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探析论文

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探析

陈小宁

摘要: 中国美国苏联战略三角关系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酝酿,其形成的背景是中苏关系破裂、美苏关系缓和及新的力量中心崛起。20世纪70年代,美国先后实行“双和”战略及“和中抗苏”战略,在与中国建交的同时,加紧与苏联在“中间地带”的争夺。中苏由政治、军事同盟变成敌人,而这又促进中美两国关系的日益接近。在战略大三角中,核心角色是美国,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对其他两个国家的行动做出相应反应。无论是中美缓和、美苏缓和还是中苏对抗,都是基于国家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20世纪70年代;战略三角;中美苏关系

在二战后国际关系史上,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即中国美国苏联战略三角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美苏战略三角正式形成于1979年,以中美正式建交为标志。但实质上,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三角就已经开始酝酿了,以中苏关系破裂、美苏关系缓和为其开端。整个70年代中,美国先后实施“一压一和”“双和”与“和中抗苏”战略,三国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并且影响了彼此的内政外交。

一、中美苏战略三角形成的背景

(一)美国对中苏“一压一和”

所谓的“一压一和”,是指美国对中国实行压制的政策,而对苏联实行缓和政策。二战结束以后,冷战全面爆发。由于意识形态、政治文化不同,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处处压制中国。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在核武器、洲际导弹和空间技术方面开始赶上美国,使得美国在战略上不受攻击的地位被剥夺。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与美国的核战略均势逐步形成。在此形势下,美国加紧核军备竞赛,并开始考虑同苏联缓和关系。

(二)尼克松政府出台“双和”战略

所谓的“双和”,是指美国同时对苏联和中国实行缓和的政策。促使美国政府开始着手调整对中苏外交战略的原因如下:

一是苏攻美守的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渐渐开始落后。由于对越战的不断扩大,美国的军费开支直线上升,使得美国的财政赤字持续扩大。美国在1965—1968年四个年度里都是财政赤字,总额度高达392.55亿美元,紧随其后的必然是通货膨胀。在军事力量上,到60年代末,美国同苏联相比,无论是在常规兵力方面,还是在常规武器方面,都处于劣势,如苏联率先开始研制和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等。整体而言,在7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过程中,一直是处于“苏攻美守”的状态,美国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不得不对苏联实行缓和的政策。

大荔县土地总面积1776.4km2,分为北部黄土台塬区、中部洛灌区、东部黄河滩区和南部沙苑区,除沙苑区外,其他各区均适宜核桃生长,我们充分利用此类土地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二是中苏边境冲突及中苏关系恶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中共和苏共就出现了政策性分歧:中共认为苏联面临着“修正主义”威胁,而苏共认为中国的言行是“教条主义”。苏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自居,不断施压于中国,对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横加干涉,导致两国边界武装冲突的发生。所谓“珍宝岛事件”,就是苏联军队在1969年3月2日和15日,分两次入侵中苏界河乌苏里江中的一个小岛——珍宝岛,炮击正在执行任务的中国部队,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还击,苏联的挑衅终于被击退。此次事件是中苏关系恶化的顶点。中苏同盟的破裂为美国政府实施三角外交提供了时机,尼克松政府便主动向中国传递友好信息,以缓和中美关系来对抗苏联。

三是新的力量中心崛起。下表为1955年到1974年美国与欧共体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值百分比的对比情况:

表1 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值的百分比

美苏关系主导了三角关系。美苏两国缓和之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双方很和气,但在暗地里却各自较劲。为了遏制中国,美苏双方达成了共识——共同对付中国的“威胁”。中美因此走得相对较远,比如在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两国关系就一直停滞不前,就是因为美国并没有想切实改善中美关系,只是想从当时的中苏关系中坐收渔翁之利。直至美苏逐渐走向对抗,中美才正式建交。美苏对抗时,中国的战略地位就被提高了。中国虽然综合实力无法与美苏匹敌,但其与苏联接壤,且自身实力在不断强大,这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强有力的砝码。

二、20世纪70年代中美苏战略三角的发展

(一)1972-1978年“双和”继续发展

互联网时代影响下的农药行业,爆品思维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互联网环境下,爆品战略已上升为企业战略,没有爆品的企业很难生存下去,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上的信息透明,谁好谁坏,谁是第一品牌,一目了然,如我们熟悉的打车软件,除滴滴、快的,你还知道谁?我们常用的共享单车,膜拜、小黄车之外,有人关注第三吗?所以我们惊奇地发现互联网时代没有“小三”。

(二)卡特政府的“和中抗苏”战略

战略大三角中最为核心的一对关系就是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美苏两国关系的好与坏,不但与美苏两国的利益密切相关,同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处境。70年代,美苏两国关系由初期的缓和走向对抗,之所以缓和,原因之一是战后美国力不从心,也有苏联为防止中美有可能形成军事同盟的担忧。之所以对抗,则是因为美苏在全球的争霸扩张中出现了利益冲突。

一是中美正式建交。卡特总统曾公开宣称,他们认为,在美国的全球政策中,美中关系是一个中心因素。除此之外,他们还认为,中国是保持全球和平的一支关键力量。美国之所以认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有一部分原因是想给苏联施加压力,从而迫使苏联在和美国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中有所妥协,并且淡化对第三世界的争夺。7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高层逐渐达成由革命外交转向发展外交的共识。与此同时,全党工作重心也由阶级斗争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中国迫切地需要加强与美国的关系,尤其是经贸关系。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再加上战略大三角的推动作用,终于在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起大使级外交关系。

20世纪70年代,虽然中国的整体实力与美苏两国相去甚远,但它在战略三角中的地位却不容忽视。正如尼克松所指出的:“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它的七亿五千万人民参加的和平,是不稳定的,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与此同时,战略大三角对中、美、苏三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影响

二是美苏在“中间地带”的争夺。印巴战争(1971年)、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安哥拉内战(1976年)等事件,都带有冷战的浓浓火药味。1977年卡特上台后,继续以友好的态度对待苏联。然而,苏联并不领情,反而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进攻阿富汗,卡特政府迫于形势开始考虑改变对苏政策。1980年,卡特政府提出“卡特主义”,其实质就是在告诫苏联,如果苏联要强行夺取波斯湾,美国方面将会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根本利益。并且,为了打退苏联的进攻,美国将会不惜一切手段与办法。美国的具体措施包括:北约决定在欧洲部署新型中程导弹,并且宣布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

(一)美苏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改变对中苏的“双和”战略,逐渐转向“和中抗苏”战略。

据此可以看出,1955—1974年,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连年升高,而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百分比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美欧经济实力的变化,必然引起政治关系的变化,欧洲开始独立地推行自己的外交政策,如戴高乐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西德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等等,表明各国都想争取同美国建立较为平等的关系,从而保持自己政策行为的相对独立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美日间的贸易、政治、外交摩擦也逐渐增多。此外,中国也拥有了核武器。这说明国际关系已经不再是美苏争霸的两极世界,开始迈向多极世界。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尼克松选择亲近中国,可以说是明智之举。这样一方面可以遏制苏联,另一方面,如果中国不对北越进行援助,则有利于美国尽早走出越战的泥潭。

(二)中美关系

中美苏战略三角中,最为敏感的是中美关系。冷战时期,为了遏制苏联,美国历届政府的对华关系是要为对苏关系服务的。中美敌对的时候,在美国领导下的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封锁中国,为了改变美国在亚洲冷战体制中的有利地位,苏联便趁机对中国进行拉拢。中美建交后,两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苏联,苏联因此陷入不利境地。对中美两国来说,中国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契机逐渐走向国际大舞台,美国也确立了其优势地位。此外,西方国家与中国关系好坏的首要影响因素就是美国对中国的态度。

2.2 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患者NLR、PLR和LMR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感染甲、乙型流感病毒为结局,以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NLR、PLR和LMR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和LMR进入回归模型,见表2。

70年代,中美关系由对抗变为和解,这一时期是中美战略联合时期。尽管两国在战略联合的问题上存在某些分歧,但在共同对付苏联在第三世界和中国外围日益猖狂地炫耀武力这一点上有共同的利益。而中美之间的双边问题——最主要的是台湾问题——由于更大的战略问题降到了次要地位。70年代初期和中期,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以苏联因素为主导,后期随着国际局势向多极化的中美关系面临的利益局面日趋复杂,因而更容易受到越多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中美缓和得益于中苏之间的对抗,反过来,中苏对抗又进一步促进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美国政府实施“双和”战略是和解中美关系的基础。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尼克松成功访华后,苏联政府高层因此感到很不安,害怕中美联合起来与其对抗。于是同年5月,在苏联的邀请下,尼克松访问苏联,双方签订了《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等条约,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局面从此开始。

(三)中苏关系

在战略大三角中,中苏对抗是最激烈的,矛盾也是最尖锐的。中苏关系之所以出现重大裂痕,是因为苏联不仅仅是大规模地扩军备战,而且还逐渐走上霸权主义的侵略道路。在两国关系恶化后,苏联就不断在中苏边境制造冲突事件,向中国进行连续的武装挑衅,持续破坏边界安宁。1979年,苏联公然入侵阿富汗,并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来反对中国。这就迫使中国在中苏边界加强军事部署,并且开始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地震是一种严重影响地基稳定性的自然灾害,地震发生后,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地基土体会出现松动和变形现象,从而影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加固地基是增强地基抗震性能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加固处理,可以使地基的抗液化能力显著提升,从而改善地基土体的动力特性。同时,加固后的地基土会产生预震效应,进一步提高了地基的整体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对震害严重的厚软土层,可以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进行加固处理,当地震发生时,可以使地基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同时,三角关系中最为脆弱的也是中苏关系。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苏关系或好或坏的根源在于美国对苏联、对中国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具体来讲就是,如果美国对中国和苏联都采取敌视的态度,中苏则必然会联合起来共同来反对美国;如果美国对中苏都友好,则中苏关系的好坏完全由苏联来进行掌控。中苏关系的恶化,对两国来说都是不利的,而且还改变了亚洲的冷战格局,从而使得美国坐享渔翁之利。

总之,20世纪70年代,中苏由政治、军事同盟变成了敌人,而这促进了中美两国的日益接近。“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唯有自身的利益是永恒的”。19世纪曾三度出任英国外交大臣的帕麦斯顿的这句话,说明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中美缓和、美苏缓和还是中苏对抗,都是基于国家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以苏联为例,苏联通过与美国缓和,实现其经济利益;通过与中国进行对抗,维护其在社会主义阵营的权威地位,苏联的国家利益主导着它的外交政策。

结语

上述研究表明,在战略大三角中,核心角色是美国,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对其他两个国家的行动做出相应反应。然而,尽管在美国、苏联和中国之间存在着这种不对称性,但是这三个国家都非常注意相互间的影响,在制定本国政策时注意其在三角关系中的影响。但是,不论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如何演变,都可以肯定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斗,对三者都有害;和,对三者都有利。

注 释:

刻苦学习和用心思考,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但要想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还需要带着知识投入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新的问题,要学习新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①根据《战后美国经济》编写组编:《战后美国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67页表格数据得出。

②“President Nixon’s Radio and Television Address on china”(Los Angeles,July15,1971)[M],Richard B.Morris,Ed.,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1973,P498.

参考文献:

[1]冬梅.中美关系资料选编(1971.7—1981.7)[M].北京:时事出版社,1982.

[2](美)理查德·尼克松.不战而胜[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

[3](美)美国兰德公司主编.中美苏战略三角[M].北京:时事出版社,1988.

[4]倪孝铨.(美)罗伯特·罗斯.美中苏三角关系[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72-2000)[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刘德斌.国际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杨奎松.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牛军.冷战中的中美苏三角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王缉思.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战略大三角”[J].美国研究,1992(2).

[10]马风书.李淑峰.从中美苏战略三角到中美俄战略三角[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11]沈志华.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和结果[J].中共党史研究,2007(2).

[12]胡晓丽.美国的对中对苏战略与20世纪70年代的三国关系[J].理论学刊,2014(7).

[13]张志梅.试论尼克松政府全球军事外交[D].太原:山西大学,2004.

[14]罗潇冰.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与中美关系缓和[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5]韩丁.中苏关系正常化中的美国因素[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3.

[16]Henry Kissinger,White House Years[M].Boston,1979.

[17]Gordon Chang,Friends and Enemies:The United States,China,and the Soviet Union,1948-1972[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8]Walter Lafber,America,Russia,and the Cold War,1945-1992,7th ed[M].Mc Graw-Hill,Inc.,1993.

中图分类号: D8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CN61-1487-(2019)05-0045-03

作者简介: 陈小宁(1996—),女,山西临汾人,单位为苏州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为俄国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冯小卫)

标签:;  ;  ;  ;  

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