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表型分析及分子遗传基础研究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表型分析及分子遗传基础研究

金黑鹰[1]2004年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表型分析及分子遗传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在大样本收集中国人HNPCC家系基础上,对HNPCC表型、分子变异机制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HNPCC筛选,以期提高HNPCC研究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 第一部分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研究 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收集了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31个167例患者(HNPCC组)、其中结直肠癌患者135例,并与符合疑似HNPCC标准的非典型HNPCC 20个家系40例患者(sHNPCC组)、124例散发性结直肠癌(sCRC组)比较。性别:男女比为71:64。年龄:HNPCC组48.6岁(范围22-78)、sHNPCC组49.8岁(范围26-75)、sCRC组54.8岁(22-80)。肿瘤部位:HNPCC组 升结肠癌43例(31.9%)、横结肠癌20例(14.8%)、降结肠癌11例(8.1%)、乙状结肠癌9例(6.7%)直肠癌52例(38.5%);sHNPCC组升结肠癌2例(5.0%)、横结肠癌2例(5.0%)、乙状结肠癌4例(10.0%)、直肠癌32例(80.0%);散发性结直肠癌组 升结肠癌21例(16.9%)、横结肠癌6例(4.8%)、降结肠癌14例(11.3%)、乙状结肠癌21例(16.9%)直肠癌62例(38.5%);病理类型:HNPCC组腺癌108例(80.0%)、黏液癌24例(17.8%)、混合型3例(2.2%);sHNPCC组 腺癌36例(90.0%)、黏液癌4例(10.0%);sCRC组 腺癌112例(90.3%)、黏液癌9例(7.3%)、混合型3例(2.4%)。Dukes分期:HNPCC组Dukes A期4例(2.9%)、DukesB期64例(47.4%)、Dukes C期39例(28.9%)、Dukes D期28例(20.7%);sHNPCC组Dukes B期20例(50.0%)、Dukes C期109例(25.0%)、Dukes D期10例(25.0%);sCRC组Dukes B期38例(30.6%)、Dukes C期56例(45.2%)、Dukes D期30例(24.2%)。生存率:HNPCC组3年70.3%、5年49.9%、10年39.7%;sHNPCC组3年72.5%、5年54.1%、10年31.0%;sCRC组3年68.5%、5年44.3%。以上特征比较:HNPCC组与sHNPCC组比较,除肿瘤部位以外其余肿瘤特征差异无显着意义,HNPCC和sHNPCC特征与sCRC比较,除性别以外,以上所有特征差异有显着意义。 31家系167例患者共发生190例次肿瘤中,结直肠癌147例(77.37%),胃癌11例(5.79%),子宫内膜癌10例(5.26%),卵巢癌5例(2.63%),脑胶质瘤和乳腺癌各3例(1.58%),肺癌、膀胱癌、皮肤癌和肝癌各2例(1.05%),小肠癌和胆囊癌各1例(0.53%)。HNPCC相关首发肿瘤累计发病风险为:结直肠癌93.3%、胃癌28.1%、子宫内膜癌23.3%、脑肿瘤9.8%、肝胆胰肿瘤6.1%、卵巢癌3.9%、膀胱癌3.8%、乳腺癌2.8%、第二军医大学详细中文摘要博l:论文总肠外肿瘤56.1%;HNPCC相关肿瘤累计发病风险为:结直肠癌96.5%、胃癌29.9%、子宫内膜癌24.8%、脑肿瘤10.9%、肝胆胰肿瘤7.1%、卵巢癌5.6%、膀胧癌1.4%、乳腺癌3.8%、总肠外肿瘤76.1%。第二部分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hMLHI和hMSHZ基因种系突变及其表型分析研究一、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中错配修复基hMIJHI和hMSHZ基因种系突变 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抽取11个HNPCC家系和6个SHNPCC家系的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设计hMLHI及hMSHZ基因的35个外显子引物,银染PCR一SSCP结合测序方法检测35个外显子突变。n个HNPCC家系共发现hMLHI及hMSHZ基因种系突变6个、6个sHNPCC家系共发现hMLHI及hMSHZ基因种系突变3个。11个HNPCC家系成LHI及成SHZ检测到突变为:C4家系:PCR一SSCP发现hMLHI第18外显子有异常条带。测序证实hMLHI第18外显子2081位T插入,导致无义突变。Cll家系:PCR一SSCP未发现hMLHI异常条带,发现hMSHZ第13外显子有异常条带,发现hMSHZ第13外显子有异常条带,测序证实2107位G一A变异,导致703位丝氨酸(Ser)变为苏氨酸(Tyr)。C13家系:PCR一SSCP发现hMSHZ第n外显子有异常条带,测序证实1760位A突变为C,导致587位苏氨酸 (Tyr)变异为半肤氨酸(CyS)。C51家系:hMLHI基因第19外显子2209位C插入导致下游发生移码突变。C52家系:hMLHI基因第18外显子2069位G一C,导致699位精氨酸 (Arg)变异为谷氨酸(Glu)。C58家系:hMSHZ基因第12内含C一T杂合,是否有功能需要进一步验证。6个疑似HNPCC家系检测结果:C1家系:PCR一SSCP检测hMLHI第1外显子有异常条带,测序证实为hMLHI基因46位GTG一ATG杂合峰,为撷氨酸(Val)变为蛋氨酸(Met)。CZ家系:hMLHI基因第18外显子2069位G一C错义突变,导致699位精氨酸(Arg)变异为谷氨酸(Glu)。C8家系:PCR一SSCp检测卜MLHI第12外显子有异常条带,测序证实为hMLHI基因1 364位C插入导致下游发生移码突变。在发现的9个突变中,hMLHI突变为7个,而且有3个突变位于hMLHI第18外显子,提示在中国人朋匹C中,hMLHI基因突变多见,而且hMLHI第18外显子突变较多为中国人日NPCC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的特征。研究二、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以12个H汉PCC家系12例先证者作研究对象,取16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作为对第二军医大学详细中文摘要博_上论文照组,抽提患者外周血及肿瘤标本基因组DNA,设计微卫星标志BAT一26、BAT一25、DZS 123、D55346及D17S25O的PCR引物,银染,PCR一SSCP检测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的微卫星标志的差异,5个微卫星标志中2个以上阳性则

赵文婕[2]2014年在《错配修复基因及其不同检测方法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colorectal cancer 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与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MMR)的突变密切相关,占大肠癌的5%-15%。有此基因缺陷的家系中约2/3的人患有HNPCC相关疾病,年龄小于50岁的男性家庭成员较易罹患大肠癌,女性中子宫内膜癌的患病风险则明显高于一般患者。MMR基因编码的错配修复蛋白能通过形成多聚复合物参与细胞内DNA复制和DNA损伤过程中未配对和错配碱基的修复,保证DNA复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研究发现病变相关基因主要包括hMLH1、hMSH2、 hPMS1、hPMS2、hMSH3和hMSH6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hMLH1和hMSH2,其次是hMSH6和hPMS2, hMLHl和hMSH2基因突变占所有检测到的突变的90%以上,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关注hMLHl和hMSH2基因的变化[2]。MMR的缺失会使癌基因激活同时使抑癌基因失活,最终引起细胞恶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通过利用各种有效的检测方法及时发现这种有遗传基因家系的成员中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情况,及早对患者进行有效干预,对于保障患者预后意义重大。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HNPCC患者中hMLH1和hMSH2蛋白的缺失表达率和MMR缺失率,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MSI检测在筛选HNPCC家系及预防指导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肿瘤外科2009年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经临床病理分析证实的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NPCC)患者26例为研究对象,另取13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MSI检测法检测各组及其所属家系hMLHl和hMSH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所选26例患者中满足Amsterdam标准Ⅱ的有4个家系,5个家系符合Bethesda指导纲要,13个家系符合中国人HNPCC家系筛检标准,4个为可疑HNPCC家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蛋白表达的阴性率HNPCC家系为90.9%,可疑HNPCC家系为75.0%,正常对照组为7.7%,虽然与可疑组相比无显着差异,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NPCC家系、可疑HNPCC家系、对照组LhMLHl和hMSH2阴性率分别为88.5%、50.0%、0.0%和90.0%、25.0%、0.0%,HNPCC家系组与可疑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HNPCC家系、可疑HNPCC家系、对照组MSI-H、MSI-L检测结果分别是86.4%、25.0%、0.0%和13.6%、50.0%、7.7%,MSI-H的检测结果HNPCC家系与其他各组比较则差异显着(P<0.05)。可疑组则在MSI-L的检测结果上与其他两组差异显着(P<0.05)。结论错配修复基因(MMR)与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NPCC)的发生有相关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能有效的检测出这种基因的突变,检测的灵敏性优于MSI检测,而且使用方法更为简便,易于操作,可广泛应用到]HNPCC家族的基因筛查,尽早发现变异,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保障患者良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表型分析及分子遗传基础研究[D]. 金黑鹰. 第二军医大学. 2004

[2]. 错配修复基因及其不同检测方法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诊断价值的研究[D]. 赵文婕. 山西医科大学. 2014

标签:;  ;  ;  ;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表型分析及分子遗传基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