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南迁与炎帝传说_炎帝论文

炎帝南迁与炎帝传说_炎帝论文

炎帝与炎帝传说的南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炎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K210.7

古籍中言及炎帝的材料很多,我以为最有价值的当首推《国语·晋语》。该篇文章说:“昔少典娶于有蟜,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少典与有蟜氏应为互通婚姻的两个氏族,“生”字也非指“亲所产”。但由此至少可以断定,黄帝、炎帝族都是由少典、有蟜两氏族分化出来的,不过,后来各自独立发展,又活动于不同的地区,便形成了不同的德。

德是什么?《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庄子·天地》篇曰:“物得以生谓之德”,《韩非子·解老》曰:“德者所以建生也。”这些解释都颇为古拙,德之初义便是生,指种的蕃衍,也可以引申为族群的性质。黄、炎虽与少典、有蟜两氏有渊源关系,但一个蕃衍生息于姬水流域,一个蕃衍生息于姜水流域,久之,族群的性质便自然有了差异。

“同姓(生)则同德”,同德之人同风同俗,具有为大家一致认可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心理状态。“太上以德抚民”,就是说远古时期的酋长们依靠传统习俗来维持内部的秩序,进而保证了族群的健康发展。相反,“异姓(生)则异德”,对不同族群的人不能用同一种习俗来治理,但他们却可以通婚,并往往借婚姻关系相互结为联盟。在《诗经》等古籍里,周祖后稷的母亲叫姜嫄,古公亶父的妻子是姜女,帮周武王打天下的又是姜太公,可见姬姜互婚互助的传统源远流长。《国语·晋语》说:“二帝用师以相济也”,韦昭读“济”为“挤”,释为灭,我们以为这是一种误解。《国语·晋语》所记为司空季子劝公子重耳为婚于秦之语,他举出黄帝、炎帝是要说明异性结亲的好处,因而“用师相济”也应依字之本义理解为互相救援。若依韦注,异姓相婚还有什么好处可言呢?至于黄、炎曾战于阪泉之野,则应是野蛮晚期阶段战争范围扩大的结果,联盟一度解体,并不能否定姬姜两族长期保有联盟的关系。

那么,黄帝、炎帝两个互婚的同盟部落最初活动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且看《水经注·渭水》条下的一段记载。郦道元说:“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也。”据此,则岐水流过姜氏城后的一段便叫姜水。岐水在岐山的南面,当今陕西岐山县之东,就是地图上西出岐山,东过武功,折南流入渭水的小水。若谓今陕西境内渭水上游一带便是炎帝氏族的发祥地,想必不致有错。在该地区内,多有关于姜族的传说及遗迹,近年,扶风刘家等处又发现了以洞室墓为其主要特征的所谓姜戎墓葬,这自然又为我们的推测提供了佐证。

至于黄帝族发祥的姬水,我们虽不能确指其所在,但有几条线索是很值得注意的。《诗经》明谓姬姓的周弃就住在有邰,邰地传统认为是在武功,后来,自公刘到古公亶父,他们又长期活动于关中盆地北部边缘的豳地。姬性的始祖黄帝死葬桥山,桥山,近代的书全说是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又黄帝的传说多与空同一名相关,如《庄子·在宥篇》载黄帝见广成子于空同之上,《史记·五帝本纪》说: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遂逾陇,登空同”。《新唐书·地理志》原州平高原下有崆峒山,当即此地。平高在今甘肃镇原县境内,距离陕西省界不远。《水经注·渭水》条引南安姚瞻的说法,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黄帝号轩辕氏,由此也足以使人产生把轩辕谷水同姬水联系起来的猜想。综合诸种线索,我们不妨确定黄帝族起源于陕西省北部和甘肃省东部,因为离炎帝族的居处本不太远,所以便互婚互助,用师相济,结为联盟,到古公亶父率领姬姓族人至于岐下,两族的联系更进一步加强。武王伐商,有姜尚为其筹划,牧誓八国中含有羌人,西周分封的异姓诸侯也以姜姓最多,都应视作姬姜同盟日益发展的表现。黄帝、炎帝的事迹原本并不复杂,但自战国以后,却不断发生变化,终于扑朔迷离起来。

这里仅谈一下最可注意的两三个地方。

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帝系的出现。直到春秋及战国前期,还没有关于五帝的说法,在《左传》、《国语》、《论语》、《墨子》、《孟子》等书中全不见有五帝的名称,《周礼·春官·外史》虽说有“掌三皇五帝之书”的记载,但《周礼》并非“周公致太平之书”,它顶多只能算战国的一家之言,有人甚至认为其成书年代应晚在西汉。总之,五帝说绝非源自远古,是十分清楚的。然而,时代却在不断发展,观念形态上的东西也会随之日新月异。自春秋到战国,一些诸侯通过兼并由方百里变得有土数圻,不同部族的人民被置于一个政权的统治之下,与此同时,各族崇奉的英雄也被统治者列入统一的祀典当中。齐鲁地理位置在东,却是西来华夏集团的文化中心,因而这里出现的帝系便以姬姓远祖黄帝和据说为周祖的帝喾为主,又加上以帝丘为中心的高阳氏和为儒、墨所景仰的尧舜,依次排列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共五位,故号五帝。秦人僻处西垂,却出自东夷族的少昊氏,后来占据岐丰,收周之余民而有之,便陆续做了鄜畤、西畤、吴阳上畤、下畤,既祭少昊、太昊,又祭西土华夏族尊信的黄帝、炎帝。最初只有四位,到《吕氏春秋》书成,又加入了颛顼,也配足了五帝之数。秦汉天下一统,兼包东西南北,于是,出现在《汉书·律历志》中的古帝次序便是太昊氏、共工氏、炎帝、黄帝、少皓帝、颛顼帝、帝喾、帝尧、帝舜了。我们不难看出,帝系的扩大正是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同步进行的。只是这种作法过于粗糙,把不同部族的祖神强拉在一起,必然会使原来不清楚的古史变得更加混乱。

其次不妨谈谈炎帝与神农氏的合一。像五帝说出现很晚一样,春秋时代载籍中也没有见到过神农。神农说的大盛始自战国。其本意不过是“主于稼穑”的“土神”,但也常用以指示一个时代或氏族。战国人已意识到人类物质生活的进化有明显的阶段性,他们分别以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作为各阶段的标征,并大致以为神农氏属于黄帝之前的一个时期。即便有部分学者把神农氏视为氏族,这时及以后很晚也还不曾将其与炎帝合一。如《史记·封禅书》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十有二家中既有神农,又有炎帝,其为二人甚明,焉得谓炎帝即神农氏?炎帝与神农氏并为一名,合称炎帝神农氏的事,大约发生在汉代,合并的原因或谓出自刘歆有意改作,或谓是两汉的学者既知神农为黄帝以前的一个阶段,又知黄帝独强之前,炎帝族在中原影响甚大,遂误以为炎帝便是神农了。总之,我们今天应当明白,炎帝与神农原本非一,他们的合并是学术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此外,炎帝与神农合一以后,连带着还发生了另一起合并。《国语·鲁语》曰:“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又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为后稷,自商以来祀之。”烈山氏的柱能殖百谷百蔬,显然对古代的农业发明作出过贡献,于是,东汉的郑玄注《礼记·祭法》,三国的韦昭注《国语·鲁语》,便直接了当地宣称:“历(烈)山氏,炎帝也”,晋皇甫溢《帝王世纪》说:“神农……本起烈山,或时称之”,宋朝罗泌作《路史》,则更进一步断言:“炎帝柱,神农子也。”二位一体终于变成了炎帝、神农、烈山氏三位一体。古代学者善于综合的本领也委实令人吃惊。

最后再谈谈炎帝传说的迁徙。这当然与炎帝、神农、烈山氏的合并密切相关。烈山氏又称历山氏,其发祥地据说就是湖北随县的厉山店,学者们既然认定烈山氏就是炎帝,炎帝的传说岂不就迁到了南方?不过,我认为炎帝传说的南迁更得力于阴阳五行说的广布。

《国语·郑语》记史伯之语曰:“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早期的五行说并无若何神秘色彩,它只是强调金木水火土是人类的日用生活资料,又是制造工具的必备之材,对于人类具有极为根本的意义。但到战国后期邹衍的手上,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位出自儒门的齐学专家在五行说的基础上建造了五德始终说,首次宣布说,黄帝是以土德王天下,夏是以木德王天下,商是以金德王天下,周是以火德王天下,而土、木、金、火、水又是相生相克,循环不止的。战国七雄的国君们都怀着由自己取代周天子的妄想,早已等得不耐烦了,现在既有新德可以战胜旧德的理论,如何不使他们为之雀跃,为之欢呼呢?从此,邹衍一派便出奇制胜地打开了市场,使五行说成为秦汉时代最有势力的学术思想。秦始皇统一海内后急忙宣布自己代表着克周火的水德,并以水德确定制定,汉初为改德问题几度掀起政治风波,到了武帝,终于认准了克水的土德,又依土德推德定制,都反映五行说影响于当时统治者甚剧。而在秦汉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几乎一切都五行化了。五色与五行相配,青为木,赤为火,白为金,黑为水,黄为土;四时与五行相配,春为木,夏为火,六月为土,秋为金,冬为水;五方与五行相配,东为木,南为火,西为金,北为水,中央为土,等等,不一而足。

炎帝从字面上看就从着两火,说炎帝居火德最为方便不过。而在五行说中,火又代表南方,于是炎帝也就乘风而去,被配为南方之帝,成为南方人民崇祀的大神。接着,在湖南,甚而有了炎帝崇拜的物化表现形式——炎帝陵和炎帝庙。这与少昊氏本居东方,而西岳华山却称少昊之墟一样,都是五行说广为流布后发生的新气象。道理明白如画,有何难解之处?

可是,目前一部分不懂古代学术流变的人,为古帝的发祥区域困扰不已,而一些深知个中奥秘的专家,也故意不将奥妙揭破,违心地要为自己的省份争到尽可能多的名人。任这种与“诸侯经济”遥遥相应的“诸侯文化”发展下去,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难道不值得深思吗?一孔之见,不敢自必,书以就教于同行。

标签:;  ;  ;  

炎帝南迁与炎帝传说_炎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