006

[3]. 贵州“思南普通话”与普通话语音对比实验研究[D]. 程思睿. 贵州民族大学. 2016

[4]. 普通话韵律的声学特征及正误辨析的原则方法[C]. 王渝光, 陈典红. 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

[5]. 普通话水平计算机测试(PSJC)总体模式实验设计研究[D]. 吴昌银. 云南师范大学. 2003

[6]. 普通话双音节词语声调的声学特征分析[D]. 周燕飞. 云南师范大学. 2004

[7]. 对外汉语正音课训练模式研究[D]. 杨蒙. 山东大学. 2017

[8]. 融合主观评价与反馈的语音合成方法研究[D]. 夏咸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9]. 语音训练与嗓音训练的关系[J]. 杨小锋. 语言历史论丛. 2008

[10]. 喀麦隆汉语学习者塞音习得声学分析[J]. 胡伟杰, 朱双燕.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2017

标签:;  ;  ;  ;  

普通话水平测试发音正误声学特征辨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