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的海书“黄若燕”_黄庭坚论文

孤立的海书“黄若燕”_黄庭坚论文

海内孤本“黄律卮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孤本论文,海内论文,黄律卮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西省修水县图书馆藏有一部清嘉庆年间出版的黄庭坚诗选──《黄律卮言》,这部书是当时义宁(今江西修水)人万承风根据明万历年间的抄本刊印而成。本书题为《黄律卮言》,扉页上注明“古瓦山房校刊”,卷首有“编辑黄律卮言自序”,卷尾有刻书者万承风的后序”。板框长18厘米,宽12厘米,四周双边,白口,每页9行,每行25字,字大如行,墨色清晰,刻工较细,共九集。每集前有“卮言”。这是一部黄庭坚七律的选本,编辑方法很有特色,卮言部分也颇有心得,是目前罕见的黄诗刻本,可称海内孤本。故不揣谫陋,撰文介绍。

一、《黄律卮言》的内容。

此书选取了黄庭坚的七律共160首。按黄氏的生平宦迹,分为捷归、叶县、国子、太和、德平、秘省、谪黔、宥归、宜阳共九集(后有附卷一,录黄庭坚自赞诗六首)。如编辑者的“自序”中说,“每选一诗,必求其所写者何地,所遭者何时,所赋者何事,大要以意逆志,会而通之,冥心默识,似有得其梗概者,然后乃敢取篇什而伦次之。以郡县馆阁为类,以少壮者耆设为次。……每卷首为卮言,以发其概,名其为黄律卮言焉。”也就是说,本书的编辑以黄氏的生平为序。同时每集前对本集的内容,用卮言的方式加以评述,提纲挈领。编辑者采用这种方法,是想以此反映出黄庭坚的生平大略,创作道路及人格追求等,可谓是精思覃识,用心良苦。

二、关于《黄律卮言》的成书时间及编辑者等。

①成书时间和编辑者。根据卷首“编辑《黄律卮言》自序”中最后一句:“明万历乙巳秋八月朏日”,可见此书编成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八月初三日。关于编辑者,“自序”后并没有署名,只是在本书的第九卷──《宜阳集》的“卮言”中编辑者自称:“中,先生(指黄庭坚,下同──笔者注)里人之子也,即相后五百有余岁而休戚实同。”由此可知,这位编选《黄律卮言》的学人,名中,是黄庭坚的同乡──义宁人,但可惜姓氏不详。

②编书缘起。“自序”中说,“黄子纯如,先生之耳孙也,属不佞辑先生律诗,以为传家衣钵。”可见,此书是编者受黄庭坚远孙黄纯如的委托,为黄氏后人便于学习继承黄庭坚的诗法,编辑此书。当时以抄本流传,并未刊布。

三、关于刻书年代及刻书者等。

①刻书年代及过程。本书的刻印者万承风的后序中最后一句说:“时嘉庆戊辰夏闰五月初伏同里万承风谨序于澄江使暑之崇素堂。”说明《黄律卮言》是在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五月,由义宁人万承风主持刻成。万氏的后序中,又说明了此书的明抄本是他从其姻亲胡斓圃的侄子家中访得。他见此抄本“篇幅上下前后磨灭殆尽而文字独完好”。可见万氏得此抄本时,抄本的封面、扉页都不存,故不知编者为何人。而万氏以为此抄本颇有价值:“……於公(指黄庭坚──笔者注)之出处,展卷如遇目前。”是“乡邦文献之一徵”,於是主持校勘梓行。同时,在万承风所在的乾嘉年间,诗坛上正是推崇宋诗之时,苏、黄的地位都很高,以至在近代形成宋诗运动。因此,万氏在此时刊印《黄律卮言》也与此背景有关系。

②关于刻书者万承风。万承风,字十东,别号和圃,《清史稿》有传。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入翰林院,任当时还是皇太孙的清宣宗(即道光)侍读,后曾任广东学政、江苏督学、兵部侍郎等职。督学广东时,力除奸弊,嘉庆帝曾密谕他访大臣居官行事,有所研察,立即实陈。承风为官清正,不阿权贵,乾隆末年,和坤曾欲召他为党羽,拒不从命。嘉庆帝曾在他的奏折上批道:“实心勉力,报多年知遇之恩;益励廉隅,为一代群臣之首。”嘉庆十八年(1613年)秋,承风因风痹疾去世,享年六十一岁。道光即位后,追赐他为礼部尚书,谥号文恪,后又晋赠太傅,并派人到其墓上祭扫,可见道光对他的这位老师还是很尊敬的。承风热心公益事业,致力于乡邦文献的整理传播,对黄庭坚更是情有独钟。除《黄律卮言》外,他还主持整理刊印了《山谷老人刀笔》。万氏家中藏书丰富,书斋名“古瓦山房”,即刻本《黄律卮言》扉页上所署。

四、《黄律卮言》的特点。

①编选很有特色。黄庭坚七律共两百余首,此书选了一百六十首,占一半以上,而且经过精心挑选,都是佳作。同时,对每首诗都进行了细微准确的考证,按作者生平编集;每集前都有卮言作提示,或叙内容,或叙行事,或叙风格,或叙人品,皆言简意赅。总之,读后使人感到这是黄庭坚生平及创作道路的一个缩影,对于研究黄庭坚的七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选本。

②评述精当。由于编辑者对黄庭坚七律作了深入研究,并将黄引作为千古知音,“休戚实同”,故而在“卮言”及“序言”对黄氏的人品和诗品都有比较精当的评论。例如在第五卷《德平集》的“卮言”中,评介《寄黄几复》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两句,认为是“奇语”;在第七卷《谪黔集》的“卮言”中,说庭坚“自黔州之后,句法尤高,笔势放纵,实天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等等,都是确论。同时,由于此书是黄庭坚的远孙纯如为继承先人衣钵,委托他编成的,编辑者在“自序”中表达了他对学诗的观点。他希望黄纯如对黄庭坚之诗,学过之后,要以“心传”,而不以“迹传”;要“跳出少陵窠臼,翻倒涪翁衣钵”;“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都是正确的。

标签:;  ;  ;  

孤立的海书“黄若燕”_黄庭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