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三十里,家书十五行”——小谈中考思乡诗的意象品味论文_陆曼

“江水三十里,家书十五行”——小谈中考思乡诗的意象品味论文_陆曼

陆曼

摘要:我国古典诗词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感情丰富,是文苑中的一枝奇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文人。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应成为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在初中诗歌中思乡诗占了很大的比重,把握思乡情感的捷径就是抓住典型意象。本文总结了四种常见的思乡意象,并加以分析和举例,尝试着总结出辨别思乡诗、赏析思乡诗的一个方法。

关键词:思乡;鸿雁;梧桐;杨柳;明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词,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思乡诗在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更是屡见不鲜,中考中也作为诗歌的重要分类被考核。思乡,实际是思念家,思念家人,睹物思人。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独自漂泊时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在历年陕西省中考中,对思乡诗的考核主要围绕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鉴赏思乡诗的意象、意境;第二,鉴赏思乡诗的语言;第三,鉴赏思乡诗的表达技巧;第四,鉴赏思乡诗的思想感情。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思乡诗的一般思路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中温馨生活的憧憬。只要把握住思乡诗中的典型意象,就能较容易地把握诗歌意境、抓住主旨。

本文着重从鸿雁、梧桐、杨柳、明月几方面为例来探讨思乡诗中的典型意象意义。

一、思乡诗中的阵阵雁鸣

《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两首诗都写到意象: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刘禹锡的《秋风引》中“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这随风而来的雁群,引起了独在异乡之人的思乡怀亲之情。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雁鸣声勾起了羁旅之人强烈的思想情感。鸿雁正是游子思乡感情的触发点。

另外,诗人也经常用鸿雁的迁徙来比喻游子漂泊无依的孤独境遇。苏轼《卜算子》中“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词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与荒冷的沙洲。而徘徊于清冷世界的作者,与孤高出世、孤寂无助的大雁何其相似!“鸿雁”这一意象正是苏轼贬谪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二、思乡诗中的梧桐树影

古代人们讲究在家门前栽种梧桐,意喻祥瑞临门,所以梧桐和家园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当诗人独在异乡时,梧桐变成了家园的象征体。杜甫《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异方初艳菊,故里亦高桐”,诗中“高桐”就是家园的替代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又如元稹的“去日桐花半铜叶,别来桐树老桐孙”,诗人捕捉到了家里最具代表性的桐树,用“桐花”、“桐叶”等来代表家园,通过梧桐的变化道尽了时光飞逝之感。有时诗人更是直接将故乡称为“桐乡”:“闻道桐乡有遗老,邑中还欲置生祠。”(李颀《送刘四赴夏县》)梧桐意象所具有的家园意义,使得无数浪人游子借助它来挥发思乡之情。如曹邺的《早起》中:“此时归梦阑,立在梧桐井。”清晨,尚还沉醉在梦中的诗人立在梧桐边,让思乡之情肆意蔓延。

三、思乡诗中的杨柳依依

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是暗喻离别的意象,“杨柳”一词中的“柳”字的谐音是“留”,也寓意了离别之苦和不舍之情。我国有不少借杨柳来抒发离别时的思念之情的古诗词,其中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许浑的“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让人难忘。这些诗句散发出诗人内心之中深深地离愁,对故乡,对至亲至爱无尽的思念。而“杨柳”也成为了他们道出心中惆怅和伤别情怀的极佳意象。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都脍炙人口,其用杨柳代表的思乡之情悲切动人。

四、思乡诗中的悠悠月明

月亮是思乡诗中最长提到的意象,其描写各具风韵,自古以来月圆就意味着团圆,诗人常常借助明月来抒发浓浓乡情、悠悠的离别,以致月亮成了思念家乡的典型代表物。“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地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传递。”②浪子云游天涯时总是抬头望月、借月抒怀,月亮便成了约定俗成的思乡代表物。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每当月圆月缺时,就有多少文人墨客思绪万千。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写月落夜深,诗人夜泊枫桥,面对江南水乡优美的月夜,勾起游子的羁旅之情,道出羁旅者孤独寂寥的感受。张九龄《望月怀远》也是一首典型的月夜思乡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没有一个华丽的字眼,没有一丝点染的色彩,却具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气象,月夜怀念亲人的旨意凸显纸上。

综上所述,诗歌中的意象有着约定俗成的寓意,思乡诗中的意象更是比较固定,只要掌握了经常出现的思乡意象,就等于找到了直达诗歌主旨的快捷通道,在考试中的相关鉴赏题目就能迎刃而解。

作者简介:陆曼(1989.8-),女,陕西西安人,现任教于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从事语文学科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710065)

论文作者:陆曼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7月中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7

标签:;  ;  ;  ;  ;  ;  ;  ;  

“江水三十里,家书十五行”——小谈中考思乡诗的意象品味论文_陆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