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虹翻译研究综述论文

刘云虹翻译研究综述论文

刘云虹翻译研究综述

李 宵

(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加深,关于翻译的价值、本质以及翻译批评等内容的探讨日益深入,翻译学科的建设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笔者旨在对刘云虹教授的翻译理论以及关于翻译批评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希望对翻译研究有更深入的探讨、对翻译研究方向有更理性的指引。

关键词: 翻译批评;翻译伦理;翻译标准;译介

随着我国翻译事业不断发展,国内涌现出一大批翻译领域的优秀专家和学者,他们致力于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研究,为我国翻译人才的教育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穆雷、许钧、周领顺、王克非、吕俊等。其中也不乏像刘云虹一样,在翻译领域不断推陈出新的年轻学者。通过研究刘云虹教授所发表的翻译研究论文,本文对其翻译方面的理论观点进行研究综述。借此机会研究中国文学外译的发展动向,了解翻译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云南某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库空调冷负荷计算探讨……………………………………………………… 王庆昌(4-75)

按国家法律规定是让集体内部的人先流转,集体所在的人不流转的情况下才让外人流转。比如乙村的地先由乙村人流转,村里人不流转才接着让其他人流转。对我来说我出生在甲村,后来我家在乙村也有宅基地。这样我虽然不是农村户口,不在农村居住,但是我家在村里有地的话起码也能算上是这村的后人。……要是在其他乡镇,有农民提出来说“他就不是这村的人,凭什么包村里的地?我还想包地呢!”这时候土地流转可能就进行不下去了。现在最起码我有这村里的地,算这个集体的人。(宋某访谈资料)

一、刘云虹教授在翻译批评建构领域的研究

在翻译批评空间的建构方面,刘云虹教授认为“如今翻译批评常常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在重大的翻译实践中常常处于缺席状态”[1],因此,急需构建健康、良好的翻译批评空间。她从翻译批评话语权的重构、翻译批评精神的树立以及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维度论述翻译批评空间的构建。在翻译批评话语权方面,她点出了国内在翻译外国作品时的跟风、重复、轻率三个缺点,指出需要对译本的选择与出版加以关注、监督,并在必要的情况下予以批评和引导。尤其是网络翻译批评,有很大的参与性、灵活性和生命力,但是其往往深度不够、缺乏客观独立性、有人云亦云的毛病。在掌握了话语权之后,翻译批评就要树立客观、平等、宽容的批评精神。这一点虽然看似容易,但即便是翻译大家,也未必能够做到。翻译本身就是以个人理解为起点的一种力求忠实的解释活动,当我们听到质疑的声音时,不妨当作是一场关于作品的对话,以“建设性”作为批评目的,学会聆听不同的声音。关于“建设性”,刘云虹教授在论文《以建设性为根本诉求的翻译批评》中也有更具体的分析,她认为,不应总以高居于译者和译作之上的语气进行批评,而是尽量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各抒己见,并提出“翻译批评的标准应多元化,对翻译批评标准的认识应包含以下几点:合理性、互补性、历史性、发展性”[2]

基于这次研究的考察对象和问题,非城镇户籍的的样本被筛选掉,变量中如教育、收入等有缺失值的样本也都被删除,因此最后参与本次分析的样本数为2521人。

另外,刘云虹教授没有单一注重理论的阐述,如其论文《从批评个案看翻译批评的建构力量》[3],就是以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批评个案为例,通过对事件的形式、内容、对象、目标、价值的深入分析,揭示翻译批评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建构力量。通过对个案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个案的缘起和焦点不同,但都是围绕翻译批评的本质问题展开的,即翻译批评的必要性、翻译批评的对象性以及翻译批评的建设性。

二、译者行为翻译批评

正如莫言所说:“世界需要通过文学观察中国,中国也需要通过文学来展示自己的真实形象。”正确的做法是立足翻译的历史价值观,切实从平等文化交流的意义上考察翻译活动,才能健康推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

一方面,与之前强调的译者主体性不同,刘云虹教授在《意义与翻译批评研究》[5]与《解释的合理性:文学翻译批评的基础》[6]中把重点回归到了文本上,强调翻译批评中“意义”的重要性,指出文学翻译批评在方法论研究之外,应该具有历史的、开放的与自省的精神。另一方面,她也认为译者的“自由度”似乎正在趋向于“译而作”这样混乱与盲目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刘云虹教授认为,应限制文本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从而确立解释的合理性这个翻译实践的可靠标准。

三、解释学与翻译批评

当今,人们更渴望各种文化在保留其原有文化特质和独立性的基础上进行平等交流。所以,增删改译要比以往更加谨慎。考虑到诸多文本外因素,尤其是翻译的主体外因素,刘云虹教授认为,翻译批评应具有历史性、整体性与实践性。在谈到译者行为批评时,刘云虹教授肯定了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中提出的观点,即以译者行为为切入点,以社会领域为研究和评价的视角,将翻译主体的意志性、翻译活动的社会性以及整个翻译生产、译文生存空间的复杂性纳入批评的视野。

四、中国文学对外译介

刘云虹教授对近年来中国文学走出去,即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定位与成长、挑战与责任。她立足多元系统理论,从翻译定位、翻译本质与翻译价值等维度对当前文学译介与传播中的问题加以探讨,提出了平等交流的翻译目标,阐述了翻译的成长性。其次,关于翻译的挑战与批评的责任。刘云虹教授通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例子,指出莫言获奖离不开葛浩文、陈安娜等译者的贡献,他们的译本帮助莫言打开了海外市场,提高了莫言作品在海外的接受度。对于葛浩文译作,其译本对于原作的改动程度太大,违背了翻译的忠实性原则,译作接受度和忠实度的矛盾如何调和是刘云虹教授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方面探讨的中心,也是新时期翻译面临的一大挑战。刘云虹教授认为,失去了“异质性”的中国文学走出去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此时,翻译批评就更应该发挥其应尽的责任,“针对翻译界和文化界显现出来的某种认为‘存在即合理’的观点及有关翻译的某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及时予以澄清、辨析和引导”,对翻译理论研究发挥积极的引导与建构作用。

关于译者行为,刘云虹教授分别从译者要素、译者行为和译者主体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其认为译者居于翻译活动的中心位置,“译者对于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的把握及运用,对于一部译作的成功与否将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4]。由此,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会给读者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了。通过对比傅雷和韩沪麟关于《高老头》的两个译本中的某些章节,刘云虹教授揭示了译者本身所应具备的素质:对原作内容文字的把握、对本国文字的操纵能力、艺术鉴赏力和想象力。刘云虹教授在论述译者行为时,主要结合的是林纾的翻译作品。一方面,刘云虹教授指出,“林译小说”因存在大量译述、改写、谬误及任意增删而被贴上了“不忠的美人”的风格标签,屡遭诟病;另一方面,其在文化交流中也确实起到了“媒”和“诱”的作用,推动了语言和文体变革,甚至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刘云虹教授认为,林纾的译法应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那个时代局限性下的产物,不过也恰好可以满足那个时代的翻译要求,在当时起到了文化输入作用。

五、翻译理论建构

在翻译理论建构方面,刘云虹教授谈到了翻译的本质、伦理以及标准等问题。她认为,翻译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其生成性,同时要把握其丰富性、复杂性与创造性。“翻译活动中涉及的许多重要问题,就本质而言,是伦理层面的,翻译伦理就是译者在其翻译行为中为实现翻译价值所必须考虑和遵守的规范。”[7]她梳理了贝尔曼、韦努蒂和皮姆的翻译伦理思想,指出尊重他者、尊重差异正是实现翻译理论目标的基础与核心,强调保留原汁原味,即尊重差异性。

在翻译标准方面,刘云虹教授对“信、达、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互动层面进行重新审视,指出其存在明显的局限,如含义界定不清,“雅”字值得商榷。所以,翻译标准应具有历史观、文化观与发展观。刘云虹教授认为,“要衡量一部翻译作品,就必须以其服务的对象为衡量标准”[8],肯定了“读者”在翻译标准与翻译价值方面的重要性。

六、结语

刘云虹教授论文研究的主要领域集中在翻译批评、译者行为、解释学、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以及相关翻译理论方面。首先,她十分强调翻译批评在当今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提倡构建良好的翻译批评空间,树立正确的翻译批评精神,促进了以建设性为根本目的的翻译批评的发展。关注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译者行为角度进行翻译批评。其次,刘云虹教授还借助解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理论,对意义的解释学领域进行分析。对当前文学译介与传播中的问题加以探讨,指出了平等交流的翻译目标,阐述了翻译自治性和成长性。最后,刘云虹教授还谈到了翻译的本质、翻译的伦理、翻译的标准等翻译理论层面。翻译批评任重道远,吸引着更多的年轻学者在这一领域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云虹.论翻译批评空间的构建[J].中国翻译,2008(3):11-15,95.

[2] 刘云虹.以建设性为根本诉求的翻译批评[J].东方翻译,2016(2):93-95.

[3] 刘云虹,许钧.从批评个案看翻译批评的建构力量[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6):64-71.

[4] 刘云虹.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要素——兼评《高老头》的两个译本[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2):92-97.

[5] 刘云虹.意义与翻译批评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3):37-42.

[6] 刘云虹.解释的合理性:文学翻译批评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55-57.

[7] 刘云虹.翻译价值观与翻译批评伦理途径的建构——贝尔曼、韦努蒂、皮姆翻译伦理思想辨析[J].中国外语,2013(5):83-88,94.

[8] 刘云虹.可译与等值[J].上海科技翻译,1998(3):2-4.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07-0063-02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07.028

收稿日期: 2019-07-03

作者简介: 李宵(1995—),女,河南卫辉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责任编辑:梁士奇)

标签:;  ;  ;  ;  ;  

刘云虹翻译研究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