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多诺的后现代主义倾向_后现代主义论文

论阿多诺的后现代主义倾向_后现代主义论文

论阿多尔诺的后现代主义倾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现代主义论文,倾向论文,多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02)01-0020-05

本文试图考察阿多尔诺哲学,尤其是否定辩证法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因素。在 肯定它总体属于现代主义的前提下,着重揭示它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阿多尔诺是杰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对法兰克 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批判理论”从广义来说是指德国思 想家反思文明历史、批判现实社会的思想学说;从特定意义上是指法兰克福学派“以辩 证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的”的社会哲学理论,它植根于欧洲哲学传统又敏感于 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运用跨学科综合性分析的方法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批判,发出了任 何现代化国家不能不聆听的清醒之音。批判理论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对“现代性”( 包括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性)的反抗。“反抗现代性”并不是禁欲式的拒绝,而是对 现代性的反思;也不是暴力革命的实践,而是基于人道主义基础之上的思想文化批判。 对现代社会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构成了它的思想核心。因而,反抗现代性是真正的 现代主义思想。关于现代主义,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理解。美国学者大卫·格里芬认为 ,从笛卡尔以来的现代哲学都可以叫做现代主义。不过,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现代哲学 叫做早期现代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哲学叫做晚近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有 许多特征,如:主体主义、中心主义、人道主义等。

阿多尔诺一生,其思想观点有某些细微的变化,如对电影等个别文化现象的评价;但 总体来说,其基本思想是连贯一致的,如从早年的音乐批评文章到晚年的《美学理论》 美学倾向始终如一: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和现代主义艺术的张扬。这就成了阿多尔诺探索 的中心问题之一,另一个中心问题,就是通过否定辩证法的构造为批判理论奠定哲学基 础。

阿多尔诺坚持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区分,反对大众文化颂扬精英文化,批判大众文 化的虚假性、欺骗性、标准化、伪个性、操纵性、强制性,捍卫个性和主体性。在他看 来,大众文化尤其是现代大众文化,并不是服务于大众的通俗文化,而是借助于现代科 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它把艺术、商业、政治、宗教 、哲学等融合在一起,在闲暇里控制、操纵人的思想和情感,压抑、抹煞人的个性,平 息、消除人的反叛意识,维护和巩固现存社会秩序。总之,它具有极权主义性质,是作 为大众欺骗和巩固社会秩序的“社会水泥”,起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作用。这是因为 它具有商品化、技术化、标准化、齐一化特征和虚假性、欺骗性、操纵性、压抑性、强 制性功能。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音乐文化同消遣娱乐、广告宣传混杂在一起,当代大众音乐生 活为商品形式所统治。除先锋音乐之外,所有音乐尤其是爵士乐都是商品。文化工业诱 导大众虚假消费,欺骗大众的情感。它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公开的欺骗,不仅说服消费者 相信它的欺骗就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而且要求消费者不管怎样都应该对它提供的东 西心满意足。文化工业借助于科技手段日益标准化、产业化,文化生产不断重复,文化 产品整齐划一。文化工业日益成为意识操纵系统来实现统治。它不仅调节社会公众生活 ,又控制个人的私人生活;不仅灌输思想,而且还渗透进了人的心理结构。总之,“整 个世界都得通过文化工业这个过滤器”。[1]这样,不仅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而且文化 产品的传播者和享用者都成了工具。他们的独立思维、丰富的想象力退化了;个性成为 虚幻的,个性丧失了;个人变成非个体化的社会原子,主体瓦解了。因此,否定辩证法 必须反对社会总体对个人的压制,以捍卫个人自由、个性解放的权利。他还说,实证主 义像大众文化一样,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摧毁人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帮凶。实证主 义偏重经验事实,缺乏对社会总体的把握;标榜客观性原则,缺乏主体性;夸大科学性 ,缺乏人文性。总之,由于它看不到主体的作用,最终导致顺从主义。因此,要用以否 定主义为核心的否定辩证法代替以肯定主义为核心的实证主义。

概而言之,阿多尔诺对个性的张扬、对主体性的捍卫,是与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最大区 别。此外,他推崇现代主义美学,极力为现代主义先锋艺术辩护,宣扬艺术哲学的救赎 功能;并把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置于中心位置;追求真理和社会公正,反对非理性主义 。所有这些,都表明阿多尔诺与后现代主义的距离。他不仅不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相 反,他的哲学尤其是美学思想,体现着明确的现代主义倾向。正如美国学者马丁·杰伊 所说,在阿多尔诺的思想中,解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只是其中的五种基本要素之一,此 外,还有卢卡奇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勋伯格“无调音乐”的美学现代主义、文化 保守主义与文化精英主义、浪漫主义、悲观主义、微弱但又明显的犹太情感等。因此, 无论我们如何定义“后现代主义”这个有争议的概念,把阿多尔诺当作后现代主义者都 是不恰当的。毋宁说,阿多尔诺总体上是一个现代主义者,其中表现出一些后现代主义 的倾向。

关于阿多尔诺哲学思想中后现代主义倾向,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学术界认为法 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尤其是阿多尔诺否定辩证法是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如马丁 ·杰伊认为阿多尔诺为后现代转折准备了基础。因为他逐步放弃了人类解放的乐观主义 信念,这与放弃任何元叙述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是一致的;对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的激进 批判以及对启蒙理性、工业文明的悲观主义阐析,也与后现代主义对各种理性的怀疑是 潜在一致的;对总体性的破解、对同一性的否定、对第一原则的反对以及对意识形态的 怀疑,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有许多可比性。波林·罗斯诺指出,后现代主义赞同、采纳 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这些观点:现代科学是神话,启蒙的遗产是极权和统治;以 及对工具理性、现代技术、大众传媒在现代消费社会中作用的怀疑。凯尔纳认为:“一 般来说,阿多尔诺要比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弗洛姆以及其他法兰克福学派成员更接近 于后现代理论”。[2]他对同一性思想的批判、总体性的摧毁和对片断的肯定以及对历 史文化的悲观主义分析,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原始形态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因此可以说, 否定辩证法是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来源。

要想考察阿多尔诺哲学是否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他的否定辩证法是不是后现代主义的 思想来源?这首先要考察后现代主义的含义及其特征。

据考证,“后现代”一词,最早出现在弗·奥尼斯《西班牙暨美洲诗选》(1934)中, 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后来,乔伊斯《为芬尼根守灵》(1939)、哈德纳特 《后现代房屋》(1945)、汤因比《历史研究》(1947)中都出现过“后现代”这个概念。 奥康诺在《大学新才子与现代主义的终结》(1963)中,把50年代在英国出现的新文学运 动看作是现代主义的终结和后现代主义的开始。“后现代”一词在50、60年代被广泛使 用,以至于泛滥成灾。不过,首次从肯定意义上使用“后现代主义”一词的是美国学者 哈桑。70年代以后,丹尼尔·贝尔使后现代主义走出狭窄的文学领域,成为一种广泛的 社会文化思潮。利奥塔《后现代状况》(1979)一书,标志着后现代主义走上了哲学舞台 。80年代,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大讨论,后现代主义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性 的文化景观。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具有“极其丰富、复杂思维和理论内涵”的泛文化思 潮,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以理解:文学艺术上的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上的后现代主 义;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层面上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我们可以用三个“终结”来 概括。

“哲学的终结、非哲学转向”——后现代主义要求结束两千年来形而上学一统天下的 局面,彻底摆脱西方思辨哲学的传统,宣告形而上学和体系哲学的死亡;否定同一性、 同质性、整体性,宣扬非同一性、非同质性、非整体性;由此反对哲学本体论、实体主 义、本质主义、基础主义。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哲学本体论进行了含蓄的反叛和超越;德里达“在场形而 上学的解构”颠覆了哲学本体论固有的二元对立,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言语中 心主义”;奎因通过“本体论承诺”悬置本体论,宣扬“本体论的事实”不可知;利奥 塔挑战哲学合法性,证明哲学非合法化;罗蒂通过对哲学“自然之镜”的批判,宣告哲 学本体论将自行消亡。他们反对同一性,认为既不能把主体还原为客体也不能把客体还 原为主体;反对总体性,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向总体性开战,激活差 异并为差异正名”;认为从古希腊到后现代主义之前的哲学史,不过是基础主义的各种 形式交互更替的历史。但是,基础主义为科学、哲学、宗教、道德、艺术寻找确定基础 的信念是不合法的,也是不可能的。所有与基础、原理或中心相关的名称都是指某种不 变的存在,然而,“为存在和知识提供基础的事业,已经灾难性的失败了”。[3]后现 代主义是对不崇拜任何东西的后哲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不再是文化之王,而 只是众多话语中的一种,同其它文化形式处于平权地位;作为一种诗化哲学,它反对任 何体系,完全打破了哲学是科学的神话。因此,“摧毁读者对‘知识’的信任,即把知 识当作是具有某种‘基础’的‘理论’这种信念”,是《哲学和自然之镜》的目的。[4 ]

“真理的终结、理性的陨落”——后现代主义要求结束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传 统,放弃终极实在的寻求和绝对真理体系的建立,宣告理性和真理体系终结;否定理性 的权威性、合法性,攻击理性的工具性、压制性、操纵性;由此否认客观真理和真理的 客观标准,宣扬非理性主义。他们认为,“后哲学文化”指的是克服那种认为人生最重 要的东西是建立与某种非人类的东西(如上帝、善的理念、绝对精神、道德律令等)相联 系的信念。这样,就没有人相信,在我们内心深处有一个可以告诉我们是否与实在相接 触的标准。无论是牧师、物理学家,还是诗人,都不会被认为比别人更理性、更科学、 更深刻。真理的首要标准是与个人的其它信念一致,是我们的信念和愿望形成了我们的 真理标准;没有真理自身,只有真理的放纵,它是为了我、关于我的真理;真理是多元 的,绝对真理体系是不存在的。正因为如此,哈贝马斯指出,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是对总 体性、同一性、主体性、本原性、深层性的颠覆,它的主要特征是非理性主义。

“主体的终结、中心的消解”——后现代主义否定近代以来形成的主体主义和人类中 心主义,宣告主体地位和人类中心的死亡;否定人的优越性、自主性、创造性,否定永 恒不变的人性和人的本质;由此反对人道主义,宣扬非中心主义。继尼采宣称“上帝死 了”之后,福柯宣称“人死了”,也就是说主体已经死亡。他们既反对理性主体,又反 对非理性主体,认为非理性主体的本质规定仍然是一种理性的设计、形而上学的框架。 他们反对中心主义,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反 对自我中心主义;在男女关系上,反对男性中心主义。

尽管人们对“后现代主义”有不同的理解,但我们认为,它最早是指那种背离传统设 计风格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广泛移植到文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中,用来 指称这些领域中具有反传统倾向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既有千丝万缕 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毋宁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性继承和极端性发展 。正如法国学者博德里亚所说,没有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极端张扬,就没有后现代 主义对‘现代性’的极端消解。后现代主义继承了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阿多 尔诺等人的某些思想观点,把现代哲学的某些主题当作自己的话语中心,并把它们当作 自己的理论渊源;但是,它又用全面否定的手段、摧毁一切的精神,对哲学本体论、实 体主义、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理性主义、人道主义、中心主义进行了全面的颠覆,宣 扬非实体性、不确定性、非同一性、零散性、差异性、多样性,极端发展了其相对主义 和非理性主义。

在考察了后现代主义的含义和特征以后,再分析阿多尔诺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我们 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破解总体性、同一性,张扬中介性、非同一性。“总体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中心范畴之一。卢卡奇认为,“总体性”强调整体对部分无所不在、压倒一切的优先 性,它不仅决定认识客体而且决定认识主体;不仅决定历史客体而且决定历史主体。因 此,在社会历史领域,总体性体现为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就 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却遭到了阿多尔诺的抨击。他认为人的大脑不能把握实在的总体,但是它却能穿透其 细节部分,将这个纯粹的总体炸成碎片。因此,不要把追求绝对看作是可靠的,也不要 因强调真理概念而削弱任何东西,“总体是不真实的”。在破解总体性的基础上,强调 中介性的重要性;反对同一性,强调非同一性,并把非同一性原则当作否定辩证法的理 论基础。他认为,传统哲学都受着寻求绝对出发点意向的支配,从而使哲学不知不觉地 陷入到同一性的追求之中,陷入到把一切东西最终还原到某个终极存在的还原主义之中 。“同一性”哲学的实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分离,而主体和客体的分离既真实又不真实。 说它真实,是因为这种分离在认识领域中表现为实际的分离;说它不真实,是因为这种 分离不能被看作是实质性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实际上,主体和客体都是反思行为不可 分割的组成部分,都不具有认识上的优先性,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为中介:“主体介入了 客体,客体在很大程度上以另一种方式介入了主体。”[5]也就是说,没有客体,主体 不可想象;没有主体,客体没有意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二者的同一,相反恰恰意味 着非同一。

在黑格尔那里,“同一性”是具体的有差别的同一,矛盾是同一性和非同一性的统一 。但阿多尔诺却把同一性理解为无差别的绝对的等同,把矛盾看作是非同一。他指出, 思维就意味着同一,但“同一性是不真实的,即概念不能穷尽被表达的事物。”因而, 同一性是虚假的。辩证法就是矛盾,但“矛盾就是非同一性”,非同一性就是对同一性 的绝对否定。本来,非同一性是认识的目的,而传统哲学却错误地把同一性当作目的。 为了纠正这个错误,否定辩证法就应该用非同一性原则替代同一性,以使之摆脱任何肯 定的特征,成为否定的。这样,“辩证法是始终如一的对非同一性的意识”。[6](P3)

其次,反概念、反体系,消解本体论,宣扬“非哲学转向”。他认为,任何概念都是 虚假的。因为任何概念都不能与自身对象完全同一,概念本身已经包含了非概念的因素 。因而,对概念自身的不满就成了概念意义的一部分。否定辩证法就是要致力于通过概 念而超越概念,从根本上清除对概念的崇拜。它“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是黑格尔按照传统 而表现出的他不感兴趣的东西——非概念、个别性和特殊性。”[6](P6)

总之,否定辩证法、反对概念、否定本质、远离一般和普遍性,关注非概念、现象、 个别和特殊性;主张“矛盾地思考矛盾”。这样,它就既不是关于世界观的描述,也不 是普遍有效的方法,而只是关于“模式分析的总汇”——既不具有体系又具有约束力的 陈述。因此,否定辩证法也可以叫做一种“反体系”。在此基础上他们批判一切本体论 尤其是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认为海德格尔把一切现象还原为一种不受反思行为影响的“ 存在”,从而割裂了主体和客体,使现象“物化了”。但真理即主体和客体在其中彼此 渗透的星丛,既不能还原为主观性,也不能还原为存在。以往的辩证法都有一个虚假的 设定,即辩证法是第一哲学。实际上,辩证法不像本体论和先验哲学那样固守着自身的 原则,也不能被当作是具有某种基础的结构。否定辩证法的“逻辑是一种瓦解的逻辑” 。因此,“在批判本体论时,我们并不打算建立另一种本体论,甚至一种非本体论的本 体论。”[6](P133)“如果解释世界的时代业已过去,而今天变革世界是顶要紧的。那 么,现在是哲学可以与以往告别的时代……适合时宜的不是第一哲学,而是最后的哲学 。”[7]批判本体论的目的在于宣扬辩证法的非本体论化和“非哲学转向”。

再次,批判工具理性、工业文明,否定启蒙精神。“理性”是西方哲学的重要范畴, 西方哲学从柏拉图以来就形成了理性主义传统。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把理性分为价值理性 和目标理性,前者是实质理性,后者是形式理性。阿多尔诺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把理 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前者是客观理性,后者是主观理性。他并不否认理性,只 是批判工具理性,认为工具理性成了资本主义一切思想意识和统治的基础,他认为,“ 启蒙精神”是泛指那个把人类从恐惧、迷信中解放出来并确立其主权的“最一般意义上 的进步思想”,也就是理性原则。理性最初是作为神话的解毒剂出现的,但后来逐渐演 变为工具理性,变成了一种新的神话。这样,启蒙理性、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人改造 自然能力的加强,也带来了人对自然的进一步奴役;带来了社会文明,也带来了社会对 个人的压抑。可见,启蒙不仅包含着人类在认识上从神话到科学、在实践上从野蛮到文 明的进步过程,而且包含着由文明再次进入野蛮的反向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启蒙辩证法 。在这里,神话就已是启蒙,启蒙退化为神话。

综上所述,阿多尔诺哲学尤其是美学总体上是现代主义的,与后现代主义有着根本的 不同,但它的思想尤其是否定辩证法,又体现着后现代主义倾向,对后现代主义发生了 深刻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2-01-08

标签:;  ;  ;  ;  ;  ;  

论阿多诺的后现代主义倾向_后现代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