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教育科研的“田野”论文

行走在教育科研的“田野”论文

行走在教育科研的“田野”

刘永和

“行走”是当下的“热词”。徒步行走,可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思维行走,可以判断是非,健心健脑;科研行走,则可以寻找规律,解决问题,培养教师,甚至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每一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德国诗人海涅)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教育,也应该有其“重大的课题”,值得我去寻觅,去探究,去解决。我从偏僻农村的田野走来,从基层学校教育教学的“田野”走来,走向教育科研更加广阔的“田野”,走向教育科研的“诗与远方”。

一、两腿泥——意义的经历

经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是人生的铺垫;意义经历,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决定了他研究的方向与风格。我的45年的“意义经历”,决定了我“田野研究”的方向与方法,决定了我“问题研究”的切入点与归宿。

1.四年劳动的磨炼、磨难。

自然的苦命。我当农民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农民最辛苦的时代。过去,还有“田家少闲月,五月人更忙”,过年的前一个月和后两个月,农家基本闲来无事;而我赶上了“农业学大寨”,赶上了兴修水利,赶上了“双季稻”,“农忙”已经很累,“农闲”更加劳苦。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还要“大干快上”,那种艰苦可想而知。而当我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农业机械化到来时,农事基本又恢复到从前,忙时也忙,闲时也闲。我赶上了一个历练人的时代,也算是我的幸运。

1.1 对象 选择2010年在我院行单纯腹股沟疝手术患者80例,男70例,女10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66.0岁,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方法。以2009年行单纯股沟手术患者80例为对照组,男68例,女12例,年龄22~77岁,平均年龄68.0岁;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入选条件:①入院诊断为单纯腹股沟疝;②无其他疾病并发症;③患者能配合完成各项治疗及护理工作。

在气象信息搜集过程中会用到各种设备。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一些设备可能会出现问题,极大影响到气象观测工作正常开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需要建立有效的维护制度,强化设备维护工作。同时,由于技术进步,现阶段气象观测工作很大一部分依靠电脑软件进行,参数设置的影响很大。为了提高观测质量,就要保证信息获取或信息分析软件参数设置的准确性。必须强化数据检查,对存在异常的数据进行剔除,以免影响观测结果[1]。

入行——专家引领。但是,没有人明确告诉我,市级教科所究竟要做什么与怎么做。省教育厅领导在全省教科研大会上做的报告对我很有启发:教育科研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三个服务”就是行业目标,就是教科研标准。我刚刚上任,市教育局专家型领导考察教科所,也说了三句话:围绕教育行政工作紧些,再紧些;贴合教育教学近些,再近些;冲击教育热点、难点快些,再快些。我称之为“三再方针”,它更加切合市级教科所的实际。于是,这些就成为我工作的创新起点。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提出,临界截面周长,取距离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周边h0/2处板垂直截面的最不利周长,h0为板的有效厚度。临界截面周长的计算简图如图1所示。

入理——自主创新。地方教科研“少慢差费”怎么解决?我找到了教育教学研究的“牛鼻子”,建立了南京市“金字塔”管理模型。第一级,群众性科研学校。要求学校教师参加论文、案例评比与“个人课题”研究。我设立“教育信息管理中心”进行管理。第二级,规划课题研究学校。要求成功申报立项市级及以上规划课题。我设立“规划课题管理中心”进行管理。第三级,教育科研基地学校。要求有规划课题结项的经历,发挥其课题研究带头引领作用。我设立“科研基地管理中心”进行管理。第四级,教育项目研究中心。要求学校课题研究成果丰硕,特色鲜明,主持人是“市级学科带头人”及以上。而“项目研究中心”做出影响,研究项目具有发展潜力,可以申报“所外研究所”,我再设立“教育项目研究中心”进行管理。这样,四个职能部门管理五个层级的学校,分工合作,行之有效。而基层学校明确了自己的位置,就可以根据“金字塔”拾级而上,逐步攀登。

这样4 年的农民生活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苦,也让我养成了战胜艰苦的习惯。

2.四所学校的阅历、阅人。

在河北小学的初次尝试。回乡劳动的第四年,我所在的河北小学“戴帽子初中”语文教师生病,招聘代课教师,于是,我考上了,带初二语文半年。中学时我最喜欢数学,最不喜欢语文,特别是语法,主谓宾定状补,我也似懂非懂。给学生上了一节语法课,学生一个都没懂,却把我自己上懂了。第二次再去上语法,学生都懂了。那时,我比学生大7 岁,跟学生一道学习,一起劳动,一同玩耍,学生非常喜欢我,也就喜欢语文课,后来才知道这叫“亲其师,信其道”。直到现在,40 年过去了,这批学生聚会还不忘请上我。

课题研究“南京之问”。经过全所同仁的共同努力,南京市教科所欣欣向荣,南京市教科研蒸蒸日上,很快,我们的规划课题研究名列前茅,全省国家级课题中南京市占半壁江山。然而,一位副局长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你们教科所要做那么多的课题干什么?那些课题真的有用吗?为什么我们的教师不感兴趣呢?这三个问题对我来说,就像“五雷轰顶”!特别是第三个问题让我陷入沉思。是的,对于课题研究,感兴趣的校长居多,因为课题研究可以支撑办学目标,形成办学特色,寻找教育规律,解决重大问题;而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只有间接作用。于是,一个想法冒出来:让教师做自己的小课题。

在永宁中学的深入历练。1977 年冬季,恢复高考第一届,我考取了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 年1 月毕业,2 月分配在江浦县永宁中学。这是一个条件艰苦的乡镇完中,我在这里开始了历练。第一年教初一语文,第二年教高三语文,第三年任教导主任兼高一班主任。一早我吹哨子叫醒学生,带着他们跑步黄山岭;晚上陪着学生晚自习,我办公室的灯光与学生教室的灯光交相辉映;我领着学生上山砍柴,抵账伙食费;我带学生徒步考察“兜率寺”,与僧人共进午餐;我组织学生苏州、无锡三日游,那才叫“远足”;端午节我教学生包粽子,你争我夺好不热闹。毕业时,我班教学成果辉煌。事实证明,师生和谐,教学相长,奇迹就可能发生。

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属于政府特许经营范畴,企业主要任务是履行提升窗口形象、保障道路畅通、服务公众出行、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受制于国家交通路网整体规划。相对一般竞争性企业,缺乏主动融入市场竞争的手段,对各级管理人员包括基层站区长的工作业绩评价依据单一[2]。

在江浦县中的全面发展。1987 年暑假,可能是因为我在永宁中学教得不错,被调入江浦县中,一干就是13 年。历任学校的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处主任、办公室主任、党支部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等,还兼任过校办厂厂长。我做语文教师,教学学生喜欢,家长欢迎,学校认可;我做政教处主任,探索了全方位、全时空、全员化德育管理模式,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我做常务副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工作,高考成绩年年攀升,待遇年年提高,学校被评为“弘扬江浦精神的第二面旗帜”,就因如此,县委、县政府同意我校易地搬迁。

“熵权”理论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借用信息论中熵的概念,主要是根据各指标传递给决策者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其权数。假设在m项指标、n个被评价对象的评价体系中,根据熵权法理论,由式(2)计算得第j项指标的熵值,由式(3)计算得j项指标的熵权(权重)。

在中华中学的能力展示。2000 年,我参加南京市教育系统基层干部公开招聘,被聘为南京市中华中学副校长。在中华中学一整年,能力得到充分展示。教语文,我的班级在四次大考中,三次第一,一次第二;同组教师要我介绍“秘诀”,我总结为“让学生喜欢我”。做校庆,我帮助策划,设计校史室,编写纪念册,排练一台节目,录制一段录像,百年校庆圆满成功。迎验收,我成为迎接“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检查验收办公室主任,经过半年的努力,中华中学以高分通过验收。在兼任一个班语文教学的情况下,一年能做成这两件大事确实不容易。

入门——并不陌生。2001 年,局长5 分钟谈话,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被任命为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学校教育我轻车熟路,教育科研我一片茫然。更重要的是还有人给我制定了“四年规划”:第一年看看,第二年听听,第三年学学,第四年慢慢进入状态。而我第一个月基本进入状态:一是学会了课题管理的基本范式与课题指导的要诀,二是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十五”重点规划课题《中学生“主体育德”模式的研究》,三是成功开设首次讲座《创新: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四是很快融入了省教科所的研究行列。

二、金字塔——创意的管理

我的20 年一线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经历了四级台阶:村办学校、乡镇中学、江浦县中、直属学校,我一路走来,步步为营。正当我踌躇满志的时候,一次局长谈话,打破了我的“校长梦”。

自生的苦胚。我家当时4 口人,我回乡劳动后就是所谓“全劳力”。按理我可以不去生产劳动,做一些其他“副业”。但是,我就是不服气,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农民。拔秧插秧从头学起,男人的腰可能没有女人的柔软,但是必须坚持;割稻割麦紧紧跟上,把身体裸露在外面的部分扎得“一片红”;揽泥挑泥接踵而行,“挑不挑,一头两大锹”,“一人慢,一路慢”,像“流水线”;铺场打场技术至上,碾场上的功夫需要技术与经验,决定你是不是“男子汉”。我一项一项学习与锻炼,最后,我成为“一等劳力功”,即全生产队我工分最高。于是,我妈妈说我生来就是“苦胚”。

自主的苦干。我第一次学习割稻,就遭遇严峻的挑战。第一天晚上,妈妈在家里用一把稻草比画着教我怎么割稻子,怎么捆把子,纸上谈兵。第二天到了稻田,天还没亮,西边挂着一弯银月,东边几个星星闪烁,地上隐隐约约看得见一行行稻子。社员们一字排开,一人一米七行稻,个个争先恐后下田割起来。我也下田,第一刀就把左手大拇指割了一个口子,鲜血立即流出来。当时如果我大叫一声,那么第一次割稻就必然会被取消。我握住伤口,尽量不让血流出来,这是一种止血的土办法。过了五六分钟,看了六七次,伤口终于暂时不流血了。于是,我奋起直追,一路向前,忘记了大拇指的伤口。直到割到田埂边,大家休息一会,后面的太阳升起,却发现我身后的一排整整齐齐的稻把子的“绕子”上面有殷殷的鲜血,被太阳照射得更加殷红。妈妈抓住我的手,哭了一会,说了两个字:“够种”!

三、小课题——教师的研究

活性炭吸附能力检测是活性炭经再生工艺处理后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检验其再生合格率的必须流程。一般的检验方式包括苯酚吸附法、碘吸附法和亚甲基蓝吸附检验法等。其中碘吸附测试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测试手段。由于活性炭具有非常强的碘吸附能力,因此用吸碘值来评估活性炭性能的方法是相对科学的检测方法。对碘的吸附效果越明显,则活性炭的比表面积越大,吸附能力越强。通过观察再生产过后活性炭对碘吸附效果的检验,测试再生活性炭的活化效果,能够相对客观的评估再生产效果。经系统吸附测试检验,在本文再生工艺下的活性炭活化效果基本能够实现较好的吸附效果,具备恢复上市条件。

“个人课题”应运而生。学校应该有学校的课题,那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教师应该有教师的课题,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我们应该有教师自己的课题,这就是“个人课题”。这是以教师个人为研究主体的,以教育教学真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的小型课题,是居于国家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区级课题、校级课题等集体课题之下的“第六级”专属教师的个人课题。南京市就是“个人课题”的发源地,我就是“始作俑者”。

“教师研究”如火如荼。2004 年,我在《教育科学研究》上撰文《基层教师呼唤“个人课题”》,论述了“个人课题”的定义、特征、课题来源、适用方法等,为“个人课题”成功加上了引号,让它成为专用名词。2005 年谋划一年,研究如何申报、如何立项、如何指导、如何结题等管理方法。2006 年开始进行第一次申报培训,我只是在网上发个通知,借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大型报告厅,担心会不会有人来培训。结果800 个位置坐满,200 个凳子坐满,走道全部站满,几个窗户也挤满,真是盛况空前。2006 年“个人课题”申报2200 项,批准立项1600 项;2007 年申报4200 项,批准立项2200 项;2008 年开展市、区、校三级立项,全市申报“个人课题”1 万余项。《扬子晚报》报道说,4 个南京教师中就有一个做“个人课题”。我们再乘胜出击,2009年、2010 年在南京召开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全国19 个省、市专家来南京考察学习“个人课题”。

四、代表课——课堂的钻研

2011 年,我调任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党总支书记。做专职书记,这是我从未想过的,但是,既来之则安之,党政合作也大有作为。第一学期做南京“教研文化”,第二学期建立“三星联盟”,第三学期竞评市“文明单位”,第四学期做“群众路线教育”。反正事情越做越多,而且进入佳境。然而,来到教研室,一直有个“心结”未能解开:教学改革为什么总不见效?有什么办法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14 年,我退居二线成为“调研员”,抽身出来深入江宁区汤山中学,开始了我的“永和工作室”教师教育研究之旅。回顾我4 所学校20年的语文教学与2 个研究部门16 年的教育研究,我终于找到了一个“真问题”:教师上了一辈子的课,却没有一节课深深记在脑海里,全都置之脑后或者留在备课笔记里了;教师一生也上了许许多多“公开课”,却没有一节课是自己的,都是专家的或者同行的。这就是教师教学改革只“改”不“进”的根本原因。我们需要为教师量身定做“代表课”,成为自己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有效积累。

“代表课”的打造有三个阶段、九道工序,需要撰写九份材料,形成八项成果,这是一项立体的建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一是“选题介绍”(强调问题性、研究性、指导性、操作性);二是“双案设计”(教案与学案相辅相成);三是“两项说明”(说课简案与设计说明单),要求教师准备工作高瞻远瞩,想深想透,明明白白进课堂。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一是课前准备(记忆教案、同伴研讨、借班试上);二是课堂展示(强调教态自然、语言简练、互动积极、环节流畅);三是四级点评(教师自评、同伴互评、领导“校评”、导师点评),要求教师学会看课、评课,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的“代表课”。第三阶段是总结阶段:一是回看录像,纠正错误;二是实录课堂,二次创新;三是理性思考,写成案例。“代表课”的宗旨,一是有效积累,有效积累才可以辐射放大;二是代表自己,努力在课堂上遇见最好的自己;三是课堂研究,用课题研究的方式研究课堂教学;四是校本研修,实现专家指导下的学校“自组织”的有效研修。

我从教育的“田野”走来,现在又向教育的“田野”走去。

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并且,患者的年龄趋于年轻化,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冠心病具有病程较长、病情变化大且死亡率较高等特点,对患者的身体、心理会形成严重影响,需要医护人员采取全方位的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措施,以减轻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作者系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原党总支书记)

标签:;  ;  ;  ;  ;  ;  ;  ;  

行走在教育科研的“田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