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生态”的路上,“静”待一路花开论文_钱世荣

走在“生态”的路上,“静”待一路花开论文_钱世荣

邗江区去运西中学 钱世荣

人要学习、更要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更在学习中思考。同事更要讲究方法和讲究学习的频率和节奏。而我们的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忙碌的,学生是紧张的,即使在素质教育提出多少年后的今天,即使在课改的号角吹起过多少次的现在,仍然可见如下的:

场景一:快节奏式的课堂

教师噼里啪啦,像倒豆子似的,一股脑的将知识倒下来。直到最后下课铃响起下课。老师长舒一口气,终于讲完了。

场景二:高密度式的课堂

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思维训练,老师讲完例题又给学生举一反三,还不尽兴,再延伸拓展,学生们手臂放正,人坐直,“聚精会神”的听着。

场景三:大容量式的课堂

一节课被老师分成了若干个环节,每个环节教师都精心设计,心中有数且严格执行,课堂预习,例题讲解、课堂练习、课堂板演、课堂检测,统统的在课堂45分钟内完成。只听见学生沙沙的写字声,只看到课堂上老师匆匆忙忙的步履。

实际效果怎样呢?在这个过程中,快节奏也好,大容量也罢,还有大容量的练习,环环相扣,紧锣密鼓。显然,是老师的一厢情愿,为我独尊,学生哪里有消化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老师是导演、是主角的课堂上,学生的显然成了不折不扣的观众。老师流利的设计,充分的思考,所谓的没有遗憾的讲解,把整节课都塞满了,把学生的脑袋也塞得满满的,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完了。学生哪有思考的时间呢?殊不知,教师准备充分,用力过多,课堂过满,结果效果反而差,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不尽人意,学生和老师自己都疲惫不堪。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设计一个温馨可近、节奏轻松、生机盎然的生态课堂”就成为老师的一个迫切研究的一个课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慢”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从预习中“求发现”。

在教学设计的预习环节,我通常将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小题的形式呈现(填空、选择、解答题),将知识点寓于现实的情景中,层层递进,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从而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新问题,为探究新知打下伏笔,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预习的环节:(1)温故知新是为了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并展开类比得出新知,探究出研究问题的方法;(2)预习指导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渗透探究问题的策略。(3)预习检测:突出本节课的要点,学生体验预习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竞争与合作,从交流中“求共赢”。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鼓励学生互相比赛,在竞赛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效果比较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多角度精心设问,从不同角度中“求思维的广度”。

数学的课堂永远充满探究的魅力,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策略,需要老师去引导、去渗透---静待花开,也是一种美的体验。

在《一元二次方的实际应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商店进了一批服装,每件成本为50元,如果按每件60元出售,可销售800件;如果每件提价5元出售,其销售量就将减少100件。设计如小问题:

(1)如果商场通过销售这批衬衫每天要盈利12000元,衬衫的单价应提多少元?

(2)如果商场通过销售这批衬衫每天要盈利12000元,你是经理如何组织进货?

(3)如果商场通过销售这批衬衫每天要盈利12000元,物价部门核定衬衫的单价不能超过成本价的50%,你是经理衬衫的售价为多少元?

(4)如果想销售的利润最大,你又如何提价呢?

学生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探究,将实际问题建模成: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来解决问题,达到了“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诚然: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而是要老师有意识去引领、去渗透,才会有 “花开四季”的一天。

四、向错题要效益,从纠错中“求思维的严实”。

数学题目做对固然可喜,但能把错题的原因分析出更是收获,拓宽学生自我学习方法。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如果学生能从做的错题中得到启发,从而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成绩就将有较大的提高。错题本是非常有用的,能够减少学生犯同样的错误,是复习巩固知识的有用工具。

我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每一位做好每天的错题集:(1)错题订正 (2)分析错因 (3)列举错误的可能。在刚开始时比较困难,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类:学习能力强的A类,学习能力较强的B类,学习能力一般的C类,将A、B、C类各一个人编成一组。由A类学生负责督促B类学生整理错题本,并给B类学生解答疑问;由B类学生负责督促C类学生整理错题本,并给C类学生解答疑问;由C类学生督促A类学生整理错题本。这样A、B类学生通过教授给他人知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C类学生也通过对A类学生的督促提高了学习的责任性。在教学中教师能善用错题本,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经过耐心手把手地指点;优秀学生错题集的展览;错题集定期交流互相学习等方式,学生已经能步入正轨。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正逐步提升,在问题纠错中学生学会自我剖析,学会了自我成长。

“如何设计一个温馨可近、节奏轻松、生机盎然的生态课堂”的课题只有开始,没有终点。我们教师应有一种“在路上”心态,用心去“探究美、发现美”,用心去培养更多“发现美的眼睛”,也许有一天“花真的开了”------静待一路花开。

论文作者:钱世荣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0

标签:;  ;  ;  ;  ;  ;  ;  ;  

走在“生态”的路上,“静”待一路花开论文_钱世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