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135”模式下的中学地理教学论文_梁延庆

浅谈“135”模式下的中学地理教学论文_梁延庆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回顾

梁延庆 铜仁市碧江区坝黄逸夫中学 贵州 铜仁 554307

一、“135”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犹如和熙的春风吹入了神州大地,但许多老师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较好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研究出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改革模式,走出一条真正的教学改革之路。

前几年,铜仁碧江区启动中小学“3361”师训强教工程,在著名教育学家冯恩洪老师课改团队的帮助下,我校也积极地响应课改政策,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究、创新和实践,我校教师齐心协力,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专家的引领下,悟出了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135”教学模式(“1”指让学生用10分钟进行自主学习和互评,也称“独学”和“对学”;“3”指学生有30分钟的展示时间,对在展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进行“群学”;“5”是本着“能独学不对学,能对学不群学”的理念,老师有5分钟的点评和课堂检测时间,对群学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最后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测巩固)。有了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们的教学不再飘忽不定,不再找不到方向。我结合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让“135”模式在我的课堂上大放异彩。接下来我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的课堂回顾及反思进行阐述。

二、“135”模式的课堂解析

1.课前准备:提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解决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基础知识。

2.课堂回顾:由于中学的地理课一般都是排在早上最后一节或者下午课,针对中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通常这个时候的中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疲劳感。所以,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本着我课前一首歌的教学风格,结合台湾的教学内容,我选择了刘德华的《中国人》MV作为渲染本节课的课前一曲。上课铃声响了,随着音乐的结束,我郑重地告诉学生:“同学们,老师今天送给你们的这首歌,是希望大家今后无论身在何处,千万别忘记自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随后我接着说:“有这么一个人,他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下面以诗为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诗人到底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余光中的《乡愁》被我排上了用场,最后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个同学这样说道: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而那一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更表达出了诗人对实现祖国大陆和台湾统一的无比情怀。(学生自发鼓掌)可是,也有一些人,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想搞“台独”(同时出示台独分子的违法行为,并给学生讲解国家反分裂法律知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是不允许也绝对不答应这样的行为的,因为台湾自古就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同学们,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呢?(出示资料,学生讨论完成,分别从板块构造、民族、历史、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阐述。)接下来,我们分组从不同的地方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福州——基隆选择游轮,厦门——高雄选择航空)到达台湾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在日月潭会合,最后去共同了解台湾的经济发展。

“1”的诠释:由于导学案是提前发放的,现在的任务是学生把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和同桌进行交流(独学——对学),并互换导学案学生进行自评,按ABCD四个等级来进行评价。对学阶段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展示:

(1)我们平常所说的“台湾省”和“台湾岛”是同一个概念吗?(2)台湾的气候特征与它的物产有什么联系?

“3”的诠释:把学生在“对学”时遇到的问题进行“群学”,群学包括小组内解决问题和组组合作完成,然后把同学们认为是疑难点的问题挑选出来,由学生上台展示。“群学”阶段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展示:

①台湾矿产丰富,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②台湾的地形地势,对这里的河流水文特征有哪些影响?

“5”的诠释:最后的5分钟,由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最后通过检测题的形式对学生的所学进行检验,达到对本节课的有效评价。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掌握了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能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出一些新问题并加以解决。

本节课随着对板书设计最后线条的勾勒,告诉同学们:台湾就像一艘漂泊在外的游轮,但是我们坚信它终究有一天要停靠在祖国的港湾,而那些阔别已久的游子也将载舟同行,与亲人早日团聚。

三、“135”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

通过对“135”模式的不断探索,我校还对其做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在时间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又分别对“135”进行了分解:“1”即一个中心——成长,“3”即三个特点——参与、精彩、内涵,“5”即五个环节——复习、活动、交流、展示、创作。课堂教育改革是时代的主流,也是当代教育要突破的一把枷锁,但是无论怎样改革,有一种精神是不能改变的,那就是学生的品德教育。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会经常听到我的课堂座右铭:“聆听是一种美德,大声发言是一种能力,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永无止境,也没有统一的方法。虽然有了一定的课堂模型,但是我们也不能一直循规蹈矩,我们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挖掘出适合学生的教育案例,对学生进行陶冶和滋养,始终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的。我校的课改步伐坚定不移,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我坚信“课改,碧江那边风景独美!”

论文作者:梁延庆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8月总第2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7

标签:;  ;  ;  ;  ;  ;  ;  ;  

浅谈“135”模式下的中学地理教学论文_梁延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