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洋方言研究

唐洋方言研究

周建国[1]2001年在《唐洋方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洋方言属于典型的江淮官话,具备江淮方言的特点。有声母21个,古全浊声母字今为清声母,逢塞音、塞擦音不但平声字为送气声母,仄声字也多读为送气声母;古见系、精组、庄组、章组声母今逢细音,不分尖团,都是t(?)、t(?)h、(?);古知照系声母与精组合流,都读ts、tsh、s;晓匣二纽与模韵相拼,读f;有声母v,与ε、?i、?、a?、??、?(?)、?(?)等相拼;没有平翘舌之分,一律读平舌;影、云、以、微四纽,读φ、v、?;有韵母53个;古咸、山二摄今叁分(?、(?)、?),舒声今为鼻化韵;山摄合口一等、开口二等不同音(搬≠班)、合口一、二等不同音(官≠关)、见系二等与叁、四等不同音(艰≠坚);深、臻、曾、梗四摄主要韵母读为??、宕、江两摄主要韵母读为(?);中古蟹、效二摄在北京音中为复合元音韵母,在唐洋方言中读为单元音韵母(如“牌”读phε②;“毛”读m?②。圆圈内数字为声调代码,见下文“声调”);果摄二等开合见母字同音(如“哥、歌”、“锅、过”都读ko①);声调六个,古平声读为阴平、阳平,古上声、去声全浊声母多归为阴平,入声分阴阳,韵尾为喉塞音(?);连读变调不太明显,只是有一类特殊变调,多出现在双音节词语后一音节上,跟前后音节调值无关;有丰富的“子”尾…… 本文从声母、韵母、声调、连读变调、声韵结构、文白异读等方面归纳其音系特点,记录其同音字、常用方言词汇,分析其语法特点,从多方面描述、分析唐洋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戴文慧[2]2013年在《中古入声字在徽语中的演变研究》文中提出“徽语”这一名称是在1987年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首次提出来的,主要包括安徽南部、浙江、江西一部分地方。徽语内部语言复杂、差异性较大,学界目前仍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划界标准,因而在其归属问题上争论较多,难以确定是将其独立为一区还是归并到其他方言。本文以中古入声字在徽语中的发展演变为研究内容,从中古入声调的演变和入声韵的归并两个方面分析徽语的特征,并与相邻的吴语、赣语及江淮官话的中古入声演变特征进行比较,旨在寻找能够为探讨徽语归属提供借鉴的新角度。论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二章为第一部分,分别对中古入声调和入声韵在徽语中的演变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其演变类型及规律进行归纳。第叁章为第二部分,分析吴语、赣语及江淮官话的中古入声调和入声韵的演变情况,分别与徽语进行比较,分清它们与徽语的亲疏远近关系。第四章为第叁部分,在前叁章的基础上,结合徽语区的地理、历史状况及徽语的形成,进一步分析徽语的归属。通过比较分析,徽语与吴语不仅在语音演变上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并且在发展进程中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因而,将徽语划入吴语是可行的。

吴波[3]2007年在《江淮官话语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迄今为止第一次对江淮官话的语音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的尝试。论文的写作以自制的江淮官话语音数据库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类的比较和输出。既宏观地考察了江淮官话各声韵的地理类型分布特点,又从微观角度观察江淮官话历时和共时的音变情况。本文的研究方法将为汉语方言的整体研究提供典范。全文共分九章,讨论的问题主要有:江淮官话区域语言的发展与变迁、江淮官话的分区、江淮官话声母、韵母、声调的语音特点及其历史比较、江淮官话语音微观演变的状况等。第一章中,我们依据历史文献、行政和移民等材料,分析江淮官话区域在上古、中古、近古时期的语言更替和变迁。认为江淮区域从商周起就开始接受华夏文明的熏陶和影响;历楚语与江东语之后,它的语言系统经历永嘉、唐五代、南宋叁次的北方化,而成为官话的基础方言区之一;至明王朝而达顶盛,成为基础方言区的权威方言。第二章全面回顾了江淮官话分区的历史,并对鄂东十九点方言的归属、《中国语言地图集》有关江淮官话下位分区的叁项标准等问题进行讨论。根据最新的行政区划,提出依“去声分阴阳,且阳去调型均为平调;入声有两类,且阳入调普遍高于阴入”两项标准将江淮官话划分为洪巢、通泰与黄孝叁片。叁至八章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江淮官话语音的共时地理类型分布情况,以电子地图的形式进行可视化输出,更直观地展现了各声韵调的语音特征;并对声韵调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历史比较和历史层次的分析。认为江淮官话的主体层是辽以后古官话层,最典型的特征是全浊声母的清化规则、入声韵的演变规则。少数非主体层可归属为唐宋语音层,如全浊塞音、塞擦音仄声送气层、覃谈合口白读层、宕摄后化元音层、曾梗摄的-n尾的源头等。第九章以最新派南京话作为调查对象,对二十多年来南京话的语音变化作出微观的讨论。

吴莹莹[4]2016年在《东台方言“个+VP”问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个+VP”问句在东台方言中较为常见,本文基于一定的语言事实,分别从句法、语义功能、归属等几个层面对“个+VP”问句进行详细的静态描写与功能分析,并在比较的视角下探究东台方言中“个+VP”问句的个性与共性,对其做出合理的归属,探究其类型学意义。本文绪论部分主要追溯了关于东台方言以及相关问句的已有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与方法。正文部分主要分为句法、语义功能、归属叁大部分。首先,文章先从形式上详细分析了“个+VP”问句的基本形式以及同时存在的其他形式;从构成上分别分析该问句基本形式的构成成分,列举出可以充当VP的各类情况;从句法功能上将“个+VP”看作一个整体,分析其可以充当的句法成分;与此同时,在将“个”界定为疑问副词的前提下,分析考虑“个”与其他各类状语同时出现的不同情况,对“个+VP”问句做出详细的静态描写。文章第二部分主要考察“个+VP”问句的疑问功能,探究其询问能力的变化,利用问域、问点的概念将“个+VP”问句的形式与语义相对应研究,并且单独分析“个”作为疑问副词的语义功能;另外,从时体的语义范畴入手分析东台方言中“个+VP”问句的绝对时制,分别分析了“个+VP”问句用来表示已然和未然的不同表达方式,对方言中用“曾”来表达已然时制的方式做出合理解释。最后,本文根据普通话已有的疑问句系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个+VP”问句分别与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对比,结合东台方言自身的疑问句系统,对东台方言中的“个+VP”问句做出归属,认为东台方言中的“个+VP”问句是独立的句类;同时调查发现东台方言中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存在“个+VP”问句以外的问句形式;将东台置于行政区划与方言分片两个不同的空间中,分别对比分析东台所处的行政区划的其他县市相关问句的使用情况,发现该问句在盐城的分布由南往北呈弱化趋势;将其与东台所处的方言片中其他方言相关问句进行对比,发现东台方言所属的方言片中该问句的使用情况具有基本统一性。

吴露露[5]2017年在《江苏东台方言的体貌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本题以东台方言体貌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描写法和归纳法对东台方言体貌系统进行研究。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东台市的地理人文与历史沿革、东台方言及相关方言研究概况、东台方言音系,其次综述普通话以及汉语方言体貌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以及语料来源和体例。第二章东台方言的体。东台方言的体分为完成体、进行体、持续体、经历体、起始体、已然体等六种,主要体标记为“呃1”“了1”“在下”“在”“呃2”“着”“过”“起来”“呃3”“了 2”,本章分别描述各类体标记的所在语言环境、表达的语法意义、对动词的选择等。第叁章东台方言的貌。东台方言的貌分为反复貌、短时貌、尝试貌叁种,表达式为“V啊V的”“VV”“V下子”“V看”,本章分别描述各类貌的所在语言环境、表达的语法意义、对动词的选择等。第四章结语。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对今后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设想。

凌孟华[6]2014年在《人物群像、叙述结构与方言口语——重读黄济人获奖报告文学力作《命运的迁徙》》文中指出获得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的《命运的迁徙》是黄济人的又一力作。十余年后重读几乎已淡出评论家视野的《命运的迁徙》,仍然会发现其在鲜活的人物群像勾勒、独特的叙述结构展开和成功的方言口语书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鲜明的创作特色与炫目的艺术光芒,不失为重庆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而其存在的个别问题也还有待黄济人在今后的创作中进一步解决。

王金艳[7]2016年在《朱熹诗歌与叶音之韵系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朱熹的诗歌和《诗集传》、《楚辞集注》中的叶音音注为材料,分别对其近体诗、古体诗和叶音韵系进行整理,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的方法探究朱熹用韵,从而进一步总结朱熹的用韵特色和音注贡献,这将有利于人们在音韵学研究方面给予朱熹更合理的评价,并为研究南宋实际语音提供详尽的材料和新的例证。通过研究朱熹诗文和叶音韵系,找出其近体诗、古体诗在用韵上的区别和《诗集传》、《楚辞集注》叶音韵系的异同,将诗歌韵系与叶音韵系进行对比研究,并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歌韵系进行比,推出朱熹韵系与南宋音系的关系,为探索其诗歌的语音性质和叶音的语音根据提供线索。本文研究创新之处主要有叁点,一是用韵脚字用韵系联法首次整理出朱熹诗歌韵系,并分析其语音性质;二是首次整理出朱熹《楚辞集注》叶音韵系,并与《诗集传》叶音进行比较,探索朱熹叶音的语音性质;叁是通过对朱熹古体诗韵系、叶音韵系及南宋其他诗人韵系的综合比较,探讨出自同一作者的不同性质的音韵材料在语音史研究中的价值。

张钰[8]2010年在《晋南传统蒲剧用韵考》文中提出蒲剧源于今山西晋南地区,是北方传统戏曲,传承四百余年,其语言学意义是可作为音韵学与方言学的研究对象。本文以晋南传统蒲剧剧本为研究对象,甄选传统剧目剧本44部进行考察,审度韵例,参照《广韵》摘录韵字。运用韵脚字系联法得出韵段1673个,并辅以谐声、相关度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出晋南传统蒲剧韵部系统十叁部,包括阴声韵歌戈、怀来、家麻、乜邪、支虞、姑模、萧豪、尤侯、灰堆九部,阳声韵江阳、东青、言前、真侵四部。韵字具有异部相押、不忌重韵的特点。分析韵部之间异部相押的情况,发现部分假摄开口字仍入家麻部;鱼虞居韵入支虞部;曾梗通叁摄通押;咸山二摄通押;真侵部与支虞部、灰堆部的相押情况为合韵。将《中原音韵》、《韵学骊珠》、京剧“十叁辙”与晋南传统蒲剧韵部十叁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蒲剧十叁部中闭口音已经消失;前后鼻音韵尾分明;鱼模部发生分化;齐微部分化为机微、灰回部,支时、机微部合并;没有独立的入声韵部。晋南传统蒲剧用韵与当地方言韵母系统有密不可分之关联,但并不一一对应。

彭绍伶[9]2014年在《明清湘南诗人用韵研究》文中提出在汉语音韵学研究过程中,系联诗歌韵脚字是考察韵部系统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首先对明清时期湘南地区诗人的诗歌韵文进行广泛地搜集整理,然后采用韵脚系联法,统计明清湘南诗人诗歌用韵次数,以《广韵》为参照,归纳韵部特征。同时分析各种通押与合韵现象,从中考证出明清时期湘南方言的一些特征,为研究近代汉语语音史和方音史提供有价值的语音材料。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197位湘南籍诗人的3794首诗歌(古体诗2212首,近体诗1582首),68首赋进行穷尽性地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明清时期湘南地区诗人用韵,古体诗可归并为18部,近体诗可归并为23部。二、韵部通押现象反映了若干明清湘南方言特征:入声韵归入相应的阴声韵,-m尾韵归入-n尾韵,-n尾韵与-η尾韵混并,部分全浊上声读去声。叁、发现了一些反映湘南方言特点的合韵现象:庚青韵与东锺韵或江阳韵通押,灰哈部与家麻部通押,尤侯部与鱼模部通押,支微部与灰哈部通押,歌戈部与萧豪部通押,阴声韵与阳声韵通押,平声与上去通押。四、发现一些押韵特别的韵字,表明它们的语音仿古或正在演变。

邵泽国[10]2012年在《语音特征主体层分析及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山摄在安徽省安庆等35个方言点上的韵母特征为例,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基于汉语方言的语音特征主体层分析的思想及其数学模型;二是设计了一种可用于机器自动提取语音特征主体层的算法。借鉴PCA的方法思想,设计了一种语音特征主体层算法,较好地弥补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唐洋方言研究[D]. 周建国. 苏州大学. 2001

[2]. 中古入声字在徽语中的演变研究[D]. 戴文慧. 河北师范大学. 2013

[3]. 江淮官话语音研究[D]. 吴波. 复旦大学. 2007

[4]. 东台方言“个+VP”问句研究[D]. 吴莹莹. 扬州大学. 2016

[5]. 江苏东台方言的体貌系统[D]. 吴露露. 浙江师范大学. 2017

[6]. 人物群像、叙述结构与方言口语——重读黄济人获奖报告文学力作《命运的迁徙》[J]. 凌孟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7]. 朱熹诗歌与叶音之韵系研究[D]. 王金艳. 广西民族大学. 2016

[8]. 晋南传统蒲剧用韵考[D]. 张钰. 中南大学. 2010

[9]. 明清湘南诗人用韵研究[D]. 彭绍伶.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10]. 语音特征主体层分析及算法研究[J]. 邵泽国. 电子科技. 2012

标签:;  ;  ;  ;  ;  ;  ;  ;  ;  ;  ;  

唐洋方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