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称心如意”到“弄真成假”论文_李锦康

从“称心如意”到“弄真成假”论文_李锦康

——浅析杨绛话剧的编剧风格

◆ 李锦康 辽宁大学 110036 指导教师:张 赟

摘 要:众所周知,杨绛先生除了在文学上的造诣非常高深之外,在戏剧上的成就也是很高的,本篇文章就以杨绛先生的两篇风格相近的喜剧《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为例来浅析作者的编剧风格,主要以编剧技巧——戏剧反讽,编剧语言——潜台词和编剧模式——闯入者这三个角度来进行探索。

关键词:戏剧反讽 潜台词 闯入者

杨绛的喜剧风格表现了她认识世界的一种观念方式,它的产生有极为复杂的背景和来源,既浸润了她的家学渊源,又融汇了中国传统世情文学与西欧世态喜剧的影响,呈现出对世态人情的关注与展现。因此它的主体精神是入世的,是超而不脱。杨绛秉持这种喜剧风格,所以能以双重的视角来观察世态人情,发现东西文化碰撞中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冲突或对比中产生的喜剧性,并在关照世界的姿态上表现为冷静超脱,静观默察,避免过多的情感介入。

杨绛的戏剧作品题材取向深得传统世情文学的精髓,像《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都是描写男女的爱情婚姻,家庭琐事、钟表联姻、婚丧嫁娶、夫妻反目等等,尤其对有中国特色的人际周旋的高度技巧,杨绛体味得入木三分并成为她喜剧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恋爱婚姻,家庭琐事及日常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喜剧性,杨绛从中发掘出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中西杂陈等喜剧情景,展现出传统文化中的惰性与可笑。杨绛在创作中也采用了传统的以小见大的手法,一般不选取重大题材和剧烈冲突,若要表现重大题材,杨绛也是从小处着眼,选取某个局部或者是侧面,以日常生活来结构全篇,表现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通过生活琐事、思想情感来展现时代风貌的侧影。像《称心如意》的故事发生在30年代的上海,讲述了当时富人们所谓上流人物的下流品性,看到了大上海的小社会全貌。李君玉因为失去父母,前来投靠亲戚,却遭到各位舅舅舅妈的排挤,被踢来踢去无人愿意收留,而最终却歪打正着地得到了朗斋舅舅的爱怜,认作孙女可谓称心如意。另一篇是杨绛先生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话剧喜剧《弄真成假》,仪表非凡的留洋青年周大璋,和早年守寡的母亲寄居在亲戚家里,虽然回到上海却依然落魄,只好凭借笔挺的行头和吹牛混世界。周原来有个小职员女朋友,但是他见到女同事的伯父[地产商]的女儿之后,立刻移情阔小姐,准备把阔小姐当作他的登天梯。两位姑娘被他吹得神魂颠倒,把他当作年轻有为的才俊。地产商有个内侄,是个书呆子教授,对地产商的侄女一往情深,也加入爱情的战团。地产商侄女眼看男朋友周大璋别恋,施展手段将周带到西湖旅行结婚。没文化的周母不见了儿子,误以为地产商要把宝贝儿子入赘,于是登门向亲家要人,出尽洋相,儿子天花乱坠的谎言也彻底拆穿。周大璋带着侄女回到上海,全家把他们送到杂货楼上举行婚礼,新郎新娘面对破烂的新房,各怀滋味,啼笑皆非,只好将错就错,枉费心机,弄真成假。以下就从三个角度开始粗浅地探索杨绛的编剧风格。

第一,从反讽到戏剧反讽

“反讽”这个词直到1502年才出现在英语中,并且直到18世纪才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irony”通过拉丁文和希腊语进入英语,意思是“虚伪、掩饰”。从语用学的角度,反讽可以分为四类,即言辞反讽(verbal irony)、戏剧反讽(dramatic irony)、情景反讽(extant irony)和矛盾反讽(artifacted irony)。了解到反讽的主要含义后,再来细分戏剧反讽的意义。

《布留沃文学词典》(百年版)(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Centenary edition,Harper&Row,1970)给出的定义为:“有观众领会舞台上某个场景或某句话的含义与意思而剧中人却没有领会。”在《戏剧研究手册》(A Handbook for the Study of Drama,1989)中,“戏剧反讽”为“戏剧反讽,或曰索福克勒斯式嘲弄,读者事先了解某一事物的结果而剧中人却不知,此种误会引导读者了解全部的意义”。再有国际版《大美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American,International edition,1984)认为:“戏剧反讽是一出戏的观众或读者比剧中人物知道更多的东西,是剧中人物的认识与某一行动实际上表现出的结果之间的一种对照;误会的一种形式是悲剧,处于这种场合的剧中人物说的话对自己是一种意思,对那些比他们清楚地了解眼下处境的人是另一种意思。”伏恩的《戏剧手册》(Drama A to Z:A Handbook,1979)对戏剧反讽的定义更为全面:“一种戏剧机巧:它使观众拥有不为剧中人物所知的知识,因此,观众们便觉得在某种意义上比剧中人物更加高明,他们能看出某一行动的含义而剧中人物却不能。戏剧反讽用在喜剧中,也可以用在悲剧中。在戏剧中,它的价值在于它能造成误解、身份误会以及混乱;在悲剧中,它可以使在台上演出的不愉快事件更为可怕”[1]。

最明显的例子是在《弄真成假》中,周大璋总是在张家浮夸地说自己家里有多么气派,自己见过多么大的世面,而到了自己家里,也就是戏剧发展到第二幕,作者直截了当的用“布景”完成了戏剧反讽,布景里这样描述:“周大璋家。周大璋舅家杂货铺老上的一件楼面,卧房兼厨房,床上挂布帐,旁搭帆布床。沿墙杂置脸盆架、煤炉、木箱、碗、碟、刀、锅等什物,周大璋母坐在煤炉前小凳上扇煤炉。”这样的描写用无声的语言告诉观众周大璋是一个表面上说自己家底厚实,其实也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穷苦老百姓,只不过想通过找一个千金小姐来使自己一步登天,他努力地向上流社会爬去,尽管经常遭到张祥甫挖苦和讽刺,但是依旧不停的变化手段,将家里的两个不谙世事的小姐哄骗的是团团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周大璋只有回到自己的弄堂家里才将自己的“假”西装脱下,换了自己的旧的补丁衣服,这里的戏剧反讽艺术作者用的与一般的戏剧作品不同,作者让事件的中心人物自己营造出一种假象,让其他人物信以为真,等到事件的矛盾冲突激化了以后,中心人物即使道出真相旁人也不肯理会,反而是自己有苦说不出,有理说不清了,这点在两部作品里都有体现。

“戏剧反讽”有三大特征,第一,剧中人不知剧外人知,可以算作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第二,戏剧反讽可以引导观众更好地了解剧中的某些含义;第三,既然是反讽,代表剧作者用另一种方式去表达付诸于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二,编剧语言

如果说戏剧是一座大厦,那么语言就是他得以立起的建筑材料。这是一个很古老、很传统的观点。从20世纪以来,就不断有人想颠覆这一反映着事实的观点,但事实终归是事实,像大厦基座的大理石一样不可撼动。从剧本来看,戏剧语言由三个部分组成:

1.剧作家的“提示语言”

这里包括对人物的外形、内心的描绘,对其某些性格的强调,对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的交代,以及对人物表演的某些提示(如“激动地”、“深深地”、“缓缓地”云云)。这部分语言在叙事性上与小说相差无几,对戏剧人物的塑造不起第一性的作用,所以大部分剧作家不太着意于这种语言。但也有的剧作家在这方面很下功夫,他的提示,读之是好文章,又对导演和演员很有启发。①无论是在话剧《称心如意》中还是《弄真成假》中,作者对于剧目的环境刻画是十分到位的,例如在《称心如意》里,李君玉的几位舅舅家的布景作者是这样描绘的:“赵祖荫家客厅,陈设古雅,全套旧式红木家具,壁上挂名人字画,案上设古玩瓷器。”这样的布局陈设是符合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简单扼要的几句描述就可以大致的营造一种独有的家庭氛围。在第二幕里,作者又是这样描述的“赵祖贻家客厅,西式布置。赵祖贻西装坐在沙发上抽雪茄烟,读英文报纸”。在后面的情节设置中,很明显感觉到赵祖贻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因此作者提前营造了“西式风格”的家庭氛围。到了第三幕,又换了另外一户,作者这样描写“赵祖懋夫人的起居室。沙发一端堆满灰色粗布、棉花等杂物,李君玉坐在布堆里做针线。”在这里,编剧已经不把注意力放在布景陈设上,因为君玉的四舅家里的条件是没有前面的舅舅家那样有气派、有特点,反而是比较杂乱的,这也正预示在四舅家里会发生不同寻常的事,在后面的故事发展中,读者会发现这一幕的起承转合是比上两场要激烈的。

2.潜台词

潜台词的概念,“潜台词”(Subtext)是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所谓潜台词,浅显地说就是之前在于人物台词(包括无语的动作)中的真正含义,是剧作家没有写出,而贯穿在表演和台词之间的无声的语言,在特定的情境下,反映人物说话的目的和实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为它下过这样的定义:“就是角色明显的内心感觉到的‘人的精神生活’,它在台词字句地下不断地流动着,随时都在给予台词以根据,赋予台词以生命。”潜台词的运用,不仅能把台词的言外之意、未尽之言和某些动作的心理根据,以及没有台词时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同时也能帮助表演者掌握情感的分寸和深度。但并不是所有的台词和动作的背后都有潜台词,它通常是用在人物思想最活跃的关键时刻,剧本中愈是有戏剧性的地方,就愈容易产生潜台词。这种潜台词,既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戏剧冲突的发展,又能有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

3.潜台词的引用

“潜台词”(Subtext)是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所谓潜台词,浅显地说就是之前在于人物台词(包括无语的动作)中的真正含义,是剧作家没有写出,而贯穿在表演和台词之间的无声的语言,在特定的情境下,反映人物说话的目的和实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为它下过这样的定义:“就是角色明显的内心感觉到的‘人的精神生活’,它在台词字句地下不断地流动着,随时都在给予台词以根据,赋予台词以生命。”潜台词的运用,不仅能把台词的言外之意、未尽之言和某些动作的心理根据,以及没有台词时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同时也能帮助表演者掌握情感的分寸和深度。但并不是所有的台词和动作的背后都有潜台词,它通常是用在人物思想最活跃的关键时刻。这种潜台词,既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戏剧冲突的发展,又能有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

第三,戏剧模式的采用——闯入者式人物

《弄真成假》的“闯入者”与“秩序”的双方几乎呈对峙状态。和李君玉的几乎被动式的适应不同,周大璋更有进攻的手腕。他轻易就获得了张家千金张婉如的芳心,并博得了张太太的好感,但在一家之主张祥甫的审查和刁难面前却也无能为力。张祥甫有他自己的一套商业思维,在这点上他不必像《称心如意》中的舅舅们那样需要顾及亲戚们的情面。他反对新式的恋爱婚姻,对于不明底细的周大璋的闯入有一种天然的警觉和厌恶:“我挑女婿呀,只做稳稳当当的买卖,不做空头。”一副十足的商业伦理的面目和态度,然而正是这看似鄙俗的资本逻辑却像设置了规避诈骗的防线,无形中遏制了同样是资本文明产儿周大璋的贪欲本性膨胀。换句话说,在张祥甫和周大璋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是滋生在现代时空里的病菌,周大璋就是将来的张祥甫,而张祥甫却也可以同时置换为周大璋,他们都是现代上海秩序的化身。有意思的是,杨绛并没有采取悲剧的法则,而是在一系列的波折中促成了旧有秩序的恢复。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几乎每一个剧中人都是闯入者,而最终的和谐、平衡秩序的重生则恰是精神的永生,已与作者的瞩望相连了。

杨绛先生的戏剧手法还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是值得初学者探索的,本文仅从三个方面简单的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更多的应该结合戏剧中的情节和人物详细的做推敲。

参考文献

[1]董健 马俊山 著 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4年3月,第一版,第128页。

[2]胡爱民 著 台词:表演中台词阐释的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第166页。

论文作者:李锦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4

标签:;  ;  ;  ;  ;  ;  ;  ;  

从“称心如意”到“弄真成假”论文_李锦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