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诗歌的用典艺术论文_刘娟

浅析中国古代诗歌的用典艺术论文_刘娟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区基础课部 710302

【概述】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本文通过对李商隐的《锦瑟》和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品中用典的分析,展现了古代诗词中典故的引用对诗词的意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起到了点明主旨的作用,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艺术表现形式。

【关键词】运用典故、意蕴、《锦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我国古代诗歌的用典顾名思义是运用典故,即诗中所用的某一段故实(事典)或者前人很有名的成辞成语(语典)。用典是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阅读中国古代诗歌时这个用典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事典和语典都是有比较早的出处和基本含义的,都是较早的能够成为典故的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凝固,经过历代诗人的运用,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积淀了某种意蕴,甚至多种意蕴。有的典故所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可能都不是一个方面的,它包含着多个内容。我们在读诗歌的过程中要读到诗歌的源头的部分就是诗歌的“语源”,这样就把传统的和我们当下的这个点汇通起来了,把古事今情汇通起来了,从中领略诗歌的意蕴。典故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需要我们弄懂的问题。典故是一种艺术符号,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哲理性美感内涵。

一、用典在我们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构成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让简练的形式从此有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让诗歌显得典雅,显得有书卷气,显得含蓄而精炼,意味深远。纵观古代诗歌作品,真的很难找到不用典故的作品,所以绝大部分的诗作者都或多或少地运用典故来丰富诗歌的意蕴。

以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为例简析用典对诗歌意蕴的提升。典故是一个有意义的符号,它负载着诗的多重美感内蕴,丰富我们的审美效果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在阅读中没有什么难点很好理解,但是在这首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中运用了四个典故,这四个典故在唐代是基本常识,在我们今天也不算太繁难,但是总感觉他的诗有那么一层面纱就是揭不开,只因为这些典故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大,给联想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如果读者对李商隐本人一生所经历的各个方面的坎坷不了解的话是不能很好地读懂诗歌的内涵的。他一生经历的坎坷包括生活背景、政治遭遇、爱情经历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经历和古人的语典汇合到了诗歌的典故当中,给我们很多的情感体验,在读诗的过程中不断感同身受,很可能就读出“一吟双泪流”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用典可以帮助阐发不便直说的想法或情感。能够体现这方面的作用的古代诗歌的典型代表是南宋的辛弃疾的作品。众所周知,辛弃疾是一个英雄词人,始终抱有收复中原的志向,但是他所处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所以他报国无门,心情很是抑郁。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用典就有这种不便直说而换一种方式借用典故来说,曲折表达出作者的心声的效果。这首词上阙表达了词人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政府的不满,愤怒的心情不言而喻,有些话就不能直说了,直白说出来可能要惹祸上身的。这首词的下阙作者就用了三个典故在词中密集的出现。

1、“休说鲈鱼堪鱠,尽西风,季鹰归未?”这是引用了西晋张翰的典故。《晋书?张翰传》中说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鱠,便弃官归乡。其实张翰辞官归乡后西晋就发生了有名的八王之乱,暗示着张翰是为了躲避政治斗争,为了明哲保身才辞官归乡的,只是借用了想吃家乡的美食为借口辞官的。以思乡为借口逃离了纷乱的政治倾轧,明哲保身,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辛弃疾借用这个典故来说我也愁,我内心的愁不是你张翰的愁。他是什么愁呢?作者用了第二个典故来表达。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里引用了《三国志?陈登转》的许汜见陈登(元龙)的典故。陈元龙是当地的大名仕而且很好客,许汜就慕名而来拜见陈登,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很是郁闷,回来就到刘备处发牢骚,他说陈登是个无理之辈,让自己睡下床而不让自己睡高床。刘备反倒说落许汜一翻,认为他就是一个贪图享受的无志之人。辛弃疾引用这个典故的用意是我的愁苦也不是那种求田问舍,操心待遇的愁苦,我的愁苦到底是什么呢?他借引用地三个典故说出了自己的愁苦所在。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引用了《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以十围,慷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泪。”这故事说当时一个强权人士桓温率领众人北伐,这个人很霸气,但是在北伐过程中看到自己亲自种下的树说了一句很感人的话:“树都长这么大了,我们丢的这块土地时间太久了。”无情的树都长这么大了,多情的人还用说吗?从这个典故的引用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愁苦来自不能像桓温那样带领着军队收复已经丢失很久的北方的大好河山啊,这个典故点出了作者的愁苦所在,同时也是他毕生的志向啊。

在词的下阙的最后一句中作者把这种愁苦抒发给谁了呢?他不能给南宋朝廷说出自己的愁苦,只能去找“红巾翠袖”来擦去自己的愁恨的泪水。

三、用典的最高境界是天然混成。典故是为达意服务,因而应当与诗意融合无间。典故本身就运载着意蕴,最高明的用典是事与义的合一。怎么样才能达到“事与义合一”呢?那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用典须活用。当原典故和诗意之间存在差异的时候,可照顾诗意改造原典故,活用典故。

2用典要用精。用典用的过多、过偏和展览学问式的用典都是诗歌的大忌,是没有必要的。在用典故的过程中一定要引用最具有代表诗歌意蕴的典故就可。

论文作者:刘娟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3

标签:;  ;  ;  ;  ;  ;  ;  ;  

浅析中国古代诗歌的用典艺术论文_刘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