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瓦房到小洋楼论文

从木瓦房到小洋楼论文

从木瓦房到小洋楼

◎林金树 林卫斌

我们乘车沿着蜿蜒的乡间水泥路行进,一路风景秀丽,无论在高山之巅、翠谷之畔,还是灌木丛中或山道路旁,到处都可看到连绵的树林。车子驶进老区行政村——五峰新村是“深山区”,略微寒凉的天气吹拂人脸,在雾气缭绕的乡村颇有几分寒意,村民们穿上冬季保暖御寒的漂亮服装。我们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一座座简洁的小洋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水泥道两旁。

“居者忧其屋”到“居者乐其屋”

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对农村的改革发展制订了振奋人心的目标,党的富民政策进一步落实,为广大农村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老区建制村——五峰经济发生了飞跃发展。走进老同学张何新家的屋顶,一排排小洋楼和小花园、尽收眼帘。看见一座座崭新的小洋房矗立在整洁的乡间水泥道两旁,一条标准化的村道和几部小车整齐排列在村前,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所见所闻满怀感慨,五峰的变化简直就是翻天覆地。五峰这短短的四十年间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乐其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老区建制村——五峰农民从土坯房、砖瓦房再到现在的小别墅,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原本破旧不堪的老屋已经不见踪影,民国的家具早已成废品处理。张何新感慨万千激动地说:“我们农村从低矮的土坯房、木头房到砖瓦房,再到如今舒适漂亮的小洋楼,对当地百姓来说,过去想都不敢想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就像做梦一样。”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过去有啥吃啥甚至还填不饱肚子,挨饿或一天吃两餐也是常有的事,现在吃啥有啥,讲营养、讲口感。张何新家的“小洋楼”,宽敞明亮,收拾得干干净净,让人走进屋里眼前一亮。追溯到四十年前张何新的“木瓦房”四面无墙,仅靠几根柱子撑起整个屋顶,整个房屋老旧破败,碰到风雨天气或者冬天,住在四面破烂透风的“烂木瓦房”,仿佛是两个不同的时代。现在新洋楼冬阳暖和,俯瞰房后是青山,屋前是流水,幢幢小楼矗立在这青山绿水中。

新风气在五峰村里弘扬起来

时光倒流到上世纪70年代,我们也曾来过张何新家。想起四十年前我们来到五峰张何新家的情景:五峰原本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村庄,交通不便,位置偏僻远离县城,信息不灵,山多人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严重发展滞后,村民们一度“看山愁,望水忧,谈发展,直摇头”。农民的多数住房一碰上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那时五峰的房屋主要有土坯房(包含茅草房和瓦房),以及纯木结构的瓦房。大多数家庭的厨房就是一个简易的灶台,厕所则和猪圈在一起,臭气熏天,根本谈不上什么卫生条件。在当时,面对住房的昏暗潮湿,以及窘迫的经济状况,农村居民想出不少土办法。如做的家具多为高脚,并在家具的四只脚上分别垫上几个块砖,这样可避免家具以及存放的物品受潮腐烂。衣服、棉被等物品则放到家具的最上一部分或顶上。不过,即使有了这样的权宜之计,家具终因潮气而出现腐朽的现象仍不可避免。不少人也因住房的昏暗潮湿而患上了不同程度的风湿病、关节炎、胃病等。张何新全家挤在矮小破旧的木头房里,遇风易倒,遇雨易潮,遇火易着。张何新同学回忆到:过去封建社会几千年来,一些旧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根深蒂固。打架、骂街、偷鸡摸狗等在村里都是常态。现在真的是变了,讲文明、讲礼貌的新风气在农村里弘扬起来,农村打架、骂街、偷窃这些事,现在村里根本不会发生。村民们互帮互助、一家有难八方支援。张何新前几时高血压、糖尿病在建阳住院,子女在外地工作,村民轮流帮助守家看房。

决策层高度重视农村发展

我们根本没想到张何新家里建起崭新的房子,正房、厨房、杂物房、洗澡室、厕所都是独立的。屋里液晶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热水器等家电一应俱全。他的三个子女分别在福州、南平、顺昌经商办企业,过春节开着四部小车,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无比幸福。张何新夫妻激动地说:“我们要好好地保养身体多活两年,现在住好房子,我们日子过得非常惬意,感谢党,感谢国家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如今老区行政村——五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新面貌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家对贫困地区实施了“精准扶贫”战略,目的就是要补齐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短板,只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脱贫了,中国的小康才算是全面的小康。所以说,“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本质上是要让全国农村农民过着幸福的日子。眼前五峰,村民挪出了“穷窝窝”,住进了新楼房,小洋房和四周的青山相互映衬,从远处看,好似一幅丹青水墨画。亲眼看到乡亲欢快兴奋地住进新屋子,我们心里也很兴奋。

(作者单位:南平市建阳区科协)

(责任编辑:董大理)

标签:;  ;  ;  ;  ;  ;  ;  

从木瓦房到小洋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