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通假字浅析

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通假字浅析

傅铭[1]2004年在《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通假字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简帛文献的大量出土,对简帛文献的研究迅速地开展起来。2000年《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的面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掀起了简帛研究的又一个高潮。就语言文字研究而言,简帛典籍时代明确、未经后人改窜、近古存真,所保留的文字资料的可靠性比传世文献大得多,极具研究价值。而简帛文献用字的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使用了大量的通假字,而且通假字出现的频率大大超过同时期的传世文献。为了更好地释读简帛,就非常有必要对简帛文献的通假字进行研究。本文拟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的通假字进行全面考察,根据我们确定的通假字的定义与判定标准,确定通假字的数量,并对其进行分类,以点带面,重点分析若干组通假字。在此基础上探讨上古运用通假字的规律、上古通假字所反映出来的语音特色、战国时代通假字大增的原因和研究战国文字通假的意义。本文充分利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的释文、注解,尽可能广泛搜集各家考释成果,在研究这些通假字时,上溯至甲骨文、金文,并佐以同时期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遵循考释文字,探求字义,标明字音,说明相通的原因,并适当举例的原则。经过我们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共有通假字277个,可分别从字形、本字与借字的对应关系、语音这叁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通假字的语音研究表明,这些通假字所反映的语音现象为上古语音研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材料,为上古语音规律的研究进行了补充或提供了很好的旁证。战国通假字大量存在的可能原因是:汉字运用的不规范、使用汉字的就简心理、汉字的表音化趋势。《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通假字的研究对竹简的准确释读、丰富通假字的构成、推进上古语音研究、传世文献的整理与校刊起了很大的作用。

雷黎明[2]2014年在《基于语料库的楚竹书通假字量化研究》文中提出通假字在楚竹书文献用字中占有重要地位:总量方面,约四分之一的楚竹书是由通假字记载的;不重复单字方面,楚竹书通假字数量远多于甲骨文、金文中通假字的数量,基本同秦汉简帛中通假字的数量相当。与本字音近的通假多于音同通假,说明楚竹书通假字对与本字声韵完全相同的要求不太严格。楚竹书中的通假,对借字与本字声、韵相同或相近的要求都很高,而整体上对韵部相同或相近的要求比对声纽相同或相近的要求更高些。

参考文献:

[1]. 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通假字浅析[D]. 傅铭. 华南师范大学. 2004

[2]. 基于语料库的楚竹书通假字量化研究[J]. 雷黎明. 古汉语研究. 2014

标签:;  ;  ;  ;  

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通假字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